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見過“沿海的內陸省份”嗎?
在中國西南,廣西明明擁有1595公里的陸地海岸線,坐擁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大天然良港,可西南地區的貨物想要出海,卻不得不向東,穿越廣西、廣東兩省區,繞行珠江三角洲,才能最終駛向大洋。若以南寧港六景港區為起點,經西江,抵達廣州港南沙港區,全程航運距離約為760公里。
地理的“先天設置”,讓廣西、乃至整個中國西南地區,陷入一個近乎無解的困局:臨海,卻難以直接向海而生;有港,卻苦于沒有一條屬于自己的江海直達通道。
![]()
華南沿海地貌,廣西是西部地區唯一沿海省份(區)。
但今天,自古就已形成的這一地理困局,正被一項總投資約727億元、全長134.2公里的超級工程徹底打破,它就是平陸運河。截至2025年9月21日,平陸運河項目累計完成投資 598.5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82.3%;累計完成土石方開挖約2.91億立方米,占項目土石方開挖總量的92.4%;累計完成船閘主體混凝土澆筑547.3萬立方米,占船閘主體混凝土澆筑總量的93.6%;航道工程基本成型段施工長度 103 公里,完成率 82.1%,世界級運河的雄姿已全面展現。平陸運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項通江達海的運河工程,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最為關鍵的“畫龍點睛”之筆。這一工程究竟有多震撼?

平陸運河將極大縮短西南地區貨物出海的運輸距離。 制圖/肖釗
它成功穿越了西江水系與欽江水系之間的分水嶺,徹底打通了廣西內陸通往北部灣的最后一程地理阻隔,從而實現了西江“黃金水道”與北部灣海域的直接水路連通;
它使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西南省市,擁有了真正意義上“最短距離、最低成本”的出海通道;
它讓貨輪不再繞行廣東,可徑直南下,一路向海,直通東盟。
這已不僅是一條水道,更是一條經濟動脈、戰略通道。平陸運河建成后,可縮短西江中上游地區入海航程約560公里,每年帶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節約運輸費用52億元以上。西南地區借港出海的漫長歷史,即將終結。
![]()
北部灣港欽州港集裝箱碼頭。
而它帶來的,遠不止物流變革。北部灣港正從“邊緣小港”躍升為國際樞紐大港;南寧、欽州變身跨境貿易前沿;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產業、文明交流,正因這條航道,悄然重構。
這是一次主動的山河重組。我們為何要調動七百多億巨資,去改寫中國西南地區沿襲了千年的經濟地理法則?它究竟如何改寫山河、重塑版圖?背后又隱藏哪些驚心動魄的技術挑戰?今天,讓我們一同了解這條“神秘運河”如何讓大西南“逆天改命”。
為什么中國要斥資數百億修一條運河?
廣西明明靠海,為啥貨物出海還要繞道廣東?明明直線距離只有一百多公里,貨船卻要繞行560公里才能出海?
這繞行的560公里,是中國西南被地理鎖住的巨大成本。國家投入727億,絕非僅為縮短距離,而是要砸碎這把千年枷鎖,釋放川、渝、滇、黔等西部省份的出海潛能。平陸運河,是啟動中國西部新引擎的那把黃金鑰匙。
![]()
平陸運河區位示意圖。制圖/夜鳴蟬
這一切,都要從一條南方的大江說起,西江。它是珠江的主流,也是廣西的母親河,更是西南地區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但這條大江有一個倔脾氣,所有的江水,一律向東流。
這就造成一個尷尬局面:從廣西南寧、崇左,甚至云南文山、貴州黔東南等地發出的貨物,如果選擇水運,只能先沿著西江向東走,經過梧州,進入廣東,在珠三角地區換裝海輪,最后才輾轉南下出海。
廣西北部灣有欽州、防城港、北海這三個天然良港,與西江的直線距離僅一百多公里,但貨船卻不得不繞行超過560公里,這不僅使運輸時間更長,更因額外的燃油與中轉成本,導致全程物流成本明顯增加。據項目可行性研究測算,這將顯著削弱西南地區貨物的市場競爭力。物流效率慢、繞、貴。
![]()
西江航運干線。
因此,盡管廣西擁有1595公里海岸線,卻長期陷入“近海不能直接出海、有港卻沒有直達航線”的窘境。一批批從西南山區工廠出發、本應直接南下的貨物,卻硬生生向東迂回了一大圈。而北部灣那些本來水深港闊、潛力巨大的港口,也因為缺乏直接的經濟腹地貨源,常常只能望海興嘆。
![]()
北部灣港集裝箱碼頭。
真正受影響的,遠不止廣西。整個中國西南地區,四川、重慶、云南、貴州,都急需一個屬于自己的、更便捷經濟的出海口。要知道,這些地區,每年有數億噸貨物需要出口,尤其是通往東盟國家的電子產品、機械裝備、化肥、水果、冷鏈食品等,它們對物流成本和時效極度敏感。
![]()
重慶寸灘港。
目前繞行廣東的路線,顯然已無法滿足西部陸海新通道所要求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國際物流網絡”。中國需要一條更便捷、更智能的便捷通道。
那么,為什么國家要下如此大力氣修建平陸運河呢?
這是破解千百年地理困局的關鍵一招。運河將直接改變物流方向,將廣西從“通道”變為“樞紐”,從根本上重塑區域經濟地理格局。
平陸運河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和關鍵閉環。沒有它,通道的運輸方式格局將存在明顯短板——缺乏一條運能巨大、成本低廉的內河航運干線。現有通過鐵路和公路進行的海鐵聯運雖能運行,但成本較高且易受制約。
![]()
北部灣港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門戶。 制圖/韓守青
從全國港口布局的層面來說,平陸運河可以引導西南貨流從北部灣港分流,既能有效緩解珠三角港口的吞吐壓力,優化其功能定位,又能徹底激活北部灣港作為國際門戶港的戰略潛力,從而形成南北呼應、功能互補的港口新格局。
2022年8月,這項總投資約727億元、長達134.2公里的“超級工程”開工建設。它要干的,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劈開分水嶺,引江濟海。

衛星視角下的平陸運河青年樞紐項目工作進程。
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廣西欽州
具體來說,它要從西江干流平塘江口開始,一路向南挖下去,穿越欽州靈山縣的丘陵地帶,最終在欽州港接入北部灣。
這不僅僅是一條水道的變化,意味著北部灣港將成為中國西南地區距離最短、成本最優的出海門戶;意味著中國-東盟貿易的物流效率將迎來關鍵性的突破;意味著,廣西終于要從“地理末梢”,逆襲成為“區域樞紐”。
一條運河,改變的不僅是一條水流的走向,更是一個地區的命運,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
![]()
廣西梧州西江上舳艫千里。 攝影/徐榮
廣西人如何圓百年運河夢?
破解廣西“困局”的這個想法,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用驚人的遠見,畫下了這個宏偉的藍圖。這就是孫中山先生。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中,就明確提出要在欽州修建一座“南方大港”,讓南寧成為輻射周邊的物流中心,使云、貴、川等西南省份的物資,能夠直接經廣西出海,不再繞行廣東。他精準地指出,欽州才是“最省儉之積載地”,而南寧雖位置重要,卻因不通海而難以發揮樞紐作用。
![]()
欽州港將直接受惠于平陸運河。
遺憾的是,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戰亂頻仍。如此超前的國家級工程,缺乏資金、缺乏技術、更缺乏穩定的建設環境,最終只能停留在泛黃的紙頁間,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但,這個夢想的火種,從未熄滅。
事實上,廣西是一片被運河深刻塑造的土地,堪稱中國的“運河之鄉”。這片土地上開鑿運河的歷史,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悠久和輝煌。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為統一嶺南,秦始皇下令修建靈渠。這條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巧妙連通湘江與漓江,讓長江與珠江水系首度牽手,成就了“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的傳奇。它不僅是一條軍事補給線,更是此后千余年中原與嶺南文化交融、經濟往來的大動脈。
![]()
靈渠,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歷史的筆觸并未在此停歇。
唐代,為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開辟了桂柳運河(又稱相思埭),進一步加密了廣西的內河航運網絡。
在防城港,唐代還留下了潭蓬運河(天威遙)的遺跡,這是中國唯一的一條海上運河,見證了古人“劈山開海”的勇氣。
至元明清時期,廣西的運河開發仍在繼續,如西坑運河、皇帝溝運河等,這些工程雖規模不一,卻共同述說著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不斷改造山河、尋求通道的非凡努力。
![]()
防城港被譽為“西南門戶,邊陲明珠”。
開鑿運河,仿佛一種刻在廣西基因里的執著。孫中山先生的構想,正是這種千年執著在近代的歷史回響。他雖未能親眼見證,卻為后人指明了方向。
時間快進到二十一世紀。今天的中國,已成為擁有“基建狂魔”稱號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我們有了世界頂尖的工程裝備、技術成熟的施工團隊,以及最重要的、將宏偉藍圖變為現實的國家實力與堅定意志。
![]()
仙島公園孫中山銅像眺望欽州港。
孫先生當年筆下描繪的欽州大港,今天已是吞吐量驚人的北部灣國際門戶港;他所設想的西南物資出海通道,正被這條134.2公里長的運河徹底打通。這是一場跨越一個多世紀的隔空對話,也是一代代中國人從夢想到實干的接力。
“基建狂魔”如何為超級工程破局?
你以為修運河就是“挖條溝”那么簡單?
平陸運河的建設,堪稱一場多學科、多技術融合的超級協同作戰。中國工程師們面對的,是一系列世界級的極限挑戰。但他們用極致的智慧與創新,展現了何為現代中國的“基建實力”。
![]()
緊張施工中的平陸運河馬道樞紐。 攝影/ke0v0
如何讓船爬上65米“高樓”?
平陸運河的起點和終點之間,有著高達65米的水位落差,相當于從地面抬頭仰望一棟22層樓頂的高度。要讓5000噸級的巨輪平穩翻山越嶺,是工程面臨的首要挑戰。怎么辦?
工程師們設置了馬道、企石、青年三大樞紐,每個樞紐建設兩座300米長、34米寬的巨型船閘。這相當于為船舶建造了六座巨大的水上電梯。
![]()
平陸運河青年樞紐。
其中,馬道樞紐的落差最大,近30米,其技術難度也最高。項目采用了創新的三級省水船閘系統。泄水時,閘室的水會依次存入三級省水池;灌水時,又優先使用這些存水。這套系統將每次灌水時間縮短至僅16分鐘,并實現了60%以上的省水率,堪稱世界級效率。

船閘運行方式示意圖。 制圖/魚一條
萬噸混凝土為什么要“退燒”?
在施工過程中,工程師們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上百萬立方米混凝土“高燒不退”,如何防裂?
在馬道樞紐建設高峰期,每天要澆筑1萬立方米以上的混凝土。水泥在水化反應中會產生大量熱量,導致大型結構內部溫度急劇升高,內外溫差過大極易產生裂縫,嚴重威脅船閘的百年安全。怎么辦?
![]()
平陸運河企石樞紐。
給混凝土“吃退燒藥”:工程師們研發了低熱低收縮高抗裂混凝土,從材料源頭上減少熱量產生。
智能溫控“吹空調”:通過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智能調控技術,在混凝土內部預埋冷卻水管,實時循環降溫,并將攪拌出機溫度嚴格控制在16攝氏度以下。
“云工廠”全程監護:搭建了“混凝土云工廠”系統,從原材料進場、生產、運輸到澆筑養護,進行全過程數字化管理,確保每一方混凝土的品質都可控、可溯。
![]()
平陸運河企石樞紐。 攝影/ke0v0
運河上有一支“超級艦隊”
硬巖與疏浚也是工程面臨的巨大挑戰,這就需要“大國重器”出馬。在入海口段,航道需要開挖堅硬的中風化巖,且疏浚出的巨量土石方需要運輸到遠處堆放,常規設備效率低下,工期壓力巨大。怎么破?
平陸運河投入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超大型自航絞吸船——“天鯨號”。它前端裝有巨大的絞刀,能夠輕松絞碎巖石,并通過管道將泥漿直接吹填到數公里外的指定區域,實現“挖、運、填”一體化。
![]()
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超大型自航絞吸船“天鯨號” 投入平陸運河建設
“天鯨號”日均吹填量高達2.5萬立方米,相當于在1個標準的足球場上堆滿約4米高的土石方。它的加入,讓海上作業周期大大縮短。此外,項目還投入了大型絞吸挖泥船“天驊”船,面對平陸運河城區段兩岸紅樹林分布更近、城區段航道船只往來更為頻繁、越往上游低潮影響外拋泥駁通航等施工挑戰,“天驊”船展現出了其更靈活的獨特優勢。
如何安置天量土石方?
全線開挖產生的土石方量高達3.15億立方米,相當于三個三峽樞紐的土石方開挖量。這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若砌成一條截面積為1米乘1米的長墻,其長度可達31.5萬公里,可繞地球赤道約7.8圈。如何利用它們,避免水土流失和二次污染,是一個巨大的環保考題。
![]()
平陸運河建成后,航道通航能力將大幅提升。
首先是資源化利用,也就是對可用石料進行加工,用于橋梁基礎、邊坡防護等工程建設,實現資源利用。同時,工程團隊開發運用土石方綜合利用數據平臺,進行精細化調度管理。平陸運河按照抬填造地、園區回填、吹填造地、工程利用、綠色建材、礦坑修復和土地復墾等七大利用方向對土石方進行綜合利用,利用率高達97%以上。
平陸運河的建設,每一步都是對工程技術極限的挑戰。中國工程師們沒有選擇蠻干,而是用極致的智慧、頂尖的裝備和敬畏自然的態度,將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
![]()
![]()
上:馬道樞紐施工。攝影/陳雪華 下:企石樞紐。攝影/李斌喜
如今,“一河貫通、八桂向海”的世界級運河,已雄姿初現。
-04-
中國西南如何通過平陸運河改
平陸運河的通航,遠不止于在地圖上多了一條藍色的水道。它像一道閃電,瞬間照亮了中國西南發展的新路徑,徹底改寫了區域的命運劇本。這既是一場深刻的經濟地理革命,也是一次波瀾壯闊的文明跨越。
平陸運河帶來的最直接沖擊,是經濟邏輯的根本性改變。首先是經濟重構,從“末梢”到“樞紐”的驚天逆轉。
以重慶為例,貨物從西部陸海新通道經平陸運河至北部灣港出海,相較經長江干線至上海港出海運輸距離縮短約1200km、降幅達47%,運輸時間節省約13天、降幅達90%。這意味著“中國制造”從西南運出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將獲得巨大提升。
![]()
![]()
上:廣西欽州港航拍。 下:重慶果園港碼頭等待運輸的新能源汽車。
最激動的莫過于北部灣港。它將從曾經的“支線投喂港”,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樞紐港。根據相關研究成果,預計2035年,平陸運河運輸服務帶動GDP將達到450億元、平陸運河貨運總量將達到9550萬噸。全球航運公司的航線將在此加密,一個服務于RCEP區域的“海洋服務中樞”正呼之欲出。
經過南寧的貨流不再僅僅是中轉,它們將實現聚集、加工、重組與增值。南寧,依托“空鐵公水”多式聯運體系,正加速崛起為面向東盟的跨境電商區域總部、金融創新服務中心和企業總部集聚地。
欽州,則憑借平陸運河出海口的核心區位,加速發展成為中國-東盟能源、礦產、糧食等大宗商品貿易和供應鏈集成中心,以及面向東盟的國際冷鏈物流重要基地,未來有望進一步拓展高附加值農產品的跨境貿易服務。
廣西,終于從一個被山河封鎖的“地理末梢”,逆襲為聯動陸海、服務內外的“亞洲十字路口”。
![]()
未來,將有更多貨物乘著集裝箱貨輪云集廣西。
然而,平陸運河的意義,又遠超經濟范疇。它更是一次深層次的文明身份覺醒。這是一次文明躍遷,是從“望山”到“向海”的身份覺醒。它將重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但這一次,中國西南不再是被動等待的貿易腹地,而是主動共建、共享藍色經濟的前沿。
運河中流淌的不僅是貨物,更是文化、技術和理念。它推動中國與東盟的交流從“做生意”升華為“心相通”,構建深度嵌套的文明共同體。
最重要的改變是人的認知。千百年來,西南地區習慣了“向內看”的山地思維,而平陸運河以其磅礴力量徹底扭轉了這一認知。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清晰地意識到:我們不再是被大山困住的守望者,而是面朝大海、擁抱世界的出發者。一種基于海洋共同體意識的新身份,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破土而生。
![]()
廣西,未來可期。圖為北海合浦縣海絲首港。
一條運河,不僅改變了水流方向,更改變了一個地區的經濟命運與文明走向。平陸運河,不僅打通了中國西南通向海洋的最短路徑,更開辟了這片土地通向開放、繁榮與自信的未來之路。
文 | 朱千華
編輯 | 伊森
圖片編輯 | 陳金魚
地圖編輯 | 夜鳴蟬、肖釗、韓守青
設計 | 魚一條
封圖 | 平陸運河集團有限公司
首圖 |視覺中國
未標注的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特別支持
平陸運河集團有限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