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20日凌晨,上甘嶺戰火紛飛的焦土上,一名21歲的戰士拖著被打斷的腿,用膝蓋在雪地里劃出了一條10多米長的血路。
![]()
此時,這一位戰士的彈藥已盡,血流不止。但是,他卻沒貪生怕死,卻撲向陣地,用身體擋住敵方噴吐火舌的機槍射孔。這一位年輕的戰士,就是語文教科書提及的抗美援朝英雄黃繼光,在新上映的電影《志愿軍·浴血和平》中重現,不是藝術夸張,更是一部真實的歷史……
當觀眾們在電影院,為黃繼光犧牲這一幕淚目時候,要知道就是黃繼光的犧牲,換來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我們今天講述黃繼光童年被地主欺壓,到反抗參軍,以及為國捐軀的人生,就中可以讀懂中國人的血性。
一 苦難童年,鑄就了英雄的脊梁
根據四川省的《中江縣志》記載,黃繼光,原名黃際廣,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里世代務農,生活極為困苦。解放前的四川農村,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極為嚴重。據四川省檔案館保存的土地改革資料顯示,當時四川中江縣約70%的土地集中在不到10%的地主手中,農民都靠租地主土地為生,備受剝削和壓迫。
![]()
黃繼光的童年,就處在抗日戰爭國家內憂外患、民生凋敝之時。由于出生在貧窮家庭,黃繼光從小家境貧寒、房子無一間、地無一壟。小時候的他,就跟隨父母下地勞作,替地主家放牛、打短工,經常食不果腹。
黃繼光稍懂事時候,父親就因交不起地租,被地主逼債,積勞成疾離世,使這個貧窮家庭雪上加霜。
為此,母親鄧芳芝帶著五個孩子以乞討為生。黃繼光從小親眼目睹母親被地主欺壓,卻無力反抗。他經常被迫給地主家放牛,寒冬臘月只能蜷縮在牛棚取暖,饑餓時候,只能偷吃地里的紅薯,被地主抓到后吊在樹上毒打。
幼年的苦難經歷,在黃繼光心中埋下反抗地主階級壓迫的種子,也鑄就了他不屈的脊梁。他明白,只有用武力推翻壓迫,才能讓窮人挺直腰桿。革命種子伴隨著時代變遷,在他心中逐漸生根發芽,促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1949年,四川中江縣解放前夕,黃繼光主動加入當地的民兵組織,參與當地清理土匪和反惡霸的斗爭。出于對地主的仇恨,他反抗斗爭異常兇猛,經常與民兵戰友們連夜追擊土匪。在懸崖邊與土匪搏斗時候,第一個沖上去用扁擔打倒持槍的匪首。
二 參軍報國
1949年底,解放軍解放四川,當黃繼光看到穿著灰布軍裝的戰士們走進村莊,幫窮人打土豪分田地,自己家中有了土地,經歷了從被壓迫到解放的切身經歷過程,對新中國充滿了深厚的感情。
后來,黃繼光向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上面寫道:“是共產黨救了我一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命。”
朝鮮戰爭爆發之后,全國征召志愿軍。在1951年3月,當征兵隊伍來到四川中江縣的時候,20歲的黃繼光毅然成為第一個報名者。他身高本來不足 1.6 米,身體比較瘦弱,一開始被拒絕,但是“要保家鄉好日子” 的執著打動了征兵營長,于是得以破格入伍。
![]()
臨行之前,看著母親依依不舍潸然淚下的表情,黃繼光將一塊繡著“可愛祖國”的手帕留給母親,之后這么說:
“媽,我要到前線去了。想念兒子的時候,就把這張手帕拿出來看一下,我就在你身邊。”
于是,這一條手帕也是黃繼光留給母親的唯一遺物。
三 通信線上的“活地圖”
就這樣,應召入伍的黃繼光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45師135團2營6連,隨軍入朝鮮作戰。據戰友李繼德(黃繼光生前親密戰友,健在并多次接受央視采訪)回憶,黃繼光平時雖然沉默寡言,但訓練刻苦,尤其擅長投彈和夜間行軍。
![]()
初入朝鮮時,黃繼光被分配到第135團2營擔任通信員。這個崗位看似普通又平凡,乃是靠兩條腿在戰場上來回傳遞領導命令,以及聯絡戰場上部隊之間信息交流的通信員,俗稱“順風耳”。但在敵軍轟炸戰場中的信息聯絡,乃是危機四伏的工作。
有一次黃繼光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遭遇敵機轟炸,通信線被炸斷。為了及時傳遞命令和通信信息,黃繼光一路都是匍匐前進,用牙齒咬斷纏在鐵絲網上的線頭,雙手被生硬的鐵絲刺得鮮血淋漓,卻硬是拖著斷線一路爬回指揮所。
之后,戰友們發現,作為通信兵的挎包里總裝著針線包——不是為自己,而是為隨時修補被炸斷的通信線,這是他對工作高度責任感之體現。
![]()
在朝鮮戰場上,一次電影隊帶來蘇聯電影《普通一兵》,當黃繼光看到電影中男主人公用胸膛堵住機槍口的畫面,心靈強烈的震撼。在部隊文書的幫助下,給母親寫下了唯一的家書,吐露了自己的心跡:為了祖國人民需要,站在戰斗的最前面,立下不朽戰功。
四 爆破組的“敢死隊長”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打響。上甘嶺位于朝鮮中部五圣山上,是志愿軍中線的大門,也是扎進敵人心窩的一把鋼刀,自然戰略位置重要。于是,上甘嶺戰役持續了43天,成為朝鮮戰爭中最著名的陣地防御戰之一,慘烈程度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
當時,美軍動用6萬余人、3000架次飛機、170多輛坦克,向志愿軍兩個年級陣地傾瀉炮彈190余萬發。上甘嶺一帶的山頭在槍林彈雨和炮火的轟炸下,被削低兩米。
就在上甘嶺這一場“絞肉機”般的戰役中,黃繼光迎來了生命的高光時刻,也是最后時刻。
![]()
在1952年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第2營奉命向上甘嶺右翼597.9高地反擊。當時,“聯合國軍”設在山頂上的集團火力點,壓制住志愿軍反擊部隊不能繼續前進。
當時,快接近黎明拂曉時候,第2營的參謀長看到連接攻占3個陣地后受阻,再沒拿下高地就貽誤戰機。于是,又組織三次爆破后都均未奏效,只能命令第6連組織爆破組炸掉它。
在這個關鍵時刻,黃繼光主動請纓,愿意率領兩名戰士組成三人爆破小組,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
在電影的銀幕,生動展現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犧牲的壯舉。在炮火紛飛的陣地,黃繼光雖然目睹陣地上機槍火力的兇猛,卻毫不畏懼生死,嘶吼發表了請戰誓言:
“任務交給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氣,保證完成任務。”
![]()
這一句臺詞,真實展現了黃繼光從 “為個人立功” 到 “為勝利赴死”思想境界之升華,流露了他個人英雄意識的覺醒。
五、10 米血路的真相:用生命詮釋 “中國人的血性”
影片中對黃繼光犧牲的瞬間,做了震撼人心的真實還原,令屏幕前的觀眾領略了中國人的“血性”。
在銀幕上,黃繼光領導三人爆破小組,借助手榴彈爆炸的煙霧,一步步匍匐前進。在前進中,兩名戰友在炮火中先后倒下,黃繼光也身中7槍,左臂被打斷。
但當照明彈照亮上甘嶺焦土的那一刻,觀眾清晰看到:雖然黃繼光的左臂被打穿后,卻依然拖著血痕爬行。
![]()
黃繼光在接近敵人火力點的時候,甩出最后一顆手雷,引爆手雷。在爆炸聲中,敵人的機槍短暫停射。于是,黃繼光抓住時機,又掙扎起身沖鋒上前,敵人的機槍又吼叫起來。
當時,黃繼光已經子彈用盡、腿血流不止,身后的血印在雪地上延伸出 10 多米……他唯一能做的選擇,就是用肉身堵住槍眼,換來戰役的勝利!
于是,電影用慢鏡頭呈現了黃繼光舍身堵槍口的歷史瞬間:他張開雙臂,像一座鐵塔般撲向射孔,胸膛被機槍子彈擊穿的瞬間,手指卻仍死死摳住地堡邊緣。如此舍身堵槍口,以血肉之軀換來勝利的英雄壯舉,令無數觀眾為此淚流滿面!
之后,在敵軍火力猛烈的攻擊下,黃繼光倒在地上,犧牲了!
![]()
當戰友沖上陣地時發現,死去的黃繼光手指,一直深深摳著地堡的麻袋,胸膛緊緊堵著槍口,雙眼圓睜望向祖國方向。電影沒有渲染悲壯,卻讓觀眾真切感受到:中國人的血性,不是魯莽的犧牲,卻是在極致痛苦中,依然保持堅守使命的毅力和決心,是一種“寧愿自己死,不讓國家亡”的家國情懷和決心。
就這樣,黃繼光用21歲的年輕生命,為部隊沖鋒開辟了前進的道路。電影是完全還原與歷史,《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三卷詳細記載了當時的情景:
![]()
黃繼光的戰友萬福來,在回憶錄中對這一犧牲做了更多細節上描述:
“黃繼光犧牲后,我們檢查他的遺體,發現他前胸已被打穿,背部血肉模糊,但身體仍然保持著撲向槍眼的姿勢。”
六 血性基因的傳承
黃繼光舍身堵槍口的犧牲,換來了志愿軍取得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后,
志愿軍政治部追認黃繼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追記特等功,授予“特級英雄”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以及一級國旗勛章。
黃繼光犧牲后,他的母親強忍悲痛,又將另外兩個兒子送入軍營。如她在給志愿軍官兵的信中寫道:“我失了一個兒子,但你們都是我的兒子。”之后,黃繼光的家族一共有 17 人參軍,外孫女更追隨其足跡加入空降兵部隊。
![]()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后,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的官兵,在建國后的抗洪搶險時喊出“像老班長堵槍眼一樣堵缺口”,用血肉身體筑起堤壩。看來,這一份國家集體利益至上的家國情懷,超越了個人悲歡。
黃繼光在上甘嶺舍身堵槍口的血性,從屈原投江、岳飛抗金延續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更融入了中國人的精神基因。
當今社會或許戰爭不是主旋律,但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的較量,又是一種競爭。年輕人或許不用上戰場保家衛國,也無需舍身堵槍眼,但黃繼光的血性依然是照亮我們生活的燈塔。
當科研工作者在實驗室攻堅克難,為國家科研事業努力,是一種血性;邊防戰士在嚴寒中戍守疆土,承擔保家衛國的責任,是一種血性;普通人在工作困境中堅守責任,亦是一種血性。
![]()
AI制作
正如電影熱映后 ,一位00 后觀眾觀賞完電影后的留言:
“以前覺得英雄離我們很遠,現在才懂,黃繼光的血性就藏在我們每一個人心里。”
- 七 當代人血性
黃繼光英雄的一生,也是完美揭示了中國人的血型基因。他二十一年生命雖然短暫,卻證明了中國人的血性,是在苦難中的覺醒,在被壓迫時候的反抗,在守護家國中的堅強不惜,在傳承中的不朽!
因此,當電影《志愿軍:浴血和平》的鏡頭,定格在黃繼光撲向槍眼,為家國情懷犧牲的瞬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英雄的壯舉,更是中華民族血性的精神圖騰。
在和平年代,我們無需走上戰場保家衛國,但我們每一位普通人處在的工作崗位,卻是另一處看不見硝煙的“戰場”。當今時代是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的提升,需要每一位普通人在各自崗位上恪盡職守,勇于擔當。
![]()
所以,當今社會雖然崇尚個性、追求自由,但黃繼光的血性并未遠去。它藏在每一位堅守崗位的普通人身上,需要我們繼承和發展。
結語
70 年前,黃繼光在朝鮮的上甘嶺戰役用胸膛堵住槍眼,舍身為我們換來建國后的和平;70 年后,我們也要在當代傳承他的血性精神,在平凡的崗位盡職盡責努力工作,守護先烈們用生命守護的和平盛世,為國家繁榮發展努力,這是當代對黃繼光精神最好的致敬,對中國人血性精神最好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