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歐洲貴族宴會廳,銀燭閃爍,一盤紅色果實靜靜擺在桌中央,艷麗奪目,卻無人敢伸手。它就是番茄,今天沙拉、披薩、意面里必不可少的紅色靈魂,但整整兩百年,它還有被視為致命“毒果”的存在,只能作為觀賞植物。
![]()
這種跨洋而來的果實,本無罪,只是命運多舛,真正的誤解,源自科學的偏見、階層的壁壘與文化的沖突。
![]()
番茄的故鄉在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西班牙殖民者在安第斯山脈和墨西哥高原首次見到這種植物:嫩綠的藤蔓上掛著小果子,顏色多樣:金黃、深紫、初紅,形態可愛;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將番茄研磨,與辣椒、玉米和南瓜子混合,調味主食,甚至用于宗教祭祀。16 世紀,傳教士貝爾納迪諾?德?薩阿貢在《新西班牙事物通史》中留下明確記載,詳細描述了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提特蘭市場上,售賣各種番茄及番茄制品的熱鬧景象。
![]()
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將番茄帶回歐洲,最初登陸的番茄多為黃色或小型果實,它們在漫長的海運中極易腐敗,甚至被水手戲稱為“臭果子”,然而,地中海地區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土壤,加速了紅色品種的選育和繁盛,這些果實很快以其光亮飽滿、色澤鮮艷的姿態,掛滿了貴族花園的藤架,像寶石般耀眼,紅色果實的艷麗在當時確實震撼了歐洲人,法國貴族干脆稱它為“愛情蘋果”(pomme d’amour),既浪漫又帶著一絲危險;而在英國,它又被叫作“狼桃”(wolf peach),名字里透出警惕與不安,這樣的稱呼主要流行于上流社會,當時貴族們有著矛盾的心態——他們喜歡這果實的艷麗,卻始終不敢真正把它端上餐桌。
![]()
這份恐懼并非全然沒有根據,植物學家們發現番茄的葉子和氣味,和歐洲常見的幾種毒草非常相似,比如顛茄、曼德拉草,那些名字早已和“致命”綁在一起,這顆紅得發亮的陌生果實,自然而然就被推斷成它們的危險近親:既然長得像,那吃下去一定要命。于是,在歐洲的上流社會和學界眼里,番茄從潛在的食物直接降格成“毒果”,被關進花園只作觀賞。而在另一邊,底層百姓,尤其在南歐,他們已經把番茄端上餐桌,但上層統治與精英階層卻不屑于聽取他們的聲音。
![]()
真正加固這一誤解的,是餐具,16至18世紀貴族宴會上流行白镴盤,鉛錫合金制成,華麗閃亮,但鉛含量極高,番茄酸性較強,能加速鉛溶出,吃過番茄的貴族出現頭暈、嘔吐甚至中毒,罪責全被扣在番茄頭上。普通百姓使用木碗或陶碗,無此風險,他們早已嘗試將番茄入菜,酸甜可口,逐漸在局部地區形成食用傳統,這也為后來番茄被逐步接受提供了實踐依據。
![]()
歐洲民間百姓的經驗雖不起眼,卻積累了寶貴的知識。地中海鄉村,人們將番茄加入燉菜、魚湯、面食,酸甜味道讓平淡食材更美味。貴族世界依然忌憚,謠言和恐懼在上層社會橫肆,形成階層認知差異:紅色果實觀賞價值極高,卻不能入口。
![]()
繪畫也反映了這種文化現象,17世紀靜物畫中,番茄常與橙子、檸檬、葡萄同框,視覺沖擊強烈,畫家欣賞它的色彩和形態,卻不敢食用,這種視覺享受與味覺禁忌的反差,讓“觀賞價值高、食用危險”的印象根深蒂固。
![]()
科學驗證逐漸破除偏見,法國藥劑師帕門蒂爾舉辦宴會,用番茄烹調整桌菜肴,提供品嘗,結果無人中毒。18世紀末,林奈在《植物種志》中明確將番茄與顛茄區分,指出“果實可食,葉含微毒”,為科學接受奠定基礎,民間經驗與科學驗證交織,貴族開始逐漸從“毒果”誤解中理性轉向。
![]()
跨大西洋,美洲早期定居者也慢慢接觸番茄,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歐洲傳統觀念依然影響著新成立的美國社會,上層階級和部分城市居民仍忌食,認為“紅果子不食”,所以想要打破這種集體恐懼,需要一個強大的“爆點”。
![]()
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美國有位紳士叫羅伯特?吉本?約翰遜,在1820年,當著兩千多圍觀群眾的面,站在新澤西塞勒姆的法院臺階上,吃下一整籃番茄!人們屏住呼吸,伸長脖子,等待他口吐白沫、倒地身亡的慘劇。畢竟,當時的普遍認知是:血液會被這毒果腐蝕成酸! 約翰遜不僅沒事,吃完后還對群眾鞠躬致意,瀟灑離場。雖然現代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故事缺乏直接的歷史記錄,很可能是后人為了戲劇性而加工的產物,但它卻如野火般迅速傳播,成功地打破了普通人對番茄的心理防線。不過真正的普及者,還是那些在農場和鄉鎮,用無鉛餐具進行實踐的普通百姓,只是“試毒傳說”加速了整個社會的接受進程。
![]()
今天,番茄已是全球餐桌不可或缺的食材,富含番茄紅素、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無論沙拉、醬料、燉菜、意面還是披薩,都離不開它,不過回望被誤解的兩百年歷史,真正危險的不是番茄,而是偏見與盲從,面對未知事物,理性和實踐比固守偏見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