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艾文
2025年9月30日,當中國迎來國慶長假,億萬家庭沉浸在團聚與慶祝的氛圍中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陷入另一種“放假”——政府可能再次關門。美國聯邦政府資金將在這一天午夜耗盡,若國會兩黨無法在最后48小時內達成預算協議,政府“關門”將不可避免。這不僅意味著數十萬聯邦雇員可能無薪休假,甚至面臨裁員,還可能導致經濟數據真空、中低收入家庭生計受損,甚至波及全球金融市場。
不少美國網民自嘲說,“中國在放假,美國也在放假。”但兩者的含義截然不同。中國的假期意味著消費繁榮與家庭團聚,而美國的“停擺”卻代表著混亂、焦慮和制度性的功能失靈。這種對照,恰恰是理解中美現實差異的一面鏡子。
![]()
一場老戲碼:美國政府關門的制度慣性美國的財政年度從10月1日開始。如果在9月30日午夜前,國會沒能通過預算案或臨時撥款法案,政府就會陷入“沒錢可花”的尷尬。非必要部門不得不關門歇業,大批公務員被迫無薪休假,社會服務也隨之停擺。
這種“政府關門”并非偶發,而是制度性產物。自1980年以來,美國已經經歷過超過20次關門。從時間跨度和影響來看,幾次尤為典型:
1995年,克林頓與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在醫保與財政開支上爭執不下,結果政府兩度關門,共計27天,導致80萬聯邦雇員停工。
2013年,奧巴馬政府為“平價醫療法案”與共和黨僵持不下,政府停擺16天,造成約240億美元經濟損失。
2018年底到2019年初,特朗普堅持為修建“邊境墻”爭取資金,引發美國史上最長的關門——35天。那次停擺導致約80萬聯邦員工無薪度日,社會輿論沸騰,最終迫使政府退讓。
這些案例說明,美國政府關門并不是偶爾的政治意外,而是深度黨派對立的制度性產物。在黨爭與程序博弈的夾縫中,政府運轉反而成了一種例外,關門才是常態。
為何今年更危險?
今年的危機并非簡單重演。不同于以往“僵持—停擺—妥協”的循環,這一次,白宮和國會的分歧更為尖銳。
民主黨堅持繼續擴大福利,維持醫保補貼,同時要求保持對烏克蘭的財政與軍事支持;共和黨則咬定要增加移民管控和邊境執法經費,并強烈反對額外的福利支出。在黨派極化的背景下,幾乎沒人愿意“倒戈”,而在參議院,任何法案推進都必須獲得60票以上支持,這使得妥協空間被壓縮至最低。
更令人震驚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態度。往年即使政府停擺,雇員也只是暫時無薪休假,待預算恢復后便可回到崗位。然而這一次,特朗普要求各聯邦機構準備“大規模裁員”預案,甚至提出“延遲辭職計劃”,意味著可能讓超過10萬人永久失業。根據估算,最終可能有27萬人因裁員、提前退休或自然流失而離開崗位。這種做法在美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相當于把財政爭斗直接升級為制度風險。
可以說,今年的危機不僅是“有沒有錢”的問題,更是“要不要削掉整個系統”的問題。
“裁員牌”的政治邏輯
為什么特朗普要打出“裁員牌”?一方面,這是其“深層國家”敘事的延續。特朗普多次聲稱,美國聯邦政府龐大低效,被所謂“建制派”把持,削減規模是“改革”的必由之路。裁員既能節約開支,又能迎合其選民對“反精英”的情緒。
另一方面,這也是政治勒索的工具。通過釋放裁員信號,白宮向國會施壓,迫使對手在談判中讓步。對普通聯邦雇員來說,這意味著飯碗岌岌可危,充滿恐懼;而對政客而言,這是一枚可隨時引爆的“人質炸彈”。
然而,這種手法帶來的后果是毀滅性的。裁員不僅損害了公務員的職業信心,也打擊了政府執行力。一位在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工作多年的老員工就無奈地說:“當使命被剝奪,當工作沒有保障,我們只能離開。”這句話既是個人心聲,也是制度性危機的寫照。
對美國社會的連鎖沖擊
首先是生活層面的混亂。國家公園、博物館關閉,護照、綠卡、簽證等證件辦理延誤,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券和住房補貼中斷。聯邦航空管理局和交通安全部門縮減運作,航班延誤和安全隱患加劇。
其次是經濟層面的損失。根據多方分析,美國政府每停擺一周,就可能讓GDP損失70億美元。如果危機拖延超過兩周,還會沖擊國際信用評級,增加國債融資成本。穆迪和惠譽等評級機構此前就曾警告,美國政治僵局可能動搖投資者對其財政穩定性的信心。
更深遠的則是政治層面的撕裂。約40萬聯邦雇員無薪休假,社會輿論加劇對政府的不滿,工會發起訴訟。特朗普則可能利用停擺推動“瘦身計劃”,削減其眼中“阻礙改革”的官僚機構。這種惡性循環進一步削弱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制度信譽的侵蝕
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和美元霸權的掌控者,美國的財政功能失靈不僅是國內問題,也直接牽動全球。
每一次關門,都讓外界對美國政治體制的信任度下降。國際市場擔憂美元的穩定性,盟友質疑美國政府履行承諾的能力,競爭對手則以此作為“美式制度失靈”的注腳。2013年關門期間,中國官方媒體就曾評論稱,美國的制度性僵局正在成為全球風險的重要來源。
如今,隨著美國債務規模突破35萬億美元,財政赤字長期高企,政府關門的頻率和烈度只會進一步侵蝕其制度信譽。可以說,每一次關門,都是對“美式民主”神話的一次現實戳破。
中國放假,美國停擺
把視角拉回東亞,正值中國國慶假期,舉國上下沉浸在煙花與團圓的氛圍里,旅游消費成為推動經濟的新引擎。官方數據顯示,國慶黃金周期間,國內旅游人次有望突破9億,消費總額達到歷史新高。假期不僅是生活的享受,更是社會活力和經濟韌性的體現。
而同一時間,美國社會卻在為政府能否“開門”、為飯碗能否保住而焦慮。這種對照并非巧合,而是制度差異的真實寫照。中國的制度能夠保證宏觀穩定,保障民眾的安全感與確定性;而美國的制度則頻頻因為黨派惡斗而陷入失序,讓民眾成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
未來幾天,美國國會和白宮的博弈將決定結局。或許會有最后一刻的妥協,或許會有短暫停擺,但無論如何,這一危機都再次揭示了美式制度的困境:財政長期透支、黨派極化嚴重、政治與個人意志糾纏。美國政府關門成為常態,能夠正常運作反而成了一種例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