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
![]()
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弄堂里誕生。從此,紅色的基因在四通八達的弄堂里蔓延開去,紅色的記憶如同歷史的回聲,回蕩在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之際,讓我們重走紅色征途,去追尋革命先輩們的初心印記。
今日,小E與各位讀者一起,云游淮海路,重溫那些紅色時光。
淮海路
老漁陽里—新漁陽里—樹德里—輔德里
淮海路是上海最繁華、最有“腔調”的商業街之一,與南京路并肩齊名。舊時,淮海路名“霞飛路”,屬于法租界。在舊時的霞飛路邊有兩條特殊的弄堂。這兩條弄堂相通且平行,這是滬上十分少見的弄堂布局。由于此二弄的大業主的名字中有“銘德”二字,故此二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稱“銘德里”;又因為這兩條弄堂在霞飛路上的弄口是并排的,所以被稱作“東銘德里”“西銘德里”,現在一般以“老漁陽里”“新漁陽里”作區別。
現在,新老漁陽里不再相通,老漁陽里在淮海路上的弄口也不復存在,所以要想進入老漁陽里,可以從老漁陽里位于南昌路的弄口進入,門牌是南昌路100弄。弄內東側為100弄的建筑,有其他石庫門建筑少見的弧形墻體,西側則屬于102弄的園村,是后來建的新式花園洋房。這種一弄二號的布局在上海的弄堂中比較少見。
![]()
老漁陽里
老漁陽里是個不平凡的地方,中國近代史上許多有名的人物都住過這條弄堂,如柏文蔚、陳其美、楊杏佛、葉楚傖。老漁陽里2號最為特殊,不僅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還曾見證毛澤東與陳獨秀的會晤以及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
![]()
《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新漁陽里在淮海路上的弄口尚存,門牌是淮海中路567弄。新漁陽里6號可謂紅色青年的舞臺,俞秀松、李漢俊、陳望道、沈玄廬、施存統、袁振英、葉天底、金家鳳等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在這里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了掩護這里的革命活動,楊明齋受組織的委托,在此處開辦外國語學社,從而為黨培養了大批的精英骨干,包括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等。
![]()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
沿著淮海路往西走15分鐘就到了著名的新天地,這里如今是淮海路上最熱鬧的地方,然而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卻是個非常冷僻的地方,從其北向的法國軍人墓地(今淮海公園)就可見一斑。
![]()
新天地
位于新天地北里中間位置的興業路76號是一幢標準的石庫門建筑:外墻青紅磚交錯,磚間鑲嵌白線,門上有大型雕花,大門上黑漆,配有銅環,門框圍以石條。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舊時,這里屬于樹德里,如今一大會址的邊門上還留有“樹德里”三個大字。
![]()
樹德里
從新天地出來,我們再回到淮海路,走回新漁陽里。新漁陽里的弄口就是一個丁字路口,“丁”字豎鉤處即成都南路。沿著成都南路朝北走,大約三五分鐘便能到達輔德里,即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所在地。在1915年時,兩處中間還隔著一條長浜,但五年后的1920年,這條長浜被填埋,所以兩處走動起來應當十分便捷。而從新漁陽里到老漁陽里,更是只要在弄內穿行即可。樹德里也在步行即達的地方。
![]()
輔德里
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的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靜安區老成都北路7弄30號)召開。關于這個開會地點的選擇,當時中央局領導是幾經思考的。開始時曾經考慮過去廣州召開。鑒于當時廣州的政情復雜,孫(中山)陳(炯明)磨擦厲害,召開大會便會產生諸多不便。上海的李漢俊寓所、陳獨秀寓所相繼遭租界巡捕房搜查,顯然并不適合。張國燾所在的北成都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也遭到英租界當局的嚴密監控,7月17日被查封,其成員被通緝。因而,也并非安全的場所。相對而言,比較安全的是中央局成員李達的寓所。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是李達和王會悟的新婚寓所。這里是一所處于深巷內的石庫門房子,整幢房子由李達一家居住,沒有外人。而且房子的前門、后門都可以通行,周圍是整片相同的石庫門房屋,625號淹沒其中,不易叫人辨識。黨創辦的平民女校正對李達家的后門,萬一發生情況也便于疏散。附近的勞動組合書記部、平民女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等黨的機關集中,便于召開小組會議。
這里要給大家增加一點小知識。上海的門牌號一般采用馬路名加連續編號的方式編排,以外灘天文信號臺為原點,號碼從小到大向四周作散狀線擴散。但是,也有很多地方不用這種方式編號,尤其是郊區。當時輔德里屬于公共租界邊緣,只有6幢街面房被編入馬路的門牌號,其他房子都被編入輔德里。二大會址在輔德里625號。一條弄堂編出625號這么大的數字,顯然也有些夸張。事實上,當時公共租界的門牌號碼就是這么隨意。
中共接受了中共一大開會的教訓,為了保密和安全起見,二大是以小組討論為主,盡量少開全體大會,且每次全體會議都要更換地點。在當時極端秘密的情況下,二大會場確實很難找到。毛澤東作為受邀代表之一來到上海,但仍然未找到會址,與二大失之交臂。說不定,輔德里一帶隨意的編碼方式也為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順利召開做了一點小小的貢獻。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時,與會代表推選了一個起草委員會負責草擬包括中共二大黨章在內的會議文件。該起草委員會由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3人組成,其中陳獨秀為執筆人。他們參考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以及俄共八大通過的黨章這兩個藍本,起草了《中國共產黨章程》和《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兩份文件。決議案承擔了黨章的總綱職能,章程則更多具有黨的根本法規法條的性質。這兩份文件較為完整地構筑了中共二大誕生的黨章體系。
決議案清晰指出中國共產黨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先鋒隊”是對早期共產黨人創舉的最好詮釋,也是對之后共產黨人最高的要求。這意味著共產黨人要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成為中國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領導力量。時至今日,先鋒隊的性質仍被沿用并得到發展。同時,文中還指出黨員要遵守革命運動的“兩大律”。其中,“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一概念的提出也為黨的群眾路線奠定了基礎。而“嚴格遵守組織紀律”的規定使得二大后,一個中央到地方的嚴密黨組織得以迅速建立。
章程共分6章29條,其核心內容是建立嚴密的各級組織,加強黨的紀律性,對于堅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指導黨員言行,健全黨內生活,促進組織發展,提高黨的戰斗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共二大黨章誕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最高的政治行為規范,是黨創建工作圓滿完成的標志之一。
![]()
漫步紅色印記,回望紅色初心,通過實地走訪紅色遺址,我們見證著那些有著偉人初心、刀光劍影的紅色史詩,聆聽著那些有著生死離別、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革命先輩們赤誠的信念、滾燙的青春和黨的發展、國家興亡、民族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穿越時空同今天的你我在上海的革命熱土上交匯。讓我們在國慶到來之時,銘記紅色精神,弘揚革命傳統,將自身投入到新時代的偉大事業建設中。
READING
![]()
![]()
《暗夜星火——黨章誕生地的初心故事》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編著
978-7-5760-5836-9
68.00元
黨章誕生地的初心故事。
本書以位于上海市靜安區的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平民女校等紅色遺址遺跡,以及在革命年代與這些建筑息息相關的人物,如陳獨秀、彭湃、李達、丁玲、向警予等革命先輩,以他們在這些建筑里發生的事跡等為切入點,以點帶面,講述中國共產黨在創建過程中的奮斗故事,給青少年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豐富教材,以激勵年輕一代即使在惡劣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要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啟航——黨的誕生地為何在上海》
葉福林 馬光霞 周春燕 高哲 滕曉雪 王蒙茹 著
978-7-5760-6021-8
148.00元
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會在上海誕生?為什么早期黨中央機關長期駐扎在上海?帶著這個歷史之問和時代之問,本書結合詳實的文獻史料、生動的歷史故事、縝密的邏輯推理,從自然稟賦、政治環境、經濟形勢、文化氛圍、社會條件、理論傳播、階級基礎和歷史突變等方面,全面系統闡述了上海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及其早期活動中獨特的要素和優勢,科學準確回答了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的歷史緣由和光榮使命。本書為人們更好地探尋紅色文化基因、弘揚優良革命傳統、銘記黨的初心使命、實現時代賦予重任提供史實依據、智慧源泉和思維啟迪。
![]()
《紅色弄堂》
張曉棟 著
978-7-5675-9468-5
68.00元
《紅色弄堂》以中共建黨初期至1933年中共中央撤離上海期間中國共產黨在滬的35處秘密機關地址所在的建筑為研究對象,展開紅色文化歷史與海派建筑歷史的雙重講述,是一部將紅色文化與海派文化交融的圖文通俗讀物。
編輯:黃詩韻
關注并設為星標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