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過程中,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體驗:
學了很多怎么教育孩子的課程,懂了很多道理,還是管不好孩子。還是在孩子不符合自己預期的時候,會傷心,會難過,會失望,會難過到無以復加。
這很正常,家長對孩子的體驗感,源于期待與愛。
只要對孩子還抱有期待,只要對孩子還有加倍好的執念在里邊,就一定會有失望,有落差,有心灰意冷。
也會有莫名的失落以及想管管不了,不管又覺得心塞的時刻。
有很多家長一直在參加線下的育兒課程,也有持續的學習與自我提升,可是在遇到孩子懶惰和讓孩子去做什么,孩子排斥的時候,家長還是會很氣憤和無奈:
我怎么讓孩子不這么想,而是那么想呢?我怎么能讓孩子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呢?我應該怎么去幫助孩子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基本上無解。
因為沒有人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自然家長也沒辦法叫醒一個裝睡的孩子。
而家長跟孩子之間最大的沖突只有兩個:
孩子不學習,孩子拿到手機或電子產品就停不下來。
然而無論是孩子學習,還是讓孩子不要玩手機,都是各種辦法都無法喚醒孩子的。
![]()
相信有不少家長都嘗試過很多干預方式:
苦口婆心講了很多道理給孩子,甚至拿具體的案例給孩子聽;
吵也吵了,批評也批評了,給了很多建議,孩子很不耐煩也根本不愿意聽;
各種方法都試了,斷網過,搶手機過,各種圍追堵截的方式都用了個遍,根本治標不治本;
好好商量根本商量不通,溫和提醒也沒用,大吵大鬧更是兩敗俱傷。
到底要怎樣,才能管好孩子呢?
從我接觸的很多厭學孩子的案例以及我自身養育的經驗來說,記住9字箴言,并從反心太軟,管太多開始反向呈現開始,這九字就是:
狠下心,放開手。
這幾個字說得容易,做著難。每個家長都懂,但幾乎都做不到,如果家長一直能做到狠下心和放開手,孩子基本都不會出問題。
反向呈現的幾個核心關鍵點是:
首先,不要對孩子心軟。
尤其不要說得最豪橫的狠話,做著最沒邊界和底線的軟事。
孩子不反抗,不發脾氣時,家長隨意放著狠話,諸如什么:
你再這樣,我就不管你了;
用最大聲吵著孩子,指責挑剔與評判著孩子廢的種種表現;
根本不聽孩子說什么,只管發泄自己的不滿與怨氣。
![]()
這些看似是家長在批評孩子,實則只是情緒化表達,對幫助和糾正孩子沒有任何幫助。
而且家長在吵過孩子和對孩子放狠話之后,通常都會后悔,覺得內疚和不該這樣對孩子。
而當孩子再提要求時,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完全放水,過于縱容,從放狠話到做軟事,就不知不覺切換了。
紙老虎的家長,對于孩子是最沒用的干預。要么狠下心管孩子,要么就不要放狠話。
其次,不要總是什么都想為孩子做,什么都不敢放手。
尤其不要拿為孩子好,而干預孩子的課題,比如:
孩子不想去看咨詢師,但孩子的情緒已經不能再拖了,我要怎么才能說服孩子去?
孩子書包都沒翻開,我看著很焦急,我怎么做孩子才能沉下心學習?
我不管孩子,我不為他做好所有的事,我怕他走太多彎路,這對孩子的人生影響很大。
孩子學習的時光只剩這么幾年,孩子的時間耽誤不起,所以我不得不去管。
家長想得都對,也應該干預孩子,才算得上一個稱職的父母。可問題是:
干預得了嗎?說了做了,孩子就會聽進去和照辦嗎?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很多時候是推不下去,干預不了,想管也管不住。
![]()
這時不管和放手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在管不了還硬管,左右不了還要心存執念時,不僅會讓自己的焦慮感爆棚,還會破壞跟孩子的溝通與親子關系。
最后,家長要先處理好與自我的關系,才能幫助孩子。
一句扎心的大實話是:
你管好了自己的情緒了嗎?你管好了自己脾氣了嗎?你處理好了與自我的關系了嗎?你的生活與內心是不是也是一地雞毛?
家長沒有能量時,家長充滿著焦慮與負情緒,家長消極悲觀時,是無法讓孩子積極樂觀和自律自控的。
想管孩子是出于愛,但管不了還要硬管就是飛蛾撲火。
我自己也是一個高三家長,我也有很多管不了孩子的時刻,也會有無奈和心灰意冷,但我此時會做一個覺察:
這是孩子的課題,還是我的課題?
如果不是我的課題,那么我要做的就是:
修復和療愈自己,然后手放開,狠下心不管。
這是對自我的慈悲,還是對孩子的慈悲。放下,才是重啟,狠心,才是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