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一輩子都陷于欲望的追逐之中,但得到之后會快樂嗎?不一定。
——傅佩榮
《道德經》一書共八十一章,五千多字,這為數不多的材料,很難明白嗎?
為什么歷代以來,《道德經》被評價為一部深奧難懂的經典?
1
老子的感嘆
關于這個問題,老子自己的回答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經·七十章》)
意即:我的言論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實踐。天下人卻沒辦法了解,也沒辦法實踐。
為什么呢?
因為老子的話要靠我們“一面學習一面實踐”,才有可能真正了解。
老子繼續說:“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意即:言論有宗旨,行事有根據。正是因為無知,所以不了解我。能了解我的很少見,能效法我的很可貴。因此,圣人外面穿著粗衣,懷內揣著美玉。
老子的言論宗旨在于為世人展示什么是“道”,他的行事根據則是保存天賦之“德”。
一般人忽略本性稟賦,又遺忘了作為根源的道,所以在聽到老子的話時難以索解。
老子懷中的美玉即使暴露在人間,也未必引人注目或真心追求。
這才是老子最深的感嘆啊!
2
現代人之苦
進而,我們有必要再問一句:
老子說我的言論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實踐。是什么樣的言論呢?
答案是:減少欲望。
不要有過度的欲望,知足知止,一切順著本性和稟賦去發展,一切回歸到自己如此的狀態。
你所做的,只是“無心而為”與“無所作為”,由此延伸出柔弱、順從、不爭的表現,確實可以說是易知、易行。
可惜,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許多人一輩子都陷于欲望的追逐之中,但得到之后會快樂嗎?不一定。
我們一般人恐怕都有這種體驗:
看到一件心儀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得到沒多久,卻覺得沒了新鮮感,于是棄之如敝屣;
隔一段時間,又發現更想要的東西,心被欲望攪動,飽受不安定之苦。
倘若能做到老子說的“減少欲望”,世界就沒有非要不可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就好像莊子的寓言里說的“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看著鳥雀、蚊子從眼前飛過,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現代人對“道”太陌生了,不僅遺忘了“道”,連“德”(本性與天賦)也一并迷失了。
許多人以“德”為工具去換取外在的短暫的利益,即使成功了,也是不容置疑的失敗,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完全背離了“道”。
所以老子才感嘆說,天下沒有人可以了解,也沒有人可以實踐。
3
六字座右銘
接著,“言有宗,事有君”六個字,可以當作座右銘;意思是說話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據。
人年輕的時候,經常意氣用事,說話時常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往往對人對己造成傷害。
“言有宗”,說話有宗旨,又要言簡意賅,不要說廢話,和別人相處才不會產生太多困擾。
“事有君”,做任何事都有根據,有原則。人做一件事必定有其道理,而不是非這樣做不可。
如果可以選擇這樣做或不這樣做,就表示沒有理由非這樣做不可,那么別人也不妨有別人的做法。
4
懷中的美玉
老子所說的“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當然很難理解。
一般人不理解“道”,就容易忘記萬物的起源及歸宿,困陷于人間相對的價值觀中,做徒然無謂的掙扎,最后留下各種遺憾。
所以老子說,能了解我的很少見,能效法我的很可貴。
最后,他說出四個字“被褐懷玉”。這是圣人的一大特點:
外表和平常人一樣,好像很平凡,沒什么特別,但他的內在不同凡響,懷揣著一塊美玉。
這塊美玉代表什么?代表的是“智慧”。
為什么要揣在懷里?
耶穌在《圣經》里說:“你們不要把圣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珠寶投在豬前,怕它們用腳踐踏了珠寶,而又轉過來咬傷你們。”
什么意思?
宗教里的教義是很珍貴的,不要輕易對別人說;如果輕易地說了,可能會引來別人嘲笑或侮辱。
換句話說,向沒有準備好的人宣傳智慧,往往會招來輕慢的回應。
所以“圣人被褐懷玉”就是說,智慧心得要傳授給真正懂的人,而沒必要輕易顯露出來,免得被不識貨的人糟蹋,那就可惜了。
點擊文末右下角在看,與更多朋友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