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抑郁障礙終生患病率為6.8%,其中抑郁癥為3.4%,目前我國患抑郁癥人數9500萬,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郁癥。
抑郁癥是影響全球人口的緊迫全球健康問題。截至 2015 年,全球受影響的人數已達到 3.2 億,患病率為 4.4%。盡管世界各地的研究都將抑郁癥與死亡率上升聯系起來,但專門針對中國的證據有限。近日,中疾控發文報道了一些研究發現,重度和輕度至中度抑郁癥都會提高中國人口的死亡率。這種影響在男性、城市居民、年輕人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中尤為明顯。抑郁癥與自殺和非自殺性傷害相關的死亡有更密切的聯系。該文題為“Preplanned Studi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All-Cause,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 China, 2010–2022”。
![]()
什么是抑郁癥?
臨床上將抑郁癥視為一種異質性疾病,病理機制不明,治療效果也不同。根據患病程度,抑郁癥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抑郁癥,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定義不同。重度抑郁癥是一種臨床綜合征,以情緒低落或對活動失去興趣的狀態為特征,且持續兩周或兩周以上,并伴有其他癥狀(如睡眠障礙、飲食習慣改變、疲勞、自殺想法和注意力難以集中)。
針對中國的研究證據
本研究利用中國的一個基于人群的隊列來評估 2010 年抑郁癥患者的 12 年死亡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國人口中,抑郁癥與全因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對性別、年齡和教育水平等不同人口統計數據的影響各不相同。研究結果強調,有必要加強對所有抑郁癥患者的身心支持,特別關注男性、城市居民、年輕人(60 歲以下)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
中國慢性病和危險因素監測 (CCDRFS) 是一項長期的全國性調查,由國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督。CCDRFS 2010 調查在中國 162 個疾病監測點 (DSP) 進行。調查對象為 100,000 多名 18 歲及以上的參與者。
記錄的死亡數據包含死亡日期和根據 ICD-10 系統分類的原因。死亡原因分為心血管疾病(I21-I25、I60-I69)、癌癥(C00-C97)、自殺(X60-X84)、非自殺傷害(V01-X59、X85-Y89)和其他原因等類別。
在CCDRFS 2010研究中,抑郁癥的評估采用患者健康問卷-9(PHQ-9),包括9個問題,回答過去兩周內出現的抑郁癥狀,得分從0(完全沒有)到3(幾乎每天)。抑郁癥嚴重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無(PHQ-9≤5)、輕度至中度(5
15)。此外,還考慮了人口統計學、行為、代謝因素和病史等各種協變量。
研究結果
經過平均 11.6 年的隨訪,該研究發現 7,333 人死亡。患有抑郁癥的參與者的累積死亡率高于非抑郁癥參與者。
![]()
在患有重度抑郁癥的人群中,男性、城市居民、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和體重較輕的人的 HR 較高。輕度至中度抑郁癥也顯著影響了大多數亞組。此外,重度抑郁癥患者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是女性的三倍。
總之,利用基于人群的隊列數據,該研究發現抑郁癥與死亡率之間存在直接關聯。這種關聯在男性、城市居民、年輕人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中尤為明顯。抑郁癥患者因受傷和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較高。
抑郁癥影響的一個可能解釋是它與吸煙和缺乏體育鍛煉等不良習慣相關。此外,作者在基線特征中觀察到了類似的關聯。另一個可能的機制是抑郁癥對代謝功能的影響,特別是脂質代謝,這可能導致缺血性心臟病的發展。
令人擔憂的是,在患有嚴重抑郁癥的人群中,盡管女性抑郁癥患病率更高,但男性的死亡率卻是女性的三倍。城市、年輕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個體受到抑郁癥的影響更為顯著,盡管他們屬于過去研究較少的相對優勢亞群體。這些差異可能源于不同亞群體對抑郁癥的不同心理和行為反應。
作者還表明,這種關聯對因受傷和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尤其重要。應優先為抑郁癥患者提供加強的身心支持,并特別關注那些屬于高危亞群的人。
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