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
近日,南京地鐵上有人提到雞鳴寺時,一女子突然指責他們“用雞鳴寺暗諷自己”,情緒激動下竟然報了警,令旁邊乘客一片嘩然。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10月4日那天,一名女子和丈夫等家人乘坐南京地鐵3號線,一家閑聊著行程:先去紅山動物園玩一會兒,在回來的時候再順便去雞鳴寺和玄武湖看看。年幼的孩子覺得雞鳴寺這個名字很奇怪,就多念了幾次。
就在地鐵快到雞鳴寺站時,一個穿粉色衣服、戴著眼鏡的女孩從旁邊經過后,又突然沖回了他們的面前,告訴女子一家人誰都不要走,說“雞鳴寺”就是在暗諷她,隨后撥通了報警電話,對著電話里喊,說女子一家人太沒有素質了,用“雞鳴寺”這個地方暗諷她,她的訴求是等她下車的時候也讓女子一家跟著下車,意思是一起去派出所處理這個事情去。
![]()
女子一家人都快氣笑了,就跟她解釋,剛才他們說的是一個寺廟的名字。
但眼鏡女孩不依不饒,說他們就是在罵她是雞,怒懟女子:“你說雞鳴寺就是在罵我!如果我對著你說‘唧唧唧’,你愿意嗎?”甚至對著女子孩子飆起了臟話。
![]()
女子丈夫實在忍無可忍了,就說:“你以為自己有多好看,值得別人拐彎抹角罵?”
眼鏡女孩勃然大怒:“我要是在你耳邊天天喊鴨,你舒服嗎?”
![]()
不過地鐵到站后,眼鏡女孩卻沒有繼續等民警,而是罵罵咧咧下了車,留下滿車廂尷尬。
![]()
孩子還天真地問了一句:“爸爸,她為什么那么生氣?”
隨后,女子將此事視頻發到了網上,引發全網熱議。
雞鳴寺始建于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距今1700多年,是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廟之一,最初叫雞籠山,1381年朱元璋覺得“雞籠”稱呼俗氣,將其改為“雞鳴山”,后來在山上建立的寺廟就稱“雞鳴寺”,每年3月櫻花季吸引大量游客。
![]()
作為南京地標,雞鳴寺在市民及游客心中屬中性文化符號,與“暗諷”無關聯。該寺工作人員回應事件時笑稱:“建寺以來首次因名字上熱搜”,呼吁勿將文化符號污名化。
![]()
網友把眼鏡女孩的神邏輯戲稱為“應雞反應”:只要聽見“雞”字,就立刻對號入座,把自己代入“被侮辱”的角色,進而產生攻擊行為。或因過往經歷(如職業歧視)對“雞”字產生創傷聯想,將中性詞匯曲解為攻擊,心理學分析指出此類反應或源于“被害妄想”或“低自尊”。
還有,地鐵等公共空間是一個人員復雜、信息嘈雜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人們的交流容易受到干擾,信息的傳遞和接收也可能出現偏差。眼鏡女孩當時可能正在打電話,注意力分散,只隱約聽到“雞鳴寺”中的“雞”字,就主觀地認為是在針對她,從而產生了這次誤會。
其實,平時也總刷到類似的,比如有人多看兩眼就被說“騷擾”,拿手機查路線就被質疑“偷拍”,這種過度敏感的情況真的很讓人無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