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動物園,住著一位特殊的“居民”——它被稱作“中國神獸”,更是目前中國境內僅存的一只斑鱉。
作為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淡水鱉,它不僅承載著一個物種的血脈,更牽動著無數科研工作者與野生動物保護者的心。
![]()
當最后一只雌性斑鱉在2019年永遠閉上雙眼,這只雄性斑鱉便成了整個種群在國內的“獨苗”。
為何這一古老物種會走到如此孤獨的境地?故事要從百年前的一場“身份烏龍”說起。
01
百年前的“身份混淆”:它曾被錯認成多種生物
如今,“斑鱉”這個名字早已和“極度瀕危”緊緊綁定,可在100多年前,它卻一次次被人類“認錯身份”,在科學記載里留下模糊的身影。
我國史料中早有對它的描述,那時人們叫它“癩頭黿”,卻從未將其與“斑鱉”這個物種畫上等號。
![]()
直到1873年,一位英國人在上海附近捕獲了幾只巨型淡水鱉,一位學者偶然發現它們的特別——這竟是從未被記錄過的新物種!
他將其命名為“斯氏鱉”,可遺憾的是,他只得到了一個標本,之后十幾年在野外翻找,再也沒見過第二只。
更波折的是,“斯氏鱉”這個名字后來還被另一位學者修改,讓它的身份更添一層混亂。
7年后的1880年,又有一位法國人在黃浦江里抓到一只大鱉。仔細研究后,他發現這只鱉和已知的“大黿”完全不同。
詢問當地人才知道,大家習慣叫這種生物“黿”,于是他順著這個俗名,給它取名“斑黿”。可誰也沒想到,無論是“癩頭黿”“斯氏鱉”還是“斑黿”,其實都是同一個物種——斑鱉。
那時的學界對生物分類還不夠清晰,這只“神獸”就這樣在不同的名字里,被人類“忽視”了近一個世紀。
02
129年的等待:它終于有了“正式名字”
前面的故事里,研究斑鱉的都是外國學者,而中國學界對它的關注,要等到近百年后才真正開始。
![]()
1984年,學者張明華在浙江省一處新石器遺址中,發現了黿的骨骼亞化石。他仔細研究后,將其定名為“太湖黿”,卻因為沒有參考此前英國、法國學者的文獻,錯過了確認“斑鱉”身份的機會。
其實,不止張明華,后來中國專家也曾多次在野外發現斑鱉個體,可幼體常被誤認為是常見的中華鱉,成年個體又和“黿”長得太像,一次次與“正名”擦肩而過。
轉機出現在蘇州動物園的兩只標本上。當時動物園給當地學校贈送了兩只“癩頭黿”標本,學校生物系的趙肯堂教授拿到后,沒有輕易下結論——他對著標本反復觀察,比對細節,又翻閱了海量資料,最終大膽提出:這不是“癩頭黿”,而是從未被明確認定的斑鱉!
直到2002年,經過多方論證,斑鱉終于被確認為“有效種”。從1873年第一次被發現,到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名字”,整整過去了129年。當它終于走進大眾視野時,人們才驚覺:這一古老物種的種群,早已走到了懸崖邊緣。
03
100多枚卵的希望與破碎:一場持續12年的生死營救
2019年4月15日,文匯網的一則消息讓無數人揪心:中國最后一只雌性斑鱉在蘇州動物園去世,國內僅存的斑鱉,只剩下那只與它相伴多年的雄性。
![]()
時間倒回2007年,那時人們已經意識到斑鱉的瀕危,開始啟動緊急拯救計劃——人工繁育。2008年,一只90多歲的雌性斑鱉從長沙啟程,來到蘇州動物園,與這里唯一的雄性斑鱉“喜結連理”。
沒過多久,雌性斑鱉就產下了100多枚卵——圓潤的卵殼里,仿佛藏著整個種群的未來。所有人都為之振奮:如果這些卵能成功孵化,斑鱉的滅絕危機就能大大緩解!
可現實很快潑來一盆冷水。專家小心翼翼地抽取了幾十枚卵檢測,結果卻令人心碎:沒有一枚卵受精,它們永遠不可能孵出小斑鱉。
接下來的6年里,專家們抱著希望,讓兩只斑鱉嘗試自然交配,可每年的結果都一樣——卵始終是未受精的“空殼”。
無奈之下,專家對兩只斑鱉做了全面體檢,終于找到了問題所在:雄性斑鱉雖然正值壯年,但身上布滿傷痕,連生殖器都有終身殘疾的痕跡——這很可能是它無法自然授精的關鍵。
2015年起,專家們開始嘗試人工授精,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四次嘗試全都以失敗告終。
2019年4月12日,第五次人工授精開始。術前檢查顯示,兩只斑鱉的身體狀況都很好,所有人都捏著一把汗期待好消息。
可誰也沒想到,雌性斑鱉在手術結束后突然陷入昏迷,盡管醫護人員拼盡全力搶救,還是沒能留住它的生命。這對“拯救斑鱉的最后希望”,最終只剩下雄性斑鱉孤零零的身影。
繁育工作陷入瓶頸,但專家們沒有放棄——他們仍在尋找新的技術,也從未停止在野外搜尋可能存在的其他斑鱉個體。
04
從“廣泛分布”到“僅存一只”:它為何走向瀕危?
曾經的斑鱉,并非如此孤獨。它們的足跡曾遍布中國南方的大河流域與湖泊,還延伸到越南北部——清澈的水質、泥沙底質、長滿植被的大型淡水水體,都是它們理想的家園。
![]()
在國內,長江流域及其支流、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還有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地,都曾有它們游弋的身影。
可如今的瀕危,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特性共同造成的“悲劇”:
其一,棲息地的破碎: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湖泊圍墾、河道疏浚……一步步摧毀了斑鱉賴以生存的家園,讓它們失去了產卵和覓食的場所;
其二,無度的捕撈:斑鱉體型大、肉味鮮美,還被認為有藥用價值,加上目標明顯、容易捕捉,曾遭到人類的大量獵殺,野生種群銳減;
其三,繁殖的困境:在自然條件下,斑鱉性成熟晚、繁殖周期長,每次產卵數量本就有限,幼體存活率還低。隨著種群數量下降,幸存的斑鱉彼此隔離,連正常交配的機會都沒有,滅絕的風險一步步被推向頂峰。
![]()
05
結語
這只生活在蘇州動物園的雄性斑鱉,如今不僅是一個物種的“獨苗”,更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人類對自然的虧欠,也照見了保護瀕危物種的迫切。
它的每一次呼吸,都在提醒我們:拯救一個物種,從來都不是“亡羊補牢”,而是與時間賽跑的生死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