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昌忠
在我調任湖北省文化廳工作的近七年時間里,在省廳和省文物局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可以說全省文物工作精彩紛呈,特別是有幾件事可謂險中取勝,最終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一)首先,我將這幾年親自參與或現場調查過的幾項文物保護與發掘工程簡要回顧如下:
(1) 2001年梁莊王墓的發掘
梁莊王墓位于湖北省鐘祥市長灘鎮大洪村龍山坡山脈的一座小山上,是明代梁莊王朱瞻垍與王妃魏氏的合葬墓。該墓的發掘,不僅是湖北省明代考古中出土文物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次,也是全國已發掘明代親王墓中等級最高、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次。
![]()
▲梁莊王墓出土的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金錠
因是王墓,梁莊王墓自古以來一直受到盜墓分子的覬覦。但由于守墓人責任心強,盜墓者始終未能得逞。直到2001年春節前夕,他們險些得手。盜墓賊趁嚴寒夜黑,用洛陽鏟從墓頂向下打了一個小洞,并灌入炸藥。第二天晚上,趁村民除夕放鞭炮之機引爆炸藥,炸出盜洞,計劃次日夜間實施盜掘。
不料守墓人在除夕放鞭時聽到異常爆炸聲,次日清晨上山檢查時發現了盜洞。經報國家文物局批準,考古隊迅速展開了搶救性發掘……
在打開墓墻的那一天,我約請宣傳部張部長一同來到現場。此時墓墻上已打開一個小洞,考古隊員正在議論,稱墓內似乎空無一物,恐怕早已被盜……張部長聽后也湊近觀察,表示連棺槨都未見痕跡……我上前仔細查看——或許因視力較好,竟看到對面墓墻窗坎上擺著三只青花瓷瓶,墓床泥土表面還隱約露出一只金盆和一把金壺的痕跡。我頓時高呼:“沒有被盜!”
![]()
▲梁莊王墓出土文物
然而,墓門打開后,大家在墓床上發現了一條毛巾。有人質疑:“盜墓賊連毛巾都落在這兒了,文物還能剩多少?”后來分析才確定,盜墓賊是為堵住炸藥不致泄漏而塞入毛巾,爆破后毛巾被震落至墓內。
為不遺漏任何文物,考古隊員將墓床底部的泥水全部鏟出,用水慢慢淘洗。最終,墓中出土珍貴文物達5300余件。據說其中多數是當年皇帝賞賜給他最喜愛的梁莊王的宮廷珍品。因此,梁莊王墓出土文物之精美,不亞于北京定陵,現已成為湖北省博物館最受女性觀眾歡迎的展區之首,穩居館內人氣第三位,僅次于編鐘和越王勾踐劍。
![]()
▲梁莊王墓出土文物
哎呀,光是一個墓的發掘花絮就寫了這么多。若把我所有經歷都寫出來,豈不成了一本書?大家哪有時間看呢?因此從下一項開始,我只列名稱和簡介,配一張照片,請朋友們諒解。
(2)發掘九連墩一號墓
九連墩位于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與興隆鎮烏金村之間,處于一條長約三公里的南北走向低崗上,因有九座大型封土堆而得名,年代屬戰國中晚期。這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
2002年因修建高速公路,對九連墩一號墓進行發掘,取得重要成果。較完整地揭示出下葬于戰國中晚期之際、等級為“上大夫”的兩座楚墓及兩座大型陪葬車馬坑,并在車馬坑中首次發現“天子駕六”的遺跡。
2006年5月,九連墩墓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復原后的“天子駕六”
(3) 2003年起開展的三峽淹沒區考古調查與屈原祠遷建
三峽考古是為搶救三峽庫區175米水位線下的文物資源而實施的保護工程。因三峽工程建設,大量文化遺產面臨淹沒風險,國家文物局組織全國專家開展考古發掘與地面文物保護,覆蓋重慶、湖北的26個區縣,總面積達5.75萬平方公里。湖北省文物局對省內淹沒區進行了全面調查,并完成大量古建筑搬遷等工作。2002年,巴東舊縣坪遺址因完整揭示宋代縣城布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屈原祠及部分地面古建筑被集中遷至巴東新縣城西瀼坡獅子包一帶,按原貌復建。
![]()
▲遷建后的屈原祠
(4)2005年經國家批準,對鐘祥郢靖王墓和荊州熊家冢進行搶救性發掘
湖北省鐘祥市郢靖王墓在2004年前后屢遭盜掘(多達九次),但盜墓者均未進入主墓室。2005年11月21日,考古隊正式開展發掘,出土400余件珍貴文物。其中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與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古猿人化石并列成為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
![]()
▲四愛圖梅瓶
荊州市熊家冢發掘情況:2005年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批準對熊家冢墓地的車馬坑和部分排葬坑進行搶救性發掘。2006年至2010年系統發掘期間,荊州博物館考古隊先后清理11座小車馬坑、50座殉葬墓和15座祭祀坑,共發現43輛戰車、164匹馬及2000余件(套)玉器。與九連墩一樣,也發現了“天子駕六”的遺跡。
![]()
▲熊家冢考古現場
(5)建設湖北省明清古民居博物館
2005年后,由沈廳長負責將三峽淹沒區拆出的部分古建筑,遷至黃陂木蘭湖復建為湖北省明清古民居博物館。該館通過配套景點建設,形成遺產保護與休閑體驗相結合的綜合性景區。
工程于2005年9月動工,2007年10月正式開放。復建建筑涵蓋名人故居、宗祠、戲樓等類型,堅持原生態復原設計,并附設明代藩王博物館。
在此期間,湖北省還開展了更多大型文物發掘與保護項目。因我未直接參與,在此不再贅述。
(二)武當山遇真宮火災與修復情況
2003年1月19日,“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遇真宮主殿突發大火,慘遭焚毀。偏殿因撲救及時得以保存。調查顯示,火災由宮內電線老化短路引發。
因武當山屬世界文化遺產,遇真宮又傳為張三豐修煉之地,這場大火頓時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給我們主管部門帶來巨大壓力。
為迅速處理此事,湖北省委俞書記、省政府張省長決定率省直有關部門赴武當山召開現場辦公會,研究應對措施。
當時武當山的管理體制較為復雜:一部分屬文物部門管理,一部分歸宗教團體管理。宗教部分因有香火收入,維修及時;而文物部門因資金短缺,一些問題未能及時處理,最終釀成火災……
![]()
▲遇真宮原貌
在會上,多數部門傾向將武當山全部劃歸宗教管理。作為文化廳的代表,我深知玉真宮火災我們負有重大責任。但在省委書記即將拍板之際,我還是坦率陳述了意見:首先我對文化廳的監管不足做了深刻檢討,隨后明確反對將文物部分劃歸宗教管理。理由主要有三(因事隔二十二年,具體表述難以詳記):
一是文物部門目前資金困難,不代表永遠困難。國家日益重視世界文化遺產,隨著經濟發展,撥款將逐年增加。旅游業發展也會帶來可觀收入,絕不會亞于香火錢。若斷掉國家文物撥款這條線,僅靠宗教收入難以維持整個景區的維護,將陷入困境。
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遺產有嚴格管理要求,如維修須“修舊如舊”。宗教部門往往更追求宏偉美觀,以吸引香客游客,極易違反世界遺產保護原則,可能導致武當山風貌喪失、問題更難處理。
三是體制若再調整,溝通協調將更為困難……
![]()
我這番逆耳之言,引起現場一些波動。
會議結束時,俞書記總結道:“今天各部門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會后要積極落實。但體制問題既然存在不同意見,我看暫時不改,先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會后,十堰市委關小蘭副書記拍拍我肩膀說:“蔣廳長,這種形勢下,你還真敢說話……”
![]()
▲重建后的遇真宮
不久之后效果顯現:國家文物局對武當山的年度撥款由原來的幾十萬、幾百萬,迅速增至數千萬,乃至一億、兩億、數億……武當山面貌因此迅速改善,煥然一新!
2012年8月27日,新華社報道,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武當山遇真宮頂升15米,創世界紀錄。整個保護工程耗資超過2億元,是南水北調中線規模最大、投資最高的單體文物保護工程。(作者系前湖北省文化廳廳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