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韶山市委、市政府主辦,韶山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和商務局、韶山市教育局、韶山市紅色教育發展中心承辦,韶山思政教育實踐中心、韶山市紅色教育協會、深圳市旅游協會、廣州市研學實踐協會執行的“心向韶山,擁抱大灣”—2025年湖南韶山紅色文旅(廣州)推介會在廣州舉行。
![]()
紅色韶山:每年吸引800萬國內游客
![]()
“‘心向韶山·擁抱大灣’——2025年湖南韶山紅色文旅推介會已開啟。這不僅是一場文旅推介的盛會,更是一次情感的奔赴、一次合作的啟航。”推介會上,湘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國大盛邀粵港澳大灣區社會各界人士,走進韶山、投資韶山。
韶山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鄧望軍介紹,近年來,韶山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開放發展的主攻區域,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進行溝通對接,引來了大批資金、資源、技術和項目。
韶山,紅色資源富集,人文底蘊深厚,是湖南向世界推介的一張“經典紅色”名片。從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同志故居,到藏有6.3萬余件文物的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再到承載家國情懷的滴水洞等,45處紅色景點星羅棋布,共同構成了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
近年來,韶山創新“紅色+”文旅融合,推動紅色文旅從單一參觀、瞻仰型向兼具體驗、教育、會展綜合型轉變,每年吸引800萬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往追尋紅色記憶,汲取精神力量。
據了解,韶山圍繞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紅色經典故事,不斷呈現紅色文化的創新表達。如拍攝以“韶山五杰”英雄事跡為原型的電影《堡壘》,一系列融合電影思政課、演藝精品、數字展陳等形式的紅色文化產品頻頻“出圈”。
為進一步拓展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韶山開通長沙—韶山、井岡山—韶山、深圳—韶山等多個紅色旅游專列,搭建起跨區域紅色資源互聯互通的橋梁。通過精心打造湘贛邊、偉人故里“紅三角”等特色精品線路,韶山構建起“景城一體、主客共享”的發展模式。
“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已接待85萬人次
![]()
湖南省“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載體。作為該項活動的承辦地,韶山系統地推進全國紅色研學實踐高地建設,通過課程體系化、陣地集約化、服務標準化,構建起多層次、全覆蓋的紅色教育新格局。截至目前,“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已累計接待師生超過85萬人次,帶動社會化研學逾90萬人次,榮獲四項國家級榮譽,成為全國基礎教育領域具有示范意義的創新案例。
據介紹,“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構建了以《恰是風華正茂》思政大課為核心,三大專題課程、四大主題活動為支撐的“1+3+4”特色課程體系,推動紅色教育全方位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培養全過程。在陣地建設方面,韶山整合31處現場教學點、12條經典線路與300余門精品課程,打造“韶山紅課堂”教學平臺。目前,已建成9個省市級示范基地,可提供7000余張培訓床位,形成完整的紅色教育服務鏈條。據統計,每年吸引全國逾百萬青少年學生和30余萬干部學員前往學習培訓。
韶山市還設計了3日游、5日游、7日游等多元化研學套餐,串聯起毛澤東廣場、毛澤東同志故居、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韶山毛澤東紀念園、滴水洞景區、韶山思政教育實踐營地、韶山烈士陵園、韶山軍博園、陳賡故居、湘鄉市東山學院等核心研學點,創新采用實景教學、展教融合、情景互動、特色體驗等多樣化教學方式,將紅色故事與沉浸式體驗深度結合,讓學員在行走中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
為持續提升研學品質,韶山創新推出“紅色研學+”實踐模式,將隊列訓練、內務整理等素質拓展內容融入課程體系,并出臺《紅色研學機構管理辦法》,建立標準化的課程與服務流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韶山方案”。
紅色韶山攜手活力灣區
![]()
長期關注紅色文旅資源的整合與提升動態的廣東省旅行社行業協會執行會長李協居在推介會上表示,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不僅需要內容創新,也需要協同共育。
該推介會作為韶山的紅色基因與大灣區的創新活力交融的重要橋梁,現場還舉行了四輪簽約。簽約主體涵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與文旅企業,涉及韶山與大灣區多地相關單位,合作范圍覆蓋紅色教育、研學實踐、旅游合作等多個維度。
簽約雙方均表態,通過政企聯動、協會搭橋、企業攜手的多元合作模式,多方聚力,共同推動韶山與大灣區在文化旅游、紅色教育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肖陽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