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黨史文苑》 2018年第五期
![]()
▲大柏地戰斗干部會議舊址,是役,主席親自持槍率隊沖鋒……
90多年前的瑞金大柏地戰斗,是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戰斗,被陳毅元帥說成是“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時至今日,當地還流傳著“借糧還款”的佳話,還傳誦著毛澤東寫的《菩薩蠻·大柏地》之不朽詩篇。這場戰斗就是大柏地戰斗。而在這次戰斗中,毛澤東還親自持槍上了戰場。那么,在大柏地戰斗前后,發生過哪些感人的故事呢?
富商“送禮”記
大柏地是瑞金北部的一個山區村鎮,當地民風淳樸,大家過著平靜的生活。后來,這里來了一個叫封維林的外地商人。據說他年輕時,經常挑著貨擔往返于贛州、廣東之間做些買賣,天長日久,積攢了不少錢財。當他行走到瑞金大柏地后,覺得此地甚好,就決定在此落戶安家。封維林拿出部分積蓄,在大柏地開了一家雜貨鋪,置辦了幾十畝田,日子過得殷實。
1929年臘月,封維林去縣城進貨,在回大柏地的途中,看見一支部隊正沿著瑞金黃柏往大柏地行進。這是一支怎樣的部隊啊?一個個衣衫襤褸,胡子拉碴,又黑又瘦。他們有的腳著爛草鞋,有的干脆打赤腳。背上的背包,肩上的槍支,也都五花八門。
很快,這支隊伍進入了大柏地境內。當地人看到這支部隊后,以為又要打仗了,連家里的東西也來不及收拾,全部都躲到附近的山上去了。
封維林畢竟見過世面,在妥善安置好家人后,自己留在店鋪里打探消息。很快,他就獲悉了這支部隊是紅軍,就駐扎在圩北一里許的王家祠。
在他的印象中,但凡有軍隊來到,搶掠錢財、拉夫抓壯丁肯定少不了。為了避免讓自己及家人遭受傷害與損失,他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
翌日傍晚,趁著夜色,他懷揣一個鼓鼓的包裹,悄悄地來到王家祠。在祠堂門口,幾個紅軍戰士攔住了他,把他帶到時任紅四軍前委書記、黨代表的毛澤東面前。封維林說明了來意:他是圩上的商人,是來“孝敬”紅軍的,請紅軍不要騷擾自己和家人。說完他在桌上攤開包裹,100多塊光洋銀光閃閃。看到封維林的舉動,毛澤東哭笑不得,他拍拍封維林的肩膀,用濃重的湖南口音說:“老表啊,我看你是被國民黨軍隊嚇破膽了吧。我們是紅軍,是人民的隊伍,我們可不是敲詐勒索老百姓的國民黨兵和土匪喲!”說完忙叫封維林把錢收回去,然后耐心地跟他講了紅軍的革命宗旨和革命紀律。毛澤東的一番話,說得封維林心服口服。再看看操場上的士兵,雖然衣衫破爛,但訓練有素;而眼前這位紅軍的首長,更是平易近人。看來,紅軍真是一支與國民黨軍不同的部隊啊!
一天早晨,封維林剛打開雜貨鋪的店門,幾個紅軍戰士就走了進來,要買一些鞭炮和洋油桶,說有急用。封維林趕緊找出幾十串鞭炮和一個大大的方形洋油桶。他一邊搬東西,一邊對紅軍戰士說:“你們為我們老百姓打仗,我們要支持啊!”說什么也不肯收錢,但那幾個紅軍戰士還是堅持拿了錢給他。據說這些鞭炮在大柏地伏擊戰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戰士們把點著的鞭炮扔進桶里,發出的聲音很像機關槍的響聲,嚇得敵人膽戰心驚。
大柏地戰斗勝利后,紅軍又匆匆地走了。
“勝利臺”的往事
1929年5月,正是春夏之交,大柏地的老表短衣赤腳,正在忙著耘田點禾(給禾苗追肥)。離開大柏地已3個月的紅四軍,突然回到了大柏地。不過,這回的紅四軍可不是以前那副落魄樣,一個個都穿著簇新的灰布軍裝,八角帽上的紅五星和衣領上的紅塊塊(寓意紅旗)尤其搶眼。
這天上午,他們不急著找宿營的地方,而是在大柏地圩上擺起了臺子,名曰“勝利臺”。他們還派出了一支小隊伍,每人手執一面三角小紅旗,分頭向群眾做宣傳:“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窮人謀利益的。上次打仗借了、吃了你們的東西,這次是來償還和補償你們的。”老表聽了半信半疑,他們只聽過“當兵吃糧”,可從沒聽說過還有“當兵還糧”的。
此事還得從三個月前說起。大柏地伏擊戰前一天的夜晚,毛澤東聽人反映,說有些連隊斷了糧,已經兩餐沒有吃東西了。大柏地許多老百姓家中有米有油,有些老百姓家中甚至還準備好了過年的雞鴨魚肉和米酒。因為大柏地的群眾不了解紅軍,以為又要打仗了,嚇得都逃到附近的山上去了。將士們饑寒疲乏,大年三十面對冷灶黑房,有不少士兵鬧情緒。
可是,這么多戰士,哪來那么多的糧食呀?毛澤東和朱德等人商量后,下了個特別命令:打借條向老表借糧,日后償還。老表不在家,就加寫說明,把借條放在老表容易看到的地方。戰士們這才走進老表家中,把他們準備的年夜飯吃了,并留下借條。大家吃飽喝足后,精神抖擻地進入設伏區。
一晃幾個月過去了,誰也沒有把紅軍留下的借條當一回事。直到他們趕到大柏圩,看到勝利臺上面放著一摞摞光洋,紅軍戰士笑盈盈地迎候著上前來的老表時,他們才相信這是真的。
很快,一個個老表拿著紅軍打的借條,喜出望外地領回了糧款。有的老表起初不當回事,沒有保留借條,紅軍就請他們自報借出多少,也照數將錢還給他們。據宋裕和回憶,這一回,紅四軍一共發出了3500塊光洋。發完光洋,紅四軍趁著人多開了個群眾大會,毛澤東在會上號召勞苦大眾團結、武裝起來,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工農自己的政權。感召之下,當場就有十幾個青年報名參加了紅軍。當地有個大娘還自編自唱了一首山歌:紅軍是咱親兄弟,有借有還真仁義。明日我兒當兵去,跟著紅軍得勝利!
無名烈士墓群
在大柏地前村(杏坑)的留民坑有一排沒有石碑、沒有名字的墳墓。每年清明節,總有不少人前來祭奠,這里到底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呢?
原來這里是大柏地戰斗中犧牲的紅軍戰士墓。大柏地戰斗結束后,因為時間很緊迫,紅軍匆匆打掃完戰場,就雇請了當地百姓一起埋葬戰士遺體。在巡查的時候,時任前衛第三十一團第三營黨代表羅榮桓發現了一個排長正在大聲訓斥一個士兵,他忙上前詢問情況。原來這個士兵竟然抱著一具穿著國民黨軍服的尸體哭泣,排長很生氣,說他政治立場不堅定、敵我不分,要處分他。羅榮桓制止了排長,走上前去,輕撫這個士兵的背,和氣地問:“小同志,他是你什么人,你為什么哭得如此傷心?”這個戰士聲音哽咽地說:“他是我親哥哥,前年他被國民黨抓了壯丁,沒想到今天卻戰死了。”他一邊說,一邊哭泣。羅榮桓的臉色變得嚴峻起來,他對身邊的戰士們說:“同志們,雖然他們生前是我們的敵人,但有些人也是被迫參戰的,現在他們戰死了,我們就不能讓他們曝尸荒野,應該讓他們入土為安啊!”
于是,戰士們和當地老表一起動手,把戰場上所有戰士的遺體運到了留民坑的一個山坳上安葬。看到有些紅軍烈士衣衫破爛,有些紅軍烈士甚至沒有穿鞋,老表們心里很難過,就跑回家里找來一些衣物、草鞋,為他們穿上。大家把紅軍和國民黨兵的尸體排成了幾排,一起掩埋。
因為當時條件簡陋,這些戰士連一個墓碑也未立,為了便于日后辨認,他們在埋葬紅軍烈士的墓前放了些青磚,刻上一個五角星,以此紀念。80多年過去了,雖然他們的名字已無法查證,但他們為革命犧牲的精神卻像這綿延的青山一樣,是永遠也不會老的。
——摘自《黨史文苑》 2018年第五期
作者:鐘燕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