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10月,隨著武漢會戰的結束,日寇在正面戰場的大規模進攻暫時告一段落,全面抗戰進入相持階段。蔣介石被迫撤往陪都重慶,地盤也僅剩西南、西北一隅;中共領導的八路軍等卻在敵后戰場越打越順手,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
國民黨軍選將開展敵后游擊
為了防止“第八路軍將利用淪陷地方中央統治力量鞭長莫及之情勢,擴大其自由行動之范圍,結果形成國民黨失地,日本與共產黨分地之局面。”蔣介石最終決定,也要派遣部隊到日戰區開展游擊戰,與八路軍方面搶地盤,考慮到山西境內八路軍實力太強,他首選之地就是河北、察哈爾兩省。
1933年,日寇無端挑釁,迫使中央軍、東北軍部隊撤出平津地區和河北省,改由察哈爾省主席兼第29軍軍長宋哲元接管;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前,駐守河北、察哈爾的宋哲元部也被迫擊退,趕來增援的中央軍劉峙部也一潰千里。此時,國民黨正規軍已盡數撤離河北、察哈爾,但仍有不少殘余力量,其中規模大的就有3股:
![]()
其一是“河北民軍”
由保定行營民訓處主任張蔭梧組織,他早年跟隨“山西王”閻錫山,一度擔任北平警備司令、第42師師長等要職。但中原大戰后,閻錫山兵敗如山倒,他也棄職回到家鄉博野縣,靠著家中的田產和昔日聲望,開辦四存中學,大搞軍事訓練,硬是拉起了一支武裝。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張蔭梧打著抗日的旗號四處拉攏,竟迅速拼湊了上萬部隊。國民黨第1戰區司令程潛立即伸出橄欖枝,改河北民訓處為民軍總指揮部,正式承認張蔭梧總指揮地位。張趁機又打著第一戰區的旗號到山西、河南等地四處活動,到1938年夏,隊伍竟然滾雪球一般發展到3萬余人。
![]()
其二是冀北民軍
由土匪出身的小軍閥孫殿英組建,一貫見風使舵。中原大戰期間,他追隨馮玉祥西北軍,戰后,他又投靠蔣介石,先后擔任第41軍軍長、新5軍軍長等職。后來因盜挖清東陵而聲名狼藉,卻也發了筆橫財,部隊擴充到8萬人。
蔣介石趁機任命其為青海屯墾督辦,實際上是借刀殺人,結果孫率部剛到寧夏,就遭到青海、寧夏兩省軍閥圍攻,全軍覆滅,孫殿英也蟄伏太原。直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才被宋哲元委認冀北民軍司令,拼湊舊部,又網羅潰兵土匪,擁兵2萬,割據冀南山區武安、涉縣一帶。
![]()
其三是民團改編第69軍
由時人稱為“倒戈將軍”的石友三編練而成,他曾是馮玉祥的馬夫,后來成長為馮玉祥西北軍的骨干將領之一。但他為人反復無常,先后三次叛離馮玉祥,又先后投靠閻錫山、蔣介石、汪精衛、張學良等人,人品可見一斑。1933年,宋哲元部占據平津、河北時,石友三正遭各方嫌棄、幾乎無處容身,遂前往投靠。
宋哲元念及西北軍同袍情誼,讓他到冀北去辦民團。結果這家伙一方面靠著宋哲元等舊友支持,一方面暗中勾結日寇和大漢奸殷汝耕等人,又收編了一些不愿撤走的東北軍部隊,最后硬是拉起了數千人的民團。全面抗戰爆發后,石友三以冀北保安司令部3個保安團為基礎,組成第181師;隨后又以老戰友高樹勛領導的河北民軍編為新編第6師。1938年3月,兩師合編為第69軍。
![]()
鹿鐘麟
這些部隊雖然成分復雜,戰斗力也不強,但畢竟人數眾多,頗有些聲勢。1938年9月,蔣介石任命的河北省主席兼河北游擊司令、河北省黨部主任鹿忠麟到達河北境內,他有國民政府的金字招牌,又是馮玉祥麾下赫赫有名的“五虎將”之一,自然能忽悠不少人。11月28日,冀察游擊戰區成立后,鹿鐘麟又兼任戰區總司令,張蔭梧、石友三之流紛紛投靠,很快就拉起10萬人的龐大武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