
作者:顧正龍 (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新華社前駐中東記者)
在國際關系的版圖上,太平洋島國可能被視為影響力不會超出其狹窄地理邊界的影響力,但實際經驗揭示了一個非常顯著的悖論:其中一些國家盡管面積不大,經濟資源有限,但有時卻獲得了比其規模更重要的外交地位,尤其是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中。
這方面的一個最突出的例子是一些太平洋島國(瑙魯、密克羅尼西亞、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等),這些國家近年來對以色列采取了非常支持的立場,無論是通過在聯合國的投票模式,還是通過直接的外交步驟,如在耶路撒冷開設大使館或支持以色列的政策。這種支持模式引發了一些根本性問題:即地理上遠離中東的太平洋島國為何偏向以色列,其影響力的局限性,以及支持特拉維夫產生的影響如何?
![]()
明顯指標
阿聯酋《FUTURE CENTER UAE 》智庫網站10月7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幾十年來,一批太平洋島國在國際論壇和雙邊關系層面,表現出明顯支持以色列最突出的指標如下:
1、加強外交關系:瑙魯、帕勞、密克羅尼西亞等國家自1990年代以來主動與以色列建立全面外交關系,其中一些國家在2017年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后,毫不猶豫地宣布打算在耶路撒冷開設大使館。盡管這些國家的財政和人力能力不允許它們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廣泛的外交影響力,但僅僅通過這樣的決定對以色列來說就具有極大的象征意義。
在此背景下,瑙魯于2019年8月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太平洋地區第一個于2023 年9 月在耶路撒冷開設大使館的國家。2025年9月17日,斐濟總理斯特凡尼·拉布卡訪問以色列期間也宣布在耶路撒冷開設大使館,使斐濟成為繼美利堅合眾國、危地馬拉、洪都拉斯、科索沃、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巴拉圭之后世界上第七個在耶路撒冷開設大使館的國家。
2、雙邊合作與援助:經濟因素在太平洋島國與以色列的關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為以色列通過其MASHAV 援助計劃向這些面臨重大經濟和環境挑戰的島國提供發展和技術援助。這些援助包括衛生、農業、水資源管理(灌溉和海水淡化)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等重要領域,這些領域對于這些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部門。
對于嚴重依賴外國援助的國家來說,即使與從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獲得的支持相比,以色列的支持很重要。因為它有助于他們解決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等問題。這種發展支持具有巨大的象征價值,并創造了一種“互利”關系,以色列在這種關系中得到政治支持。
聯合國的支持:一些太平洋島國支持特拉維夫的最常見跡象之一是他們在聯合國對與以色列有關的決議進行投票的模式,因為密克羅尼西亞、瑙魯、帕勞和馬紹爾群島等一些國家經常投票反對批評以色列的決議。
例如,其中一些國家經常對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侵犯等決議投反對票。這種投票方式可能會給以色列在國際論壇上提供一些外交掩護,即使它是有限的,將自己展示成一個得到各種國家支持的國家,特別是因為太平洋島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擁有投票權,這意味著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投票權都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投票權相同。
最突出的例子之一是2024 年9 月聯合國大會成員國以壓倒性多數投票要求以色列結束對巴勒斯坦領土的占領,斐濟、密克羅尼西亞、瑙魯、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湯加和圖瓦盧等14 個國家投了反對票。
此外,2025年9月12日,聯合國大會以142票反對10個成員國、12票棄權的多數通過了贊成兩國方案和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的《紐約宣言》。反對該決議的10個國家包括密克羅尼西亞、瑙魯、帕勞、湯加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棄權的12個國家包括斐濟和薩摩亞。
揭示動機
要理解為什么一些太平洋島國站在以色列一邊,有必要分析一系列相互交織的動機,具體如下:
1、與華盛頓結盟: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和帕勞等一些太平洋島國與美國簽訂了“相關解放”協議,在經濟和國防方面施加了相互承諾,這意味著這些國家每年獲得數億美元的財政支持,此外還有安全保障,包括美國在遇到外部威脅時保衛它們的能力。
由于美國是以色列的主要盟友,太平洋島國的外交政策往往與美國同行保持一致,包括在聯合國,包括對特拉維夫的支持。面對太平洋地區日益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在中美之間日益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方面,他們也在尋求擴大其聯盟網絡。因此,以色列可能被視為這些國家的安全和技術合作伙伴。
2、利用宗教方面:宗教方面在塑造一些太平洋島國對以色列的態度方面發揮著作用。例如,在福音派基督教教派占主導地位的密克羅尼西亞和帕勞,以色列的意識形態角度反映在政治話語中,官員和議會領導人宣稱他們對特拉維夫的支持是一種宗教團結,而不是一種戰略選擇。
3、尋求地緣政治關注:太平洋島國試圖通過采取比實際意義更具象征性影響力的立場來彌補其規模小和在國際體系中的邊緣化。這些工具中最突出的之一是它在國際論壇上支持以色列或在耶路撒冷開設外交使團,這使其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這給了他們一個機會來贏得交易或政治認可,并在內部被推銷為這些小國有能力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聲音的證據。因此,對以色列的支持成為他們“走出國際陰影”戰略的一部分,以加強其對內對外地位。
潛在風險
盡管這些國家取得了象征性的成就,并通過與特拉維夫的良好關系獲得了援助,但它們對這些國家的明顯偏見可能會使它們面臨以下后果,包括:
1、“全球南方”內部的孤立,因為大多數南方國家,尤其是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都表現出對巴勒斯坦事業的聲援,因此一些支持以色列的太平洋島國可能會發現自己在地區和國際集團中被孤立或污名化。
2、破壞國際公信力,特別是在島國采取的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因為這些國家通常會打出“氣候正義”的口號,要求世界將它們從氣候變化的危險中拯救出來,但它們與以色列的結盟可能會失去部分道德公信力,因為它們似乎采取了雙重標準,因此他們要求氣候正義的立場受到批評。
3、盡管太平洋島國在地理上遠離中東,但其中一部分國家卷入與美以陣營與伊朗及其盟友沖突相關的方程式,可能會給它們帶來針對海外利益等安全風險。
影響有限
盡管太平洋島國與以色列的關系引發了媒體和外交嘩然,但這些國家在巴以沖突中的直接戰略分量仍然非常有限,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口總和不超過幾百萬,經濟和軍事實力都非常小,因此他們的決策無法改變當地的力量平衡,其影響力首先在外交層面上仍然是象征性的和程序性的。
具有象征意義的是,以色列人用它來聲稱他們在與巴勒斯坦人沖突上的立場得到了“國際認可”。以色列還強調這些島國的支持,以證明全世界并不反對他們,這構成了外交收獲,即使很小,但在“敘事之戰”的背景下,尤其是在西方媒體中,這一點很重要。
在程序上,在聯合國,很多決議都是多數票通過的,每投一票反對一項反以色列決議,都可能代表著美國在外交上的小勝利。
總之,一些太平洋島國與以色列之間的這種聯盟或良好關系的影響在“象征性外交”的背景下仍然顯而易見,但無法改變巴以沖突的地緣政治現實。例如,如果他們與更廣泛的國際聲援巴勒斯坦浪潮相矛盾,他們也可能面臨其選擇的后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