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現在已經打了三年的俄烏戰爭還沒有結束的跡象,但目前來看,最大的贏家已經出現,這既不是俄羅斯,也不是烏克蘭,更不是特朗普,自然也不是歐洲,實際上最大贏家是——朝鮮。
2025 年 4 月,朝中社對外發布了一則簡短聲明,證明了外界謠傳的朝鮮向俄烏前線出兵的事實,朝鮮正式確認向俄羅斯提供軍事人員支持。從 2024 年10月到今年4月一共向俄烏前線派遣 3萬兵力部署庫爾斯克前線。這個長期被西方制裁孤立的國家,以出人意料的深度介入俄烏沖突,朝鮮在這場沖突中完成了一場精妙的戰略布局,為此朝鮮收獲了遠超戰場本身的多重收益,成為這場大國博弈中隱秘而確定的贏家。
![]()
從最初的隱秘參與到后期的高調宣傳,每一步都帶著明確的這種目的,是一場精準策劃的輿論引導。朝鮮官方在事后宣傳中,重點強調了參戰部隊的驍勇善戰和英勇無畏,本質上是為了給國內民眾塑造一個 “悍不畏死” 的軍隊形象,是對韓國乃至美國的震懾,但為此是從俄羅斯獲取能源、武器技術等援助,緩解國內經濟民生壓力,可這些真實意圖卻很少向民眾坦誠說明,用英雄敘事轉移注意力。為此還放出領導人單膝跪地為參戰士兵棺木蓋國旗的影像,金正恩親自為立功軍人授勛、接見陣亡軍人遺屬。這種分階段的宣傳節奏,顯然經過了精心算計,并非偶然安排。
其核心是為了逐步引導民眾情緒,避免突然公開參戰消息引發國內質疑,同時為后續的民意調動鋪路。朝鮮成功向俄烏前線爆發了一場軍事突襲,成為了這場戰爭的贏家。朝鮮的軍事力量迅速提升,但這種軍事擴張不僅加劇了與的對立,也給國際關系注入了一定的政治風險。朝鮮的軍事介入并非偶然,而是俄朝雙方在戰略困境中形成的必然選擇,其背后是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匹配。也是雙方抱團取暖的必然行為。
![]()
俄羅斯在沖突第三年已深陷多重困境。歐洲累計施加的 1.2 萬項制裁,俄羅斯進入空前孤立態勢,經濟制裁導致俄羅斯其軍工產能難以滿足戰場消耗,俄軍彈藥的消耗遠遠趕不上生產的速度,到 2024 當時前線已出現明顯的裝備缺口。同時兵員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加之戰事不理想,使得普京壓力巨大,此時的俄羅斯急需一個能快速提供大規模彈藥和人力支援的盟友,而在世界各國中,唯一能給俄羅斯提供援助或者說最佳人選只有朝鮮。
對朝鮮而言它孤立于全世界,受到制裁和俄羅斯差不多,在朝鮮看來,此時介入沖突是破解軍事和經濟困局的唯一突破口。聯合國和美國制裁導致朝鮮其外匯儲備降到僅夠維持三個月進口的 12 億美元,石油和糧食供應常年緊張。
![]()
在軍事方面,由于長期孤立于國際武器市場,使得朝鮮無法獲得先進軍事技術,為提升國防體系和經濟的改善,朝鮮也必須要同俄羅斯合作,當普京 2024 年 6 月帶著《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訪問平壤時,雙方迅速達成軍事互助共識 —— 俄羅斯需要 "雪中送炭" 的戰場補給,朝鮮則尋求 "等價交換" 的發展資源,兩國的戰略契合點由此形成,進而深度綁定,冷戰時期朝鮮與蘇聯的軍事同盟遺產,在俄羅斯繼承后雖曾沉寂,卻在俄烏沖突的催化下重新復活。
尤其是近期,朝鮮已不再強調堅持數十年的南北統一,轉而將韓國定義為敵國。不再追求國家統一,這一戰略轉向本身容易引發民眾思想混亂,因此必須在此時大力宣傳援俄部隊的英雄事跡,本質上是為了掩蓋戰略轉向帶來的內部不穩定,用民族自豪感凝聚人心,實現內部的暫時團結。
![]()
從整體來看,朝鮮這場圍繞援俄作戰的宣傳,從頭到尾都是一場以國內動員為核心的輿論行動。每一個宣傳節點、每一個細節設計,都服務于鞏固政權、引導民意、掩蓋真實訴求的目的。
朝鮮在對俄烏沖突的介入從最初的武器供應逐步升級為直接軍事參與,最終成為俄軍東部戰線的關鍵支撐力量。據韓國情報機構追蹤,朝鮮通過鐵路向俄羅斯輸送了 2.1 萬個集裝箱的軍火,其中包括 122 毫米和 152 毫米炮彈、KN-23 短程彈道導彈、Bulsae-4 反坦克導彈等關鍵裝備,總量超過 1200 萬發炮彈。這些彈藥恰好填補了俄軍的急需缺口,真的是雪中送炭。
![]()
而朝鮮直接派遣的兵力則是深度介入俄烏沖突的重要體現,援俄朝鮮軍隊主要來自精銳的第 11 軍 "風暴軍團",這些士兵經俄遠東基地訓練后,以俄羅斯少數民族部隊投入戰場。在庫爾斯克地區的爭奪戰中,他們不僅承擔陣地防御任務,還參與掃雷、工事修建等后勤工作,甚至執行夜戰滲透等特種任務。戰斗力極為強悍,直到烏克蘭俘獲帶有朝鮮文口令手冊的士兵,才知道朝鮮出兵,正如俄軍士兵所言:"他們像從地下冒出來一樣,突然就頂在我們前面",朝鮮兵力已成為俄軍穩定戰線的核心力量之一。
朝鮮的軍事介入收獲了經濟、技術、政治三重紅利,其價值遠超短期的武器出口收益,實現了戰略層面的全面突破。俄羅斯向朝鮮提供了導彈升級技術,幫助朝鮮將中程導彈的精度提升至150 米以內。隨著這種技術合作的深化,為朝鮮遠程打擊能力突破奠定基礎。
![]()
朝鮮通過武器出口、部隊部署和技術轉讓獲得的收入超過 200 億美元,這對于外匯枯竭的朝鮮而言堪稱 "及時雨"。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向輸送急需的石油和小麥,直接緩解了其能源和糧食危機。軍工產業也借此激活,朝鮮導彈工廠加速擴建提供到俄烏前線。技術上,戰場實踐朝鮮得到了實戰經驗和高科技武器的掌控,朝鮮士兵在實戰中掌握了無人機操作、電子戰等現代作戰技能。
在外交上,朝鮮成功打破國際孤立格局。在聯合國安理會,俄羅斯多次動用否決權為朝鮮阻擋新制裁,使得朝鮮在國際舞臺上重塑了 "不可忽視的地區力量" 形象。但不得不指出的,朝鮮的戰略收益并非毫無代價,除戰爭本身人員傷亡之外,也使得其在國際環境更加惡劣,西方加碼制裁帶來了新的壓力。雖然朝鮮對此并不介意,但也使得朝鮮除了俄羅斯之外再無朋友。
![]()
面對西方制裁,朝鮮以 “輿論造勢 + 通道開拓 + 技術突圍” 破局:將制裁塑造為 “反美勛章” 凝聚國內共識,朝鮮目前正在通過精準綁定大國需求,實現戰略突圍。,朝鮮以 "高效無附加條件" 的合作,成為改變戰場態勢的關鍵變量,同時收獲了經濟解困、技術升級、政治破局的三重紅利。這種 "隱形贏家" 的路徑似乎證明,國際孤立并非不可打破,關鍵在于找到大國博弈的契合點。隨著俄烏和談的推進,朝鮮的戰略收益還將持續釋放,而其通過這場沖突實現的實力躍升,必將深刻影響東北亞乃至全球的戰略格局。
未來的俄烏沖突將是一個復雜的博弈,俄羅斯與朝鮮都面臨著如何維護自身利益和平衡國際關系的挑戰。
![]()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