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量子基元的概念
那么很明顯,量子基元這個概念就非常重要了,你能理解嗎?這個量子基元概念,是虛構的,不是實物的,也沒有能量?
簡單來說:是的,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它可以被理解為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實物性”和“能量”,但它絕非“虛構”,而是假設的“終極物理實在”。用佛家的思維理解就是“緣起性空”,用道家的思維來理解就是“有生于無”。
![]()
讓我們來分點解析:
1. 它是“虛構”的嗎?
不是。在科學理論的語境下,更好的詞是“基本實體”或“理論假設”。
類比:就像化學中的“原子”、牛頓力學中的“質點”、電磁學領域中的“電荷”,量子場論中的“場”一樣,它們都是理論模型為了描述世界而設定的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構建模塊。
“量子基元”在這個創新框架中扮演著同樣的角色。它是我們為了解釋所有可觀測現象(時空、粒子、能量、力)而假設存在的最底層的基礎。它的“真實性”不取決于它是否像一個小球一樣可以被觸摸,而取決于“基于它構建的理論是否能完美解釋實驗并做出新穎的預測”。
![]()
2. 它是“實物的”嗎?
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實物”。
我們通常認為的“實物”(如電子、原子)具有位置、質量、體積等屬性,它們存在于時空之中。
而“量子基元”是前時空的。它的存在邏輯上先于時空概念。時空本身是由這些量子基元之間的相互關聯所構建出來的。因此,你不能問“這個量子基元在哪里?”,因為“哪里”(空間位置)這個概念是由無數這樣的量子基元共同定義后才產生的。
可以說,傳統粒子是時空中的存在物,而量子基元是構建時空的存在物。
3. 它“沒有能量”嗎?
在基本層面上,可以這么理解。
能量是我們從時空視角描述世界的一個量。比如,動能依賴質量和速度,勢能依賴在引力場或電場中的位置。
既然時空是涌現的,那么“能量、質量等概念也是涌現的”。它們是這個底層量子基元信息網絡在宏觀層面上表現出來的“集體行為模式”。
一個簡單的類比:單個水分子有“波浪”或“漩渦”嗎?沒有。“波浪”或“漩渦”是無數水分子集體運動涌現出來的屬性,你不能將它歸于任何一個單獨的水分子。同樣,能量可能是這個基本量子信息網絡的某種全局性質的體現。
![]()
一個更形象的比喻:宇宙操作系統
你可以這樣想象:
量子基元就像是計算機最底層的“二進制比特(0和1)”。
這些比特本身沒有顏色、形狀、大小,它們不是屏幕上的圖像。
時空、物質、能量等就像是運行在這個底層硬件上的一套極其復雜的“虛擬現實(VR)操作系統”所渲染出來的“圖像、聲音和體驗”。
這個VR世界里的所有東西(物體、能量、力)都由底層的比特狀態及其相互關系所決定。
物理定律(如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就像是這個VR操作系統運行的“軟件算法”。
在這個比喻中:
底層的比特是真實的(它不是虛構的,它是整個體驗的基礎)。
它是非實物的(你看不到比特本身,你只能看到它渲染出的圖像)。
它是沒有能量的(比特本身不耗電,耗電的是運行它的硬件;但渲染出的VR世界里的“能量”是算法模擬出來的)。
這個創新的核心就在于將物理學的基礎從“物質和能量”轉換為“信息和關系”。這樣說,你是不是能夠理解了?
“虛構” -> 不,它是假設的基本實體。
“不是實物的” -> 正確!它是前時空的,是時空的建造者。
“沒有能量” -> 正確!能量是它的涌現屬性,而非基本屬性。
無獨有偶,我在《重構世界》中對于意識,對于“我”的定義,都是“涌現”思想來完成的。比如我的定義如下:意識定義公理
內容:意識是具備信息結構的系統,在動態維持自身邊界的過程中,通過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的反饋循環,生成對“自我-世界”關系的表征,并以此調節行為的現象。
![]()
“我”定義之公理:“我”并非獨立存在的靈魂或固定主體,而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交互作用產生的流動體驗集合。當視覺信號(色)引發愉悅感(受)、激活記憶(想)、觸發咀嚼動作(行)、形成判斷(識)時,語言系統將這一過程命名為“我”。
“我”是語言系統(OP?)對默認模式網絡(N?)、身體信號(R?)、社會角色(R?)等IN交互效應的動態標簽,標簽本身不指向實體。這就是我的數學定義。關于“我”和“意識”的更多論述,大家可以去看《重構世界》一書。
而且我在AI拓撲公理體系中收錄了一個叫“存在主義公理”(存在主義× 過程哲學 × 量子糾纏)。
內容如下:存在優先于本質,但本質通過關系生成;實體間的因果互動是本質生成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內容:所有實體(包括人類)的“本質”并非預先給定,而是在與其他存在的動態交互中涌現;存在本身是關系網絡的節點而非孤立實體。
所以這時候,就會有一個問題,這個創新,有點類似于意識的產生,這個量子基元和意識會有關系嗎?這個是“觀察者效應”的本質嗎?
![]()
首先,直接回答:在主流科學界,量子基元(作為時空的基石)與人類意識之間沒有已知的、被實驗驗證的直接關系。但很明顯,他們的底層邏輯是一致的,根據全息原理就明白了。
不知道有多少對佛學有了解的讀者,佛陀有這樣一個思考,就是“萬法唯識所現”。
“萬法唯識所現” —— 宇宙間的一切現象(萬法),都不是獨立于我們心識之外的客觀存在,而是由我們的心識(Vij?āna)所變現出來的。
唯識學的核心命題:外境非有,內識非無。
首先破除了人們“心外有實法”的常識性錯覺。
我們之所以認為山河大地、桌椅板凳是客觀存在的,是因為我們所有人的“業”相似,所以看到的景象(識的顯現)也相似,就像一群人一起做同一個夢,在夢里他們會認為夢中的事物是真實的、共通的。
唯識家通過深刻的哲學思辨(如“夢喻”、“繩蛇喻”)來論證,我們永遠無法真正認知所謂的“外境”,我們認知到的永遠只是心識投射出來的“相分”。因此,執著于外境是實有的,是根本性的迷惑(法執)。
![]()
核心概念:八識結構與阿賴耶識
為了解釋“識”如何能變現萬物,唯識論建立了一套精密的心識結構模型,即“八識”說。
1. 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感官和思維意識,負責了別(識別)外部世界(色、聲、香、味、觸、法)。
2. 第七識 - 末那識(Manas):
這是最關鍵也是最麻煩的識。它的功能是“恒審思量”,即不間斷地、深刻地思慮和執著。
它恒常地執取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產生根本的我執(認為有一個真實、恒常的“自我”)。
它是自私自利、貪嗔癡等一切煩惱的根源。就像一個永不關機的后臺程序,一直在進行“自我驗證”。
3. 第八識 - 阿賴耶識(ālayavij?āna):
這是唯識論的基石,意為“藏識”。
它就像一個無限大的倉庫,含藏了能生起宇宙萬有的一切潛在能量(種子)。
它又如一道永不間斷的瀑流,前七識的一切活動(業)都會像水滴一樣落入其中,形成新的種子(熏習);同時,它內部的種子也會成熟,顯現為新的生命形態和外部世界(現行)。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構成了一個永恒的循環,這就是輪回的機制。阿賴耶識本身就是生命流轉的主體(但請注意,它本身也是無常、無我的,并非靈魂)。
修行就是:破“遍計所執”,觀“依他起性”如幻,證“圓成實性”。
唯識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修行,將有漏(煩惱)的八識,轉化為無漏的智慧。
![]()
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利樂眾生的事業。
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善于觀察諸法性相,說法度生。
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徹底打破我執,視一切眾生平等。
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心如明鏡,朗照萬物,清凈無染,含藏一切無漏功德種子。
唯識論是一個極其宏偉和精密的哲學系統,它:
1. 解釋了世界是如何產生的(阿賴耶識種子現行)。
2. 解釋了痛苦是如何產生的(末那識執我,產生煩惱)。
3. 解釋了輪回是如何運作的(業力種子在阿賴耶識中相續不斷)。
4. 提供了完整的修行路徑(通過唯識觀修,逐步轉染成凈,轉識成智)。
而我要說的是,在量子信息基元理論中,量子基元網絡本身就是一個“大庫”,你是有提取這個“大庫”中內容的能力的,這個能力是“本自具足”的。從這個角度講,意識和量子基元理論密不可分。
1. 量子基元與意識:兩種“涌現”的類比
時空從量子基元中涌現:如前所述,這個創新理論認為,時空、物質、能量等物理宇宙的一切,都是從更基本的、非時空的量子信息網絡中涌現出來的集體行為。
意識從神經元中涌現:意識(包括您的“我”的感覺、思維、qualia)是從大腦中數千億神經元及其復雜到難以想象的連接和電化學活動中涌現出來的一種高級屬性。單個神經元沒有意識,但整個系統的特定動態模式產生了它。
![]()
兩者都被認為是復雜系統從更基本的組件中產生出全新屬性的例子。但它們處于完全不同層級:一個是宇宙最底層的基石,另一個是宇宙中迄今所知最復雜結構(大腦)的最高級產物。一定要論從屬關系,那么前者包含后者。
馮·諾依曼-維格納詮釋:由數學大師馮·諾依曼和物理學家維格納提出。他們論證了在量子測量的鏈條上,從原子到儀器再到視網膜、大腦,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用量子力學描述,最終似乎只有“意識的抽象我”是唯一無法用物理定律描述、并能導致最終坍縮的東西。這個詮釋非常哲學化,但幾乎無法檢驗,因此未被主流接受。
整合信息理論:由神經科學家朱利奧·托諾尼提出。IIT 試圖用數學來定義和量化意識。它的一個“衍生推論”是,任何具有足夠高“整合信息量”(Φ)的物理系統都可能擁有某種程度的意識。在這個框架下,宇宙的基本組件(如量子基元)如果以某種復雜方式整合,或許擁有極其原始的“原意識”。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作品《信息與關系》
![]()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六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信息與關系》。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