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發了條長文,像拆解舊家電似的把俄羅斯的無人機導彈“拆”了個底朝天。
結果發現俄羅斯用的武器里藏著不少“外國貨”,光零部件就有10萬多個,還說要制裁那些供貨的企業。
這事兒聽起來像國際版的“拼多多”,但背后牽扯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死較量。
10月5號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打擊時,動用的500多套武裝系統里裝著10萬零2785個外國制造的零件。
這些零件包含有轉換器、傳感器,還有微型計算機,缺了這些,好多武器都沒法正常用。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些零件的來源地,有咱們常聽說的美國、英國、德國,還有瑞士、日本、韓國、荷蘭,甚至連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的企業也有。
澤連斯基還舉了個例子,說俄羅斯用的無人機,里面的微控制器是瑞士公司造的,控制飛行的計算機是英國產的。
按他的說法,就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把零件造出來,最后組裝成能扔炸彈的攻擊型無人機,落到了烏克蘭戰場上。
而且澤連斯基說烏克蘭已經把每家供貨企業、每種產品的詳細數據都掌握了,下一步就要制裁這些企業,目的就是斷了俄羅斯的無人機配件供應,讓他們沒法再造這類武器。
澤連斯基這次放了狠話,說要依據零件清單制裁相關企業。
但咱們琢磨琢磨,烏克蘭真能做到嗎?
其實很懸,這里面有兩個大問題。
首先,烏克蘭沒那個實力,而且它現在正處在沖突里,經濟和外交資源都很有限,跟美國根本沒法比。
其次是這些國家也不會輕易妥協,不管是美國、英國,還是其他被提到的國家,企業給俄羅斯供貨,背后都牽扯著本國的經濟利益,還有各自的外交政策。
烏克蘭一句話就要人家停止合作,放棄自己的利益,這顯然不現實。
所以就算澤連斯基喊著要制裁,最后大概率也落不到實處,起不了啥真正的作用。
全球電子產業鏈的復雜性,讓監管像在迷宮里找路,一個企業背后可能牽扯著好多上下游的利益,不是說停就停的。
一家德國傳感器制造商曾向媒體展示供應鏈:硅片來自中國臺灣,在馬來西亞封裝,最后經土耳其經銷商出售。
廠家無奈道:“我們每次發貨都填最終用戶保證書,但貨輪在公海轉個彎,集裝箱標簽一換,誰還追得下去?”
![]()
這種“管不住”的背后,是經濟利益與政治立場的拉扯。
比如韓國某企業生產的功放芯片,原本用于汽車音響,但拆下來改個電路就能增強無人機信號。
企業即便想嚴查,也架不住中間商通過殼公司層層分包。
有智庫報告顯示,俄羅斯甚至通過“平行進口”合法獲取零件,比如以“洗衣機維修配件”的名義進口微型電機,實際用于導彈舵機。
這就像超市里明明禁止賣酒給未成年人,但總有人借成年人的手代購。
這場圍繞十萬個零件的較量,正在重塑戰爭邏輯。
烏克蘭不得不在前線后方設立“零件鑒定中心”,工程師們像法醫解剖尸體一樣分析每架墜毀無人機。
![]()
而對普通人來說,這場博弈更像一面鏡子,全球化幾十年織成的供應鏈網絡,既能讓手機便宜到人手一部,也能讓殺人武器變得“物美價廉”。
有老兵感嘆:“過去打仗拼的是鋼鐵產量,現在拼的是誰更能搞到芯片。”
更值得深思的是,當民用技術輕易轉為軍用,未來的沖突可能更像“全球技術拼圖”,誰掌握拼圖技巧,誰就能占得先機。
總的來說,澤連斯基說俄羅斯武器里有10萬多個外國零件,還要制裁供貨企業,這事聽著挺熱鬧,但實際上可行性太低。
背后牽扯著全球供應鏈、國家間的利益、國際影響力這些復雜的問題,不是他一句話就能解決的。
現在全球化這么深入,很多產品的生產都不是一個國家能搞定的,武器裝備也不例外。
烏克蘭想靠制裁打破這種格局,斷了俄羅斯的供應,難度太大,最后大概率也不會對俄烏戰場的局勢有啥實質性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