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叔子院士在病中堅持寫作《往事鉤沉》時,每完成一頁,夫人徐輝碧教授都會仔細審閱,確認有無模糊不清之處。那時的他們,都已年過八旬。徐教授說,楊叔子一生秉持“人生在勤”的信念,從未改變。
![]()
《往事鉤沉》書影
楊院士離世前一個月,曾向徐教授留下這樣的囑托:“我拜托你一件事:請把我成人成才的感悟告訴年輕人,希望有助于他們的成長。”
![]()
他一生踐行并總結出的三十二字感悟,正是其生命軌跡的真實寫照:“人生在勤,貴在堅持。勇于開拓,善于創新。尊重他人,依靠集體。理想崇高,自強不息。”
作為我國文化素質教育和機械工程教育領域的重要推動者,楊叔子院士鞠躬盡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他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教育理念:倡導“以文化人”,推動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深度融合;提出“沒有一流的理科就沒有一流的工科”“沒有一流的文科就沒有一流的大學”的學科建設思路;最早提出“智能制造”思想,為我國在該領域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奠定了基礎。
他更是一位堅定的教育踐行者:主編《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呼吁“讓中華詩詞大步走進大學校園”;走遍全國數百所大中小學舉辦講座;引領我國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培養了一大批機械工程領域的高素質人才。
他的貢獻獲得了廣泛認可:榮獲國家級教育教學獎勵近1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省部級科技獎20余項。余東升教授評價他“具有‘大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范”。
楊院士離世后,徐教授著手撰寫《我和楊叔子》,希望為世間多留存一些關于他的珍貴記憶。歷時兩年,反復打磨,她在2025年初將書稿鄭重交付給出版社,從楊叔子的出生到晚年的點滴,皆在其中。
![]()
“徐輝碧眼中的楊叔子”——這個選題本身就蘊含深情與價值。出版社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意義,迅速擬定了這樣一段簡介:
![]()
一顆紅豆,兩只手表,兩人確定了心意。在隨后七十余年的歲月里,兩人既是相濡以沫的模范伉儷,也是矢志報國的親密同志。他們把生活的要求降到最低,卻把對方托舉得最高;他們雖然不懂彼此的業務領域,卻是各自輝煌成就的“咨詢人”。在他們的一生里,伴侶之愛與國家之愛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作者寫作本書時已九十余歲,在對楊叔子的晝夕思念中,往事日漸浮現。作者花了兩年時間收集起這些回憶短章,連綴成一個個旁人少知的楊叔子院士故事,從中也顯露出一位獨立有格的先生徐輝碧。本書是作者徐輝碧記錄的與楊叔子相遇、相知、相伴、相守的一生,首次揭示了楊叔子人生中諸多未嘗公開的細節,坦率地表達了二人對青年讀者的無限期待。
然而,再動人的簡介,也難以完全承載這段感情的厚重。若要真正走近楊院士與徐教授的世界,還需品讀徐教授親筆寫下的文字。
徐教授坦言,寫作此書,是為完成楊院士的囑托——將他成長歷程中的體悟傳遞給年輕一代,助他們少走彎路。如何講述?徐教授選擇最質樸的方式:講述楊叔子的一生。
![]()
這并非易事。世間著作浩如煙海,但有幾本是作者在九十余歲高齡之際,仍親筆寫就的?
做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不禁聯想到作家楊絳九十二歲時寫下的《我們仨》——同樣高齡執筆,同樣記錄相守相助的歲月,同樣是影響深遠的學者之家。正如《我們仨》所呈現的“一個家庭最好的模樣”,《我和楊叔子》也展現了另一種理想家庭的范式,獨特而動人。
徐教授在書中這樣開啟回憶:
![]()
從 2015 年開始,我經常陪楊叔子在院士樓后面的小花園里散步。我們慢慢走,慢慢談,圍著小石子路轉了一圈又一圈。冬天,我推他坐在輪椅上曬太陽、看山茶花。回想起來,我們年輕時談戀愛,也未有過如此溫馨的情景。
冬天,我們還會去東湖風景區的梅園。夏天,我們一起去東湖風景區的磨山。楊叔子很高興,全家都很高興。
楊叔子每天都要坐在小桌旁邊看《唐詩宋詞選》。每讀40分鐘左右,我就要他休息。然后我們圍繞桌子走動,手舞足蹈地唱歌。常唱的歌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漁翁樂》,還有范仲淹作詞的《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楊院士熱愛詩詞創作,一生寫下千余首詩詞,卻自謙“不專業”,晚年編選詩集時特以“檻外”為名,喻示自己仍是“門外漢”。他贈予徐教授的詩詞不少,尤為珍貴。后經孔汝煌老師整理,精選36首,按年代編成《楊叔子寫贈徐輝碧詩詞小集》筆記本隨書附贈,兼具實用與收藏價值。
![]()
現摘出一首,讀者應該會會心一笑:
![]()
蝶戀花·晨起喜感贈輝碧
予與輝碧久習晨6時起,先忙家務,再觀中央臺外語新聞,輝碧并做早操。今日(辛卯十一月廿一)起時,殘月當空,微光入戶,八號樓學術報告廳燈已通明,似準備今天會議,而樓前池塘依然彩燈圍繞,閃爍變幻,寂靜校園,偶有汽車馳過。如此寧美,感而賦之以贈。
殘月寒星光入戶。寂靜庭園,倏忽“奔馳”度①。學術高樓光透樹,池塘彩擁霓虹舞。
你入廚蒸泡煮,我洗衣裳,卻有“天鵝”助②。家務忙完相笑顧,銀屏鍛煉兩無誤。
注:
①“奔馳”借指汽車
②“天鵝”指“小天鵝”牌洗衣機
![]()
正如徐輝碧教授在近期的訪談中所言:“楊叔子一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人。《我和楊叔子》一書的出版,既表現了楊叔子期望年輕人成人成才的愛,也表現了我作為書的作者,對已經離開的楊叔子的綿延的愛。”
![]()
此次眾籌版特別采用三面刷邊工藝,并附有楊叔子院士與徐輝碧教授的鈐印。另含三枚復刻版華科大徽章,分別是:1964年華中工學院版、1995年華中理工大學版(入選“211工程”)、2001年華中科技大學版(入選“985工程”),極具歷史收藏意義。隨書附贈金屬書簽一枚,激光雕刻楊叔子院士自況箴言:“一生樂作長途馬”。
愿您與我們一起,將這份屬于華科,屬于楊院士和徐教授,也屬于每一位學子和正為理想奮斗的青年的記憶,接續傳遞。
廖智:命運將她打落深淵,她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世說新語〉風物》:夢回風流魏晉,一覽市井百態與人間煙火。
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累了,不妨慢下來,喝杯茶,看看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