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來龍去脈
一名女性患者因干嘔、眩暈到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就診。
家屬反映,接診的陳醫生沒多問就直接開了CT。檢查結果出來后,醫生又說“看不出問題,可能是眩暈癥,先去打個針”。
家屬覺得醫生診斷太隨意,一紙訴狀投訴到了“問政江西”。
![]()
處理結果驚人
更讓人寒心的是景德鎮市衛健委的處理速度——迅速核查,認定陳醫生“溝通意識薄弱、服務態度欠佳、流程不規范”,直接停職離崗培訓。
![]()
同行怎么說?
消息一出,醫生社群炸了鍋:
“急診處理沒毛病啊!眩暈到吐,第一時間做CT排除腦出血、腦梗,這是標準流程!”
“我也是急診的,這診斷思路完全正確。難不成在急診就要把病因全查清?那我們直接改名叫‘全能門診’好了。”
“神經內科專門看眩暈的,做完一堆檢查還是診斷不清的也不少。患者不懂,管理部門也不懂?”
“最可怕的是,現在急診碰上難纏的,讓去專科門診都能被說成‘推諉病人’。”
“做個CT排除最危險的情況,沒問題難道不是好事?難道非要查出個大病才滿意?”
還有位同行道破天機:“專業上挑不出毛病,就投訴你態度不好。反正‘態度’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
最后的話
第一,當事醫生處理并無不妥
小編也是急診出生,我認為:眩暈涉及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但作為急診的當務之急是顱內不能有重大問題遺漏,打一個CT是必要的。接下來要進一步弄清原因,則需要作檢查,這個檢查可能有較復雜的過程。若需適時應對處理,則按常見原因對癥處理了。
所以我認為,當事醫生處理并無不妥,臨床上很多是無法第一時間確診的,所以只好在首先暫時排除最嚴重的情況,然后對癥處理先。可能溝通欠缺?但是,也不一定。順道說句:急診不是普通專科門診,它只是起到應急、初步處理的作用,進一步治療需要專科介入。
但說什么“服務態度欠佳”,當時診室里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都不在現場,急診有時候忙起來跟打仗一樣。
第二,這樣的處理是否太過武斷?
通報中并未提及相關部門是如何調查的,請問“溝通意識薄弱、服務態度欠佳、流程不規范”——這三點結論是怎么得出來的?問過當班護士嗎?調過監控嗎?聽過陳醫生的陳述嗎?
如果只看投訴帖就下定論,這和“不問病因就開藥”有什么區別?都是不負責任!這樣的處理是否太過武斷?
第三,“態度不好”成了投訴萬能鑰匙?
隨便一搜,滿屏都是投訴醫生“態度不好”的。
可大家想過沒有:中國醫生日均接診26人,每周工作5.8天,超過一半醫生處于筋疲力盡狀態。排隊幾小時,看診幾分鐘,在如此高強度的壓力下,要求每個醫生始終笑臉相迎,現實嗎?
醫生不是機器人,他們也會累,也會疲憊。當生命的重量壓在肩上,專注病情遠比堆砌笑容重要。
醫客說
急診醫生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被看見”
陳醫生的遭遇,是無數急診醫生的縮影——他們在生死線上奔跑,卻被投訴“態度不好”;他們用專業排除風險,卻被質疑“診斷隨意”。
我們需要的不是“完美醫生”,而是“盡力而為的醫生”。當投訴機制不再以“態度”為尺,當社會理解急診的“不完美”,醫生才能放下包袱,專注于拯救生命。
畢竟,急診的溫度,不該是“必須微笑”,而是“拼盡全力”。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杏林苑社群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