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騰訊游戲旗下廣州獨立工作室銀之心(SGRA)開發的生活模擬經營游戲《粒粒的小人國》迎來首曝,以“‘身邊的小人國’生活感,放大熟悉生活小美好、可以看見你所有情緒的小人國烏托邦”為創作宗旨,開發團隊欲在本作中打造一個微觀治愈烏托邦。
![]()
此前,GameRes游資網受邀參加了本作在騰訊廣州大廈舉辦的“騰訊游戲小小品鑒交流會”,期間也和主創團隊進行了深度交流。
先講試玩體驗:畫風很驚艷,花海地圖處處有驚喜
《粒粒的小人國》試玩環節,我主要體驗了角色裝扮、家園建造、花海地圖探索和資源采集,以及暗星深井挑戰。
試玩版開場即身處家園,玩家可以用縮小槍將原始規格的物品如太陽鏡等縮小成可擺放的物件,同時騰出的空間可建造邀請粒粒npc入住的房屋(npc可以在地圖探索環節中遇見)。
![]()
玩家可以通過建造系統裝扮房屋,家具設計從造型上來講都比較Q萌,有一種糯糯嘰嘰的感覺。(因為本人玩模擬經營游戲更多喜歡種植和跑圖,所以建造這部分未有深入體驗)
![]()
主角的裝扮系統中,玩家可以自主選擇DIY膚色、發行、發色、服裝等等,造型選擇豐富,逐一嘗試樂趣也會有很多。
![]()
烏帕巴士可將玩家傳送至探索地圖,本次體驗了名為花海的地圖,玩家可在探索中逐步拾取相關的采集工具,比如彈弓、陽光瓶等等,并掌握如何用相關工具采集花蜜、花粉、陽光等資源。
![]()
從地圖設計來看,開發團隊在視覺引導方面做得相當出色,從郁郁蔥蔥的小路到視野開闊的花海,郁金香花群有蒼天大樹之感,陽光灑在花瓣上透過縫隙落下來,能給人以一種清新的舒適感。
![]()
一些細節上的,比如花叢中帶著銀光的葡萄風信子,玩家是可以抱著花柱搖晃互動,搖晃時還會有如風鈴般的特效音。而巨大的花朵在主角跳起急墜后會打開花傘,抖動就產生了花粉可供采集。
![]()
主角與地圖上相關物品的互動也就構成了地圖初期探索的新鮮感,而跑圖還會有類似于金幣般的道具獎勵,于是本人就嘗試跑遍地圖的每個角落,想搜刮出所有的驚喜。
花海這張地圖其實不大,跑圖結束后意猶未盡,于是筆者嘗試打開暗星深井挑戰。不同于明媚的花海,暗星深井在色彩色調上都會更壓抑,場景上有很多顏料、涂畫的設計,在一層又一層的挑戰中,玩家可收集藍色星星,但必須要注意閃避滾動的npc來避免傷害。而這其實就是開發團隊設計的“傾聽多元情緒”的挑戰系統。
再講訪談:“搖粒鄉”設計理念和創作思考
(1)立項靈感來源
《粒粒的小人國》創作起源于一個日常的片段,制作人在午睡中夢見自己變小,看到一切日常物品都變得很大,身形就跟鬧鐘般大小,葉子也能當作小雨傘。這種奇特的變小視角在團隊內部刮起了強烈的討論風暴,比如用蒲公英飛行,把牛奶盒當房子,甚至把尺子當成樂器,“小人國”的故事、獨特的玩法和情感體驗由此展開。
![]()
而《粒粒的小人國》的核心概念也由此逐漸成型——通過“變小”的視角,重構玩家對現實世界的感知方式。這一設計理念貫穿了游戲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場景構建、角色設計,還是玩法機制,都圍繞著“微觀世界中的宏大體驗”展開。
例如,游戲中主角醒來的地方是童年臥室的一張書桌——這個承載無數成長記憶的空間,在“變小”之后,化身為玩家的第一個家園。桌上散落的如鍵盤等常見物件,都被重新賦予功能屬性,比如電腦屏幕變成游戲街機。這種將現實物品進行功能性再創造的設計思路,既增強了代入感,也讓玩家在游戲中不斷產生“原來還能這樣用”的驚喜感。
(2)世界觀建立
如果說“變小”是游戲的物理基礎,那么“陪伴”則是其精神內核。在這個名為“搖粒鄉”的微型世界中,活躍著一群被稱為“粒粒”的原住民NPC。他們是這個世界真正的靈魂所在,也是連接玩家情感的重要紐帶。
![]()
根據開發團隊介紹,《粒粒的小人國》目前已設計出超過100位形態各異的“粒粒”,以及儲備了百萬字以上的對話文本,玩家可以通過百種以上的表情、動畫和生活情景演繹,在游戲內感受到千粒千面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每一位“粒粒”都不是扁平化的符號化角色,而是具備完整背景故事與個性設定的生命體。文案策劃在采訪中明確表示:“每一位粒粒都會有自己的設定,包括種族、身份、喜好、人際關系甚至內心矛盾。”
![]()
隨著玩家與其互動的深入,這些角色的故事將逐步展開。游戲內置了一套動態關系系統,類似于“記憶解鎖”機制——初始階段,玩家只能看到粒粒的表層性格;但通過持續交流、完成任務或贈送符合其喜好的物品,他們的深層人格會被慢慢揭示。這種設計讓NPC不再是任務發布器或裝飾性存在,而是真正具有成長弧光的“朋友”。
此外,粒粒之間也存在著復雜的社交網絡。他們會彼此交友、合作完成小項目。玩家可以通過觀察他們的日常對話和行為,拼湊出整個搖粒鄉的社會圖景。這種“生態級”的角色塑造,極大提升了世界的沉浸感與真實度。
值得一提的是,游戲中還有一個神秘物種叫“烏帕”——它們外形酷似小貓咪,卻來歷不明,行動飄忽不定。玩家可以在游戲初始階段收養一只烏帕,作為自己的專屬伙伴,并由此展開搖粒鄉的冒險。
![]()
這些精心打磨的角色群像,共同構成了《粒粒的小人國》溫暖人心的情感底色。在這里,沒有激烈的戰斗,也沒有緊迫的任務倒計時,有的只是安靜的陪伴、緩慢的成長與溫柔的共鳴。
(3)美術風格
《粒粒的小人國》極具辨識度的美術風格,制作人將其概括為“富有生活感的風格化卡通渲染”。這一定義精準捕捉了作品的視覺精髓——既保留卡通動畫的明快線條與比例,又注入大量真實生活的紋理細節。
![]()
色彩運用上,整體基調明亮柔和,飽和度適中,營造出溫馨治愈的氛圍。材質方面,以書桌為例,用寫實質感的底層物理渲染將生活真實感表達出來,同時疊加一層類似“繪本風”材質渲染風格,與生活拉開一點差距以此增加趣味性。
服裝與角色設計同樣充滿巧思。角色服裝穿搭方面大概遵循幾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穿搭如睡衣或者運動服;二是潮流穿搭,如充滿時尚感的主理人;三是幻想系穿搭,比如女巫服飾。這些服裝穿搭理念也會融入到粒粒,概括說來就是:不管是做什么樣的衣服,潮流的也好,特殊情景的也好,日常的也好,就是錨定舒適感去做的。
![]()
(4)家園建造
在《粒粒的小人國》中,玩家的起點是一張普通的書桌。開發團隊之所以選擇書桌作為初始場景,有著深刻的心理學考量。“我們認為臥室里的書桌是一方可以自由掌控的空間。它是私密的、可控的,也是承載記憶最多的地方。”因此,當玩家以“變小”后的身份重返這張書桌時,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油然而生。
![]()
主創團隊介紹,未來還計劃拓展更多微觀空間。每個區域都有獨特的環境特征與資源分布,鼓勵玩家因地制宜地規劃布局,比如說種植玩法或許就會出現在窗臺的盆栽里。
《粒粒的小人國》未來規劃了許多生活玩法,比如說演奏、烹飪或者是跳舞。在家園建造、衣服裝扮、粒粒陪伴以及生活玩法的各種組合之下,玩家可以體驗到小人國更豐富的生活感和代入感。比如可以建造火鍋店,和粒粒一起打火鍋;以及建造舞臺,和粒粒一起開演唱會。
(5)探索和資源循環
如果說家園是玩家的“內宇宙”,那么外部世界便是等待探索的“外太空”。一個代表性區域是“花海”,玩家可在其中采集花粉、收集露珠和陽光、結識新的粒粒。這些探險區域不僅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奇觀,更是支撐生活玩法的重要資源來源。比如烹飪系統允許玩家使用采集所得食材制作料理,當然也會有種植系統,露水可能是種植澆水的材料。
![]()
也就是說,這些生活化玩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探索、建造、社交等系統緊密交織,形成一張有機的體驗網絡。玩家既可以專注于某一領域深耕細作,也能享受跨系統協作帶來的復合樂趣。
(6)社交和商業化
游戲社交方面,主創成員指出,作為一款主打生活感的游戲,他們想做的是能夠讓玩家在探索、采集等各種日常行為中創造更多有效的社交契機,會更關注用戶之間社交的質量,而不是絕對的好友的數量。
而在地圖探索設計中,開發組更傾向弱動機或者無動機的玩家具體停留點,他們更希望玩家能夠以沉浸式地探索小人國,甚至可以不以社交地方式去緩慢地建立高質量的親密關系,或者是規模比較小的社交關系。所有的玩法設計和表情、互動設計都是面向玩家直接能夠產生長線的高頻的接觸和互動去做的。
一旦玩家們能在游戲中建立高質量的社交關系,或許未來還會有一些更進階的玩法去承載玩家們日常的活躍和長周期的探索。
![]()
面對媒體們最為關心的商業化問題,運營負責人坦言:“我們現在不好說具體的商業模式,但基底一定是優先保障用戶體驗。”
不過,從現有信息仍可窺見其商業化藍圖的輪廓。首先,游戲計劃與現實世界中的品牌及知名IP展開深度聯動。制作人指出:“‘身邊的小人國’本身就強調與現實的連接。”未來玩家或許能在游戲中見到經典潮牌聯名服飾、熱門動漫角色化身的訪客NPC。
更令人期待的是“IP走出去”戰略。當《粒粒的小人國》積累足夠人氣后,或許能與玩具廠商合作,將游戲中受歡迎的粒粒形象制成手辦、盲盒或周邊產品,實現虛擬與現實的雙向流通。這種虛實結合的生態布局,或許能強化品牌文化影響力。
結語
通過試玩和訪談,我們感受到《粒粒的小人國》不僅僅是一款游戲,更像是一封寫給成年人的情書,游戲通過獨特的微觀視角、情感化的設計以及輕壓力的社交互動,讓玩家在熟悉的日常場景中,重新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并在與微小事物的交互中獲得樸素而真實的治愈。它用溫柔的力量告訴我們:幸福未必在遠方,有時就在一杯茶的氤氳熱氣里,在一片落葉的脈絡間,在一顆愿意為微小事物停留的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