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疑家長詢問關于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目的只有一個怎么讓孩子放下手機,家長要怎么做?
我并沒有直接回答家長,用什么方法能讓孩子放下手機,打開書包,開始寫作業。
而是跟家長了解一下情況:
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
跟孩子的親子關系溝通怎么樣?孩子愿意跟家長敞開心扉嗎?
孩子的成績怎么樣?目前的情緒怎么樣,人際交往與性格,是否熱愛運動?
之所以要了解這些情況,是要找到孩子沉迷手機的真正原因。
沉迷虛擬世界,無非是能獲得滿足感,成就感與價值感以及勝任感。
這些對標的都是孩子感受到的一些愉悅體驗感,即時滿足的爽感。
之所以要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要追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早期,是否存在高壓力,高目標與高要求與挑剔,指責和控制的強勢教育方式?
![]()
如果家長比較強勢,在早期對孩子要求很高,打壓很多,屬于挑剔批評指責型,孩子很容易埋下叛逆與自卑的種子。
即便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不再采用過去的教養方式,但也對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創傷。
那些不太好的體驗感,會被壓抑在孩子的潛意識中。
而到了青春期,隨著意識覺醒與自主感的加強,家長會突然有種感覺:
這孩子已經管不住了,怎么說都不聽,怎么勸都沒用。
家長也會覺得委屈,我明明已經好幾年都不吵孩子了,也不批評和干預孩子學習了,孩子怎么還這樣?
的確,在家長的理解里,已經不管孩子了,但不管是有一個前提:
孩子的成績一直拔尖,孩子的自律和自控完全沒有問題。
而當孩子無法像之前一樣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對電子產品沒有太多興趣,或者只是偶然玩一下。
一旦當孩子玩手機超過幾十分鐘或1-2小時后,家長就變得非常焦慮,通過各種途徑來糾正孩子:
別玩了,寫會作業吧;
你都玩那么久了,不能總這樣吧,書包都不打開,你還有一個學生的樣子嘛。
![]()
這些話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孩子會用幾句話阻斷家長,要么說不用家長管,要么說自己心里有數。
這是孩子面對批評和指責以及家長的不信任,本能的駁斥與敷衍以及不耐煩。
這說明親子關系溝通是有問題的,溝通層面上的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尤其是家長習慣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教訓孩子,或者一元思維的對錯觀來定義孩子。
在家長看來,自己對孩子一直是寬容,理解和接納的,但前提是孩子符合自己預期時,是接納的。
在孩子不符合預期的時候,是完全不接納的。不接納和不滿意,會通過潛意識表現在神情、動作以及內心,也會投射到日常。
這種不接納體現在對孩子的不滿但又無能為力,嘴上克制不說,但內心焦灼萬分。
行動力,也在以持續的負面反饋來糾正孩子。
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先要解決家長自身的問題,主要是兩點調整很關鍵。
第一個關鍵點:放下為人父母的驕傲與高姿態。不再用單一的一元思維,非對即錯的對錯觀來定義和評判孩子。
不是家長認為對的,就一定是對的,家長想的和孩子想的,可能根本就是背道而馳的。
家長不要只看到孩子沒做好的點,也要從自身去覺察,是不是沒理解孩子?是不是對孩子的話,總是著急批評和糾正以及評判,常常是掃興式溝通。
如果是自身習慣與溝通方式的問題,就要從家長身上開始調整。
![]()
第二個關鍵點:重塑親子關系。
在家長的意識里,對孩子好,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給孩子提供所需要的所有幫助,就是關系好。
如果僅僅建立在依賴與需求以及供需關系上,只能說是基礎的關系,并不是優質的親子關系。
優質的親子關系是孩子愿意跟父母交流,主動敞開心扉。
而不是認為孩子不愿意跟父母過多交流,就是因為性格原因和習慣問題,更多原因是跟父母聊的時候,父母太掃興了。
所以孩子就不愿意多說,也不愿意敞開心扉了。
家長從克制表達,放下自身的傲慢與權威和身段,從負向評判轉為正向反饋,發現孩子更多具體和細碎化的閃光點時。
這時孩子才會在家庭中獲得更多的自信與溫暖,也不會一到家就與手機為伴,打破跟家長不溝通,無話的模式。
想讓孩子放下手機,并不要只糾結于手機這個問題,而是要同等給孩子賦予在游戲中也存在的提供情緒價值和滿足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親子關系的破冰行動也非一日之功。但家長只要善覺察,肯用心,一切都會慢慢消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