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繳費15元即可獲取愛心證明,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這一現象引發眾多市民吐槽。公益的核心是自愿奉獻與真實付出,而非“花錢買憑證”的程序化操作,這樣的證明究竟意義何在?
![]()
答案或許藏在家長那句“為了孩子操碎了心”里。正是這份對孩子的牽掛,讓大量家長被動卷入這場“裹挾式參與”——即便明知可能是形式,也不愿孩子在“愛心表現”上落于人后。可當公益變成家長為孩子“買單”的任務,其培育品德、傳遞善意的初衷早已失真。
![]()
![]()
更受關注的是資金流向問題。15元看似數額不大,但龐大的參與人數疊加后,總金額絕非小數目。家長們合理質疑:購買月餅的數量、單價、付款憑證是否真實?敬老院簽收數量、實際收到的愛心款有多少?資金開支明細與剩余金額又該如何核算?這些關鍵信息本應公開透明,讓繳費家長享有基本的知情權,而非在模糊中被動接受。
此外,這場“形式公益”的主導者是誰,同樣需要明確回應。是學校直接組織,還是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推進?若學校參與其中,是否切實履行了監管責任?作為教育機構,學校的核心使命是育人,倡導公益本是為了培育學生的愛心與社會責任感,可“繳費換證明”的模式,顯然與這一初衷背道而馳。
教育容不得半點形式主義,公益更不該成為“走過場”的工具。希望校方及相關組織正視家長關切,用真實的公益行動——比如組織學生走進敬老院、參與物資籌備——代替“花錢買證明”的操作,讓孩子真正理解愛心的含義;同時以公開透明的態度,公示所有資金明細,還給家長一份清晰的交代。畢竟,對“知情權”的尊重、對公益本質的堅守,才是教育中最該傳遞的“愛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