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至今,許多人常常驚嘆于國家的宏大成就,那些高聳入云的高樓大廈、風馳電掣的高鐵、先進的科技成果等,似乎這些都成了國家強大的象征。
特別是當試送“東風快遞”、“閱兵”時,許多人更是陷入狂熱的自豪。這種自豪感并非空穴來風,它源于國家在基礎設施和科技領域的飛速進步。
![]()
圖片來源于網絡
誠然,上次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通過大力發展基建刺激經濟,在這方面成就斐然。
高鐵網絡縱橫交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增長,還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高鐵里程已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這不僅提升了國內物流效率,還促進了區域均衡發展。然而,這種繁榮有時可能讓人麻痹。
例如,一些人去歐美旅游時,看到美國的許多基礎設施顯得老舊破敗——樓宇破爛不堪,高速公路坑坑洼洼——覺得與自己心中所想的發達形象相去甚遠,從而陷入我國似乎比美國還要繁華強大的錯覺。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卻不知這些設施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與我國的基建高峰相隔好幾十年。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基礎設施雖老化,但其維護和更新機制更注重可持續性和效率,而非單純的規模擴張。
這提醒我們,評估國家發達程度不能僅憑視覺沖擊,而需深入考察其背后。
一個國家是不是發達、強大,是不能僅僅看這些外在的表現的。
國家本質上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正如社會契約論所言,國家存在的合法性源于它保障公民福祉的能力。
國家的發展與國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當國家在追求經濟增長等硬實力提升的同時,也注重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提升,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全面強大。
而對于底層來說,也許僅僅只是當陷入艱難困難時應有的基本保障和對未來的希望。
![]()
圖片來源于網絡
所以,底層百姓的幸福感是國家強大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系到國家的內部穩定和發展,也關系到國家的國際形象和長遠利益。
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應該是一個能夠確保所有公民,特別是底層百姓福祉的國家。
否則,國家再富有,如果分配過于不公,錢財不過是少數精英的私產;軍事再強大,也不過是維持不平等的工具。
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體現在GDP上,還包括教育、健康和收入分配的均衡,這些指標直接反映底層民眾的生活質量。
美國之所以被視為強大,除了其自由之精神外,其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底層百姓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即使是最底層的、沒有工作的人,也可以通過食物券(SNAP)、醫療補助(Medicaid)和補充保障收入(SSI)等措施獲得基本支持。
這些程序每年幫助數千萬低收入者,避免他們陷入絕對貧困。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2022年約有4100萬人受益于SNAP,確保了食物安全。
![]()
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然,這并非完美無缺——美國街頭仍有大量流浪漢,但原因遠非簡單歸咎于“懶惰”或“選擇自由”。
研究顯示,流浪問題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住房短缺(全美缺少約700萬套負擔得起的住房)、精神健康障礙、藥物成癮、失業循環以及家庭暴力等結構性問題。許多人并非不愿工作,而是受限于這些障礙,無法穩定融入社會。
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束流浪的關鍵在于綜合干預,如提供心理支持和永久性住房,而不是單純的救濟。
與此同時,在歐美,只要具備正常體力并愿意勞動,許多底層民眾仍能過上體面生活。
例如,開Uber或Lyft的司機,在扣除汽油、維護和折舊等費用后,平均每月凈收入約2000-4000美元(視城市和時段而定,大城市如紐約可達更高),這足以覆蓋基本生活開支。
根據Rideshare Guy的2025年報告,大多數司機時薪在15-25美元之間,這反映出歐美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
為什么電影電視中的歐美普通家庭不少都有好幾個孩子,卻還有閑暇享受周末?留心了解,便會發現,發達國家大多人工成本特別高,富人需支付高價才能買到服務,而窮人只要肯勞動,便能獲得相對合理的回報。
![]()
圖片來源于網絡
網上許多短視頻,拍攝各個不同國家個人最底時薪的購買力區別,細想也可了解一二。
這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形成對比,在那里,底層工資往往極低,父母拼命工作供養一個孩子都捉襟見肘,導致代際貧困難以打破。
然而,底層百姓才是國家的根基,如同一塊塊不起眼的磚石,共同構建起國家這座宏偉的大廈。
他們是辛勤勞作的農民,用汗水澆灌著土地,為我們提供著生存所需的糧食;他們是忙碌在生產一線的工人,制造出各種產品,支撐起國家的工業體系;他們是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員、清潔工、小商販,維持著社會的正常運轉。
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
他們,也就是我們,如果生活過得不幸福,國家又談何強大?
只有滿足了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人們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歸屬感和自我實現,從而貢獻于社會整體進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回望歷史,清末時期便是生動例證。
![]()
慈禧奢侈無度,朝廷富有四海,卻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等豪華園林,而底層百姓在沉重的賦稅、戰亂和貧困中掙扎。龐大的帝國外強中干,當八國聯軍攻到北京城時,百姓大多冷眼旁觀,有的甚至還幫聯軍扶梯子上城墻。
這反映出,當底層民眾的福祉被忽視時,國家凝聚力將蕩然無存。類似地,二戰后的福利國家如北歐諸國,通過高稅收和全面社會保障(如全民醫療和教育),實現了底層幸福與國家穩定的雙贏,導致這些國家在HDI排名中長期位居前列。
只有當底層老百姓感到幸福,生活有保障時,國家才有穩定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一個生活有保障、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老百姓,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積極參與社會建設。
他們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
相反,如果底層百姓生活困苦,面臨著失業、貧困、疾病等問題,就容易產生不滿和焦慮情緒,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不滿往往源于相對剝奪感——當社會財富集中于少數人時,底層民眾的挫敗感會放大,導致不穩定。
因此,任何一種社會,只有解決底層老百姓的基本生存問題,讓其付出勞動就能有尊嚴和體面的生活,這個社會才會進步,普通老百姓才有幸福感,這個民族才有希望。
這不僅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還需推動收入再分配、職業教育和住房政策改革。
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不是靠宏大敘事,而是靠億萬普通人的微笑與安寧來鑄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