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過:“居移氣,養移體。”
一個人所居住的環境會改變人的氣質,就好像人的修養也同樣會改變人的體質一樣。
的確,我們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待久了,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所以,當你待在一種大家都在內耗的環境下,你能保證自己不內耗?
聰明人停止內耗的一種手段,及時遠離糟糕環境。
![]()
遠離負能量,守住心神
生活里的那些負能量,就像傳染病一樣,離得越近越容易被傳染。
當你不可避免地被其干擾和影響的時候,就是在消耗自己。
當這種消耗成為了一種自然的事,那自己就會掉進內耗當中。
東晉陶淵明在彭澤縣當縣令時,每天都要應付各種官場應酬。
同僚們不是在那勾心斗角,就是在那抱怨連天。
時間久了,他發現自己也開始變得焦慮易怒。
甚至,還要虛偽地向考察官獻殷勤,終于忍不了而果斷辭官歸隱。
最終,在遠離世俗的田園生活中,陶淵明既遠離了負能量,也找回了內心的寧靜。
《朱子語類》說:“心不定,故見理不得。”
人心一旦不靜,就看不清道理,因為自己就待在漩渦里。
及時遠離消耗你的人,就是最好的養生,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離開是非地,專注正事
你要是長期待在是非多的地方,那么終究什么事都做不成。
人在是非之地,最容易內耗。
法國思想家狄德羅在編撰《百科全書》時,經常受到保守勢力的圍攻。
在這種環境下,他感到不快,甚至痛苦,于是索性搬出巴黎,在郊外專心工作。
如此用了二十年時間,終于完成了這部巨著。
他說:“在安靜的地方,一天能完成城里三天的工作量。”
確實如此,人在安靜的環境下,心自然能靜得更快,心靜了,做事效率自然高。
《誡子書》中有講:“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安靜下來,做事就容易浮躁,人心浮躁,就無法實現遠大目標,也走不遠。
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以及成長環境中,少聽些閑言碎語,才能多干些正經事,最后才能高效成長。
擺脫壞圈子,重塑自我
俗話說,圈子不對,努力白費。
圈子不適合你,或者說待在長期消耗自己的圈子里,你不內耗誰內耗?
聰明人,肯定會清醒地擺脫壞圈子,塑造獨立人格。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整整有十九年,身邊始終跟著幾個賢臣。
在齊國時,齊桓公待他很好,給他豪宅和美女。
他卻說:“安居于此,志氣消磨,終將老死牖下。”
心懷壯志的他,毅然離開別人給的“舒適圈”,最終回國成就霸業。
《太子少傅箴》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靠近朱砂的東西自己也會慢慢變紅,就像靠近墨汁的事物也在慢慢變黑一樣。
換對圈子,找對圈子,人就容易走在成長向上的路徑上,減少內耗不說,人生也成功了一半。
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真正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當你覺得處處不順時,不妨換個環境,遠離糟糕處境,拒絕內耗,有時候,離開不是逃避,而是自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