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點,鄰居家的哄睡大戰(zhàn)又準(zhǔn)時上演,隔著窗戶也能聽見母子倆的對話:
“求求你趕緊睡吧,馬上就十點半了!”
“再玩十分鐘,就十分鐘。”
能明顯的感覺到,鄰居媽媽的聲音已經(jīng)從溫柔哄勸變成了咬牙切齒,沒幾分鐘后就聽到了孩子的哭聲。果然,最后還是沒有躲過這場“劫難”,被媽媽暴揍了一頓。
![]()
不用猜想都知道,孩子肯定又哭哭唧唧的去睡覺。因為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家也曾上演過很多次,明明一開始是想好好安撫孩子,到最后卻變成了拉鋸戰(zhàn),親子間也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
時隔幾年才突然明白:其實哄娃不是斗法,父母總以為孩子在故意找茬,卻忘了自己不小心踩了哄娃的雷區(qū)。那些父母覺得有用的方法,其實正在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對立面,結(jié)果可不就是雙雙受傷嗎?
![]()
這幾個哄娃的雷區(qū),父母真的別再踩了
第一個:用條件交換哄娃
為了讓娃聽話,很多父母就會想辦法用條件誘惑他們:
“你現(xiàn)在把飯吃完,媽媽就給你看動畫片。”
“別哭了,我給你買個玩具。”
這些讓娃妥協(xié)的話術(shù)是不是很熟悉?父母以為這是在曲線救國,卻不知道孩子早就摸清了里面的套路,反而鬧得更兇了。
![]()
孩子只是年齡小,但他們的聰明卻不容小覷。用條件交換,其實就是在助長孩子的欲望,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不聽話。因為孩子很清楚,父母為了讓自己聽話還會有更多條件在等著自己。
如果哪一天父母的條件滿足不了孩子的期待,那這場交易就會徹底崩盤,很可能會變成更激烈的沖突。到那個時候,父母除了提出更誘人的條件,基本上很難再讓孩子聽話。
![]()
第二個:用嚇唬逼迫孩子
有一些父母擅長使用“狠招”,經(jīng)常靠嚇唬來讓娃聽話:
“再鬧,就讓警察叔叔給你抓走。”
“你要是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些話說出口的時候,孩子可能會瞬間變得安靜。可父母沒有看到的是,娃心里的恐懼也正在悄悄蔓延,他們害怕被抓走、害怕給丟棄……父母以為嚇唬是速效藥,卻不知道這藥治標(biāo)不治本。
![]()
父母說出來的這些狠話,年幼又有些單純的孩子都會當(dāng)真。每次被嚇唬之后,安靜背后都藏著他被拋棄的恐懼,時間久了娃會變得膽小、敏感,甚至還可能會養(yǎng)成撒謊的習(xí)慣,就怕說實話被懲罰。
最可怕的是,嚇唬會提前透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任。他會想“媽媽真的不要我了嗎?”,這種猜疑會讓親子間的安全感變得脆弱,到最后可能會對父母的所有話都產(chǎn)生懷疑。
![]()
第三個:用比較刺激孩子
為了讓娃聽話、優(yōu)秀,有些父母恨不得將周圍所有優(yōu)秀人都當(dāng)成標(biāo)桿:
“你看隔壁的樂樂多乖,從來都不哭鬧。”
“妹妹都比你懂事,你羞不羞啊?”
父母再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只是想“刺激”一下孩子,讓他意識到周圍人的優(yōu)秀,然后超越別人。可實際上,孩子根本聽不懂父母的言外之意,他反而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
孩子的自尊心比父母想象中要強(qiáng),父母拿他跟別人比,只會讓他覺得父母更喜歡別人。為了反抗這種否定,他會故意鬧得更兇,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反正自己做什么都不好,還不如不做呢!
父母的本意并不壞,只是忽略了孩子的心態(tài)和認(rèn)知問題。和大人一樣,沒有誰愿意被比較、被說教,尤其是被自己最親的人否定,只會讓娃變得越來越差。
![]()
想告訴父母的是:
哄娃的本質(zhì),不是跟孩子各種對抗,而是要學(xué)會跟他們共情。
對抗只會兩敗俱傷,到時候孩子沒有變優(yōu)秀,父母還被氣到生病,何苦呢?既然這樣,父母不如放下讓娃改變的想法,試著理解他們的情緒。
試著站在娃的角度,用平視的語氣、態(tài)度跟他們聊天。如果哪天父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那育兒路上95%的問題,都會變得輕松很多。
因為朋友之間無話不說,孩子遇到事情自然就會告訴父母,他們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理解,自然也愿意聽父母的話。
![]()
寫在最后:下次哄娃的時候,請父母先深呼吸一下,然后問問自己說的話、做的事是在拉進(jìn)跟娃的距離,還是在把他往遠(yuǎn)處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