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生肘腋(biàn shēng zhǒu yè),意思是事變就發生在內部或者身邊。成語出自《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
成語“進退狼跋”(jìn tuì láng bá)也出自該典故。
![]()
法正,字孝直,乃名士法真之孫。建安初年,法正與同郡好友孟達一起入蜀投奔劉璋,然劉璋并非知人善用之人,法正有才卻難得重用,法正因懷才不遇十分苦惱。益州別駕張松與法正乃是好友,也覺得劉璋難成大事,常常向法正感慨自己的遭遇。
建安十三年(208年),張松奉命出使曹操,因未受禮遇,歸來后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往來,而與劉備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戰敗,劉備奪取荊南四郡,劉璋于是在張松的舉薦下,派遣法正出使劉備。
劉備見到法正后,對其熱情招待,法正覺得劉備擁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之后,便與張松密謀,決定暗中擁戴劉備為主。
![]()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鐘繇討伐漢中張魯,并命夏侯淵等人出兵河東,與鐘繇會合。曹操名為討伐張魯,實際上卻是為了對付盤踞關中的馬超,但劉璋卻誤以為曹操真要攻打漢中,擔心曹操奪取漢中后會南下兼并益州。
張松趁機建議劉璋,可讓劉備入蜀,讓他討伐張魯抵抗曹操,劉璋于是命法正和孟達各自率領兩千人出使劉備,邀請劉備入蜀。
劉璋沒想到的是,法正竟然背叛劉璋,暗中向劉備獻策,“閣下當世英才,劉璋無明主之能,以張松為內應,奪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為根本,憑借天府之國的險阻來成就大業,易如反掌。”此與諸葛亮“隆中對”暗合,再加上劉備此時雖有荊州作為根基,但卻受到曹操和東吳兩面威脅,難以再圖發展,劉備于是決定率軍入蜀。
![]()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假意討伐張魯,意圖奪取益州之事暴露,與劉璋徹底決裂。益州從事鄭度建議劉璋堅壁清野拖垮劉備,法正知道劉璋雖然無才,但卻還算愛民,因此以鄭度之計會損害百姓為由勸說劉璋,劉璋果然沒有采納鄭度的計策。
劉備奪取益州后,部下勸說他迎娶劉璋的寡嫂吳氏,以拉近與蜀中豪杰的關系。劉備認為自己與劉瑁同族,這么做有違禮治,法正進諫說,“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于子圉乎?”
昔日晉文公重耳逃難到秦國,迎娶了親侄子晉懷公的妻子懷嬴,法正認為晉文公尚且沒有因此遭到禮法抨擊,何況劉備與劉瑁還不是親戚關系。劉備遂納吳氏為夫人。
![]()
劉備占據益州后,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楊武將軍,并奉命和軍事將軍諸葛亮等人一起制定《蜀科》,以改變益州 法紀松弛,德政不舉的風氣。《蜀科》制定后,因采用嚴法治蜀,引發地方豪強不滿,以消極態度地處蜀漢政權。
為此,法正以當年漢高祖入關與民約法三章,穩定漢中民心的舊例向諸葛亮進言,希望“緩刑弛禁”,放寬約束。但諸葛亮認為今時不同往日,不可盲目沿用漢初法度,應當因時制宜,于是寫了封《答法正書》曉明大義,法正遂放棄主張。
![]()
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眥必報,自其執掌益州首府蜀郡(成都隸屬蜀郡)的行政大權后,與他有過矛盾之人紛紛遭到報復,先后擅自殺死毀傷數人。
有人向諸葛亮告發,希望他能夠稟報劉備,不要讓法正肆意妄為,諸葛亮回復道,“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意思是說,劉備當初荊州公安時,北面有強敵曹操,東面有孫權不斷逼迫,就連肘腋之下也不得不防備孫夫人生變,身處困境、進退兩難,正是因為法正出謀劃,劉備才得以展翅翱翔,不再受制于人,如今怎能阻止法正而不讓其如意呢?
![]()
后來,曹操南下攻滅漢中張魯,法正又輔佐劉備奪取漢中。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可惜的是,就在奪取漢中后的次年,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便不幸病逝了,終年四十五歲,被追謚為翼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