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玩,同時也是最懂年輕人的《和平精英》又一次出手了。
隨著今天游戲內吃雞四排節各項福利活動的爆發,《和平精英》近期的話題討論度達到了新高度。在抖音上,#和平精英吃雞四排節話題有著超2.2億次播放量,無論是KOL還是玩家都在社交平臺上積極參與討論相關內容。
![]()
觀察多年,今年的吃雞四排節給我感覺卻格外不同,不僅身邊玩家的社交意愿明顯增強,各大平臺的玩家社區氛圍與內容生態也要來得更為活躍。細究根本,我發現核心在于《和平精英》將“吃雞”打造成了一種新流行。
過往的“吃雞”一般代指在對局中獲得第一,但我們可以發現,在今年的吃雞四排節中,“吃雞”被賦予了全新定義,這種讓人耳目一新之感,主要體現在內核表達上。正如其SLOGAN“一起刺激,就是吃雞”,新的“吃雞”調性更在于開黑時的氛圍以及新流行文化符號,而非注重勝負觀念的定調,它更像是年輕人一種新的社交方式——和隊友跳舞互動是吃雞,舔到稀有物資是吃雞,搭配權威外觀也是吃雞......
甚至于“吃雞”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戰術競技玩法,它還拓展到了地鐵逃生、超體、綠洲等玩法。從線上到線下,“吃雞”成為了玩家之間心照不宣的開黑符號,同時也成為了玩家身份認同的新基點。
![]()
那么問題來了,“吃雞”是如何完成定義的轉變,又如何變成新流行?在細致梳理今年吃雞四排節的宣發動作后,我發現其背后離不開《和平精英》官方的助推,更具體來說,這是《和平精英》用自身勢能再次貫穿流行文化的結果。
吃雞,不止有一種方式
要知道,“吃雞”概念在玩家社區扎根多年,想要重新塑造玩家對“吃雞”的固有認知,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和平精英》之所以能夠讓玩家認同新的「吃雞文化」,甚至是讓玩家主動將其擴散到更多泛用戶圈層,其中靠的不僅是單方面的概念重構,更在于基于文化影響力的宣發內容、游戲內的體驗打造,以及一系列線上線下圍繞玩家社交習慣開展的全局生態構建。
9月25日,官方放出了吃雞四排節TVC 《舌尖上的吃雞》,一眾KOL在節目中結合對食材“雞”的理解,從日常的辣子雞、叫花雞等雞的做法關聯到游戲內的相關元素,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何為眾多年輕人都愛吃的“雞”,引發了玩家的積極討論。
![]()
而在游戲中,《和平精英》將“吃雞”進一步具象化,上線了吃雞頭套、吃雞玩偶服、雞智如我飛行器、黃金烤雞大金等道具,“吃雞”這一經典符號由勝利延伸成了游戲內容體驗的一部分。根據我的觀察,吃雞系列道具廣受玩家好評,以雞智如我飛行器為例,在首曝階段便有不少玩家表示喜歡,“好好看”、“免費的飛行器居然這么大”,甚至還有人預測說,“到時候進游戲一下飛機,天上全是黃黃的”,不出意料,雞智如我飛行器在游戲內剛更新后,就有玩家感慨“跳傘的時候一回頭全是雞”,不少玩家自發在游戲里玩起了吃雞梗。
![]()
值得一提的是,從9月12日吃雞四排節預熱階段開始,《和平精英》便將福利貫穿整個周期,不僅在9月26日開始上線即送十連抽,活動期間更會有總價值超2000元的福利內容。
站在玩家角度,這種可以切身體驗到的內容和福利形式無疑大幅增加了“吃雞”的趣味性,每個玩家都能在戰術競技、地鐵逃生、超體、綠洲等玩法里通過跳舞、舔包、摸金、穿搭等互動方式感受“吃雞”帶來的樂趣,全民皆可參與的屬性也讓“吃雞”逐漸走向大眾。
![]()
但令我訝異的是,線上的內容還遠未涵蓋「吃雞文化」全部,《和平精英》甚至在線下通過活動的延伸,結合對「吃雞文化」內核和年輕群體喜好的深度洞察,把「吃雞文化」徹底植入進年輕群體的社交脈絡中,真正將其打造成年輕群體認同的娛樂社交語言。
當吃雞成為一種社交語言
如何將「吃雞文化」合理且有效地滲透到線下?《和平精英》選擇從年輕玩家群體最熟悉的校園場景著手表達。
瞄準了9月開學季,《和平精英》將“空投”投入了高校,聯合騰訊文檔開啟了「高校空投補給」活動。在線上,《和平精英》聯合40所高校推出了新生攻略文檔,并在文檔中融入了高校主理人的招募信息,吸引了不少高校新生報名參與。
![]()
在線下,結合游戲和軍訓的契合度,《和平精英》走進校園,通過線下互動的形式為正在軍訓的新生提供“空投補給”,成功拉近與年輕玩家群體之間的距離,留下了年輕有趣、有溫度的品牌形象。同時,GameRes也注意到有不少高校新生借由「高校空投補給」活動相識,在游戲里成為了“吃雞搭子”,而這,也正是「吃雞文化」在線下場景帶動年輕玩家主動社交的體現。
![]()
不僅如此,基于校園場景,《和平精英》邀請了品牌代言人華晨宇和一眾KOL攜手近百名新生在線下一同開啟了「刺激的一天」,并在線上以直播不斷流的形式讓更多玩家參與體驗。
![]()
活動中如“迎新試煉挑戰”、“百人吃雞派對”等極具看點的互動玩法吸引了大量觀眾的注意力,而有幸參與其中的玩家也自發在社交平臺上進行分享,進一步帶動了其他玩家的討論。
![]()
「刺激的一天」的成功并非偶然,《和平精英》在其中的邏輯設計做得相當清晰。官方首先洞察到高校學生在線下場景社交的情感需求,邀請明星和KOL在線下帶玩家一起玩;然后結合自身已有的內容優勢,將創意從虛構轉化成可互動的內容,并以直播的形式帶給線上玩家同樣沉浸的體驗,最終形成了融合「吃雞文化」和年輕人最愛梗點的直播秀。
在這一過程中,「吃雞文化」得到了更立體、更具象的表達,而從結果看來,「刺激的一天」實實在在地擴大了「吃雞文化」在年輕群體的影響力,使其真正成為了年輕玩家群體之間的流行社交符號。
![]()
「刺激的一天」相關話題沖上了平臺熱榜
當然,在關注年輕玩家群體需求的同時,《和平精英》對下沉用戶市場的探索也并未停止腳步。站在吃雞四排節節點上,《和平精英》將「吃雞文化」和城市文旅串聯,攜手多個城市推出了“招牌雞”,通過邀請全國人民共同點亮“全國吃雞地圖”,覆蓋到更多下沉用戶群體。如辣子雞、白切雞、椰子雞、叫花雞等多地的“招牌雞”與游戲中的梗一一對應,比如說將白切雞作為廣東的“招牌雞”,就很巧妙地和游戲里大展鴻圖的梗相結合。
![]()
而玩家也懂得如何接梗,在相關視頻下,不乏有玩家分享家鄉的“招牌雞”,像“新疆大盤雞來了”等評論,本身就是一種對「吃雞文化」的認同。不難發現,“吃雞”已不再僅存于游戲之中,而是與日常生活連接,這種別樣的“吃雞”體驗,讓即便是和平圈外的用戶群體也能自洽地參與其中。
整體來看,《和平精英》在「吃雞文化」的布局上并沒有用強硬灌輸內容的形式推進,而是根植于玩家所認同的生活場景和事件,以更貼近玩家、更能引起玩家共鳴的方式塑造流行,從多層次場景覆蓋玩家群體,制造了大量的社交話題,用點對面的形式構建起與玩家的情感鏈接,進而形成更強的討論度與區域文化認同感,最終將「吃雞文化」從單一定義做成了流行的社交語言。
從追隨流行到成為流行
一直以來,《和平精英》以“懂玩家、會玩梗、能造梗”頻繁出圈,官方似乎總能精準捕捉到玩家的關注點并快速響應,產出能讓年輕玩家群體共鳴的話題內容,最終將游戲內容轉化為社交貨幣和流行文化符號,從而不斷將品牌影響力往更下沉的用戶圈層滲透。
比如說突然成為潮流的“權威番茄”,便是官方在洞察到玩家社區對「紅熊茄茄」的情感需求后,主動下場打造人設錨點,賦予皮膚更具共鳴點的精神內核,而8月上線的首個動畫小劇場《小番茄的第一個絕世印記》更是引起了玩家的深度情感共鳴,最終「紅熊茄茄」被打造成了獨特的流行文化,并獲得了廣大玩家群體的認同。
![]()
同樣的,“吃雞”被塑造成「吃雞文化」,最終成為新流行的邏輯也是如此。當下《和平精英》在流行文化的塑造上已經愈發得心應手,在「吃雞文化」推向年輕群體之外,《和平精英》又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和社區生態優勢,讓「吃雞文化」被更多用戶群體熟知并認同,這是其憑借經驗再次打造的一個新流行范式,也是強大戰術執行力的又一次體現。
當然,“做一個梗,成一個梗”光靠執行力還不夠,創意力、社區生態、品牌影響力這些條件缺一不可。《和平精英》每個梗的背后,都離不開官方從線上到線下的層層布局,多方位創造出能讓玩家認同的文化符號。通過進一步利用平臺和生態優勢,《和平精英》將文化符號轉化為玩家自發連接和情感共創的社群力量,形成多元社交觸點,讓玩家在其中得到身份認同,構建出核心的長期競爭力。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的刺激之夜,便是其邁向流行,構建屬于自己的潮流文化生態的有力佐證。
![]()
從追隨流行到成為流行,再到將流行沉淀為品牌文化的閉環,讓《和平精英》不僅能快速響應市場熱點,更能主動定義和引領流行趨勢。從長遠角度看來,這也正是《和平精英》從一款成功的游戲,進化為一個充滿活力且具有長期生命力的潮流社交場景的關鍵所在。
我想,這種將內容文化深度植入玩家社交鏈路并持續激發用戶共創的生態布局,才是《和平精英》成為流行的真正秘訣。(文/朝聞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