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年的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總會不約而同地萌生出對遠方的興趣,并通過旅行的方式付諸實踐。縱觀徐霞客一生,短暫的54歲生命中,他先后遠游4次,足跡遍布于21個省、市、自治區,可謂不折不扣的“旅游達人”。
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最后歲月中,時代的混亂并沒有阻礙徐霞客踏遍山河的雄心壯志,一路上他顛沛流離,屢遭劫難,卻癡心不改,堅持奔赴未知的浩蕩山河與磅礴大地。
387年,時間已經抹掉了《徐霞客游記》里大多的物理痕跡,但山水還在,我們還能找到與他最親近的距離,有些時候,只隔著一座山,或者一條河流。
![]()
徐霞客出生在江蘇江陰的一個殷實之家,其祖父乃是生活在弘治年間的徐禎卿,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并稱“吳中四子”。
然而,在一次科舉舞弊中,徐禎卿受到牽連,遭到貶黜。這一變故,直接導致徐家后代對官場名利的厭惡,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愿踏入仕途,對游山玩水,遍覽名勝古跡投入了濃厚的興趣。
![]()
▌徐霞客像,徐霞客自幼好學,飽讀詩書,對圖經地志尤為衷情。
父親的這番行為,對兒子徐霞客產生了影響。但父親卻依然期望兒子能仕途順利,恢復徐家的聲譽。這從他給兒子取名“徐弘祖”便可窺一斑。
然而,當爹的卻并不能左右兒子的思想,徐霞客從小就對家里的地理類藏書產生濃厚興趣,并發下宏愿,有朝一日,必然“朝碧海而暮蒼梧”,用雙腳去親自丈量每一寸大好河山!對于考取功名,家里人并沒有對他做出硬性要求,畢竟,殷實的家底足夠支撐起徐霞客一生的開銷。
![]()
![]()
▌現位于江蘇江陰的徐霞客故居。
十九歲那年,徐父溘然長逝,從此,徐霞客便承擔起了家庭重擔。但他心中那個周游天下的夙愿始終沒有擱淺,只是看著年邁的母親,恪守著“父母在,不遠游”的道德紅線。
通情達理的母親李氏卻給了兒子一張“游必有方”的通行證——心靈手巧的她親自給兒子縫制了一頂“遠游冠”,鼓勵兒子向著遠方闊步進發!于是,帶著母親的無限信任,二十一歲的徐霞客便帶著家仆開啟了人生的第一次遠行。
![]()
▌徐霞客故居,踏上旅途,母親的豁達與鼓勵對他的壯游影響最為直接。
徐霞客的探險之旅,從他的家鄉江蘇開始。在這里,他度過了他的童年與少年時期,也培養了遠游的眼界和氣魄。
他曾多次游歷太湖,深入考察其湖光山色,并詳細記錄了東西洞庭山(今蘇州西山、東山)的地形地貌。太湖游,也與徐霞客一直以來的一個內心疑問有關,因為他讀到地理著作《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又讀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東為中江(下游三江),為于海”時,便與家鄉的長江水勢聯系起來,使他對“岷山導江”產生了疑問。徐霞客認為《禹貢》的記載有問題,于是萌發了自己探明江源的打算。
遺憾的是,首游太湖在《徐霞客游記》中沒有記載。但這是徐霞客一生走出書齋實地考察祖國山川地理的開端。
![]()
▌太湖風光。初次出行,徐霞客的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并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游歷太湖之后,徐霞客又將目光轉向了浙江省。1613年,徐霞客首次探訪天臺山,并留下了著名的《游天臺山日記》。這一天是“癸丑之三月晦”(即公歷1613年5月19日),后來,這一天也成了中國國家旅游日。
天臺山是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有創建于隋代的國清寺,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拾得曾在此山隱居修行,還有相傳為詩人李白曾在此山讀書的太白堂,更早的還有關于劉晨、阮肇采藥迷路遇仙女的美麗傳說等等。
![]()
▌天臺山國清寺,為中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發源地,影響遠及國內外。
這次游歷,徐霞客詳細地記敘了九天游覽的全過程。他攀登山嶺,親自驗證地方志書中記載的錯誤。山上的絕美風景讓他心醉不已,那猶如白練一般的瀑布,更是讓他欣喜若狂,后來,夜宿山林,看到滿天明亮的繁星,他喜歡得簡直無法再入睡。
![]()
▌天臺山瀑布,《游天臺山日記》以日記體形式呈現,融合地理考察與文學書寫,展現出徐霞客“問奇于名山大川”的探索精神。
31歲那年的初春,徐霞客又帶著家仆來到黃山,登上峰頂,泡過溫泉之后,他獨坐山間,此時山上飄著盈盈白雪,他不禁想起好友陳繼儒說過:“春聽鳥鳴,夏聽蟬音,秋聽蟲聲,冬聽雪落。”這般癡迷浪漫的行為,大抵也只能在他們這幫失意文人之間才能產生共鳴。
![]()
▌游覽黃山時,徐霞客曾留下“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后被當地人引申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霞客”二字也是陳繼儒贈予他的,有著無論行至何處,都能霞光萬丈的美好寓意,從此,徐家的這位“旅游達人”便以此為號,這才有了在后世人那里如雷貫耳的“徐霞客”。
![]()
明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徐霞客經受了人生最為沉痛的打擊,他的母親王孺人去世了。悲痛的徐霞客暫停了所有的出游計劃。
對于王孺人竭力支持兒子徐霞客遠游的行為,史書上用了八個字一言以蔽之:“弘祖之奇,孺人成之”。這其中蘊含著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濃濃愛意與深深期許,從此,對中國地理深深沉迷的徐霞客便帶著家仆顧行走向了那些他未知的千溝萬壑,壯闊的浩蕩山河與磅礴大地。
![]()
▌游覽黃山時,徐霞客曾留下“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后被當地人引申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崇禎五年(1632年),在守孝期滿后,徐霞客隨身攜帶著好友寫給母親的詩文,重又踏上了征途。
他決定再度探訪天臺和雁蕩二山。其中《游雁蕩山日記后》寫得比較祥實,徐霞客筆下的雁蕩山,峰巒疊嶂,溪水潺潺。其名句“銳峰疊嶂,奇巧百出”,道盡了此山的千姿百態,令人心馳神往。這次重游,徐霞客還深入許多巖洞仔細觀察,同時探明了山間溪流、瀑布的源頭、流向和分合地點。
這既是地理學上的珍貴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游記文學,古往今來,引得無數游客慕名前來。
![]()
▌雁蕩山,因主峰雁湖崗上有著結滿蘆葦的湖蕩,年年南飛的秋雁棲宿于此,因而得名,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徐霞客開始遠程環游,他一路北上入都,到了山西五臺山。
在五臺山,他花了四天時間,游遍南、西、中、北四臺。并詳述了五臺山的山川大勢,山中特殊的氣候,“非神力不能運”的建筑,“天花菜”等特產。其中形狀特殊的清涼石,終年不化的“萬年冰”,以及由于季節性冰并發與解凍交替作用而形成的“龍翻石”,都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地貌學資料。他還詳細著墨了佛教建筑萬佛閣、懸空寺的構造與選址,展現了五臺山作為佛教圣地的空間格局。
![]()
▌五臺山,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離開五臺山后,徐霞客登恒山絕頂。
他記錄了龍泉、五臺、恒山一帶山勢雁形排列的特點及高低以及土石變化情況。他指出“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概括了植物、群落、坡向、地表組成物質的關系。他還記述了關隘形勢及交通路線,從閣道遺跡探尋水位的變化以及渾源煤田的采挖情況。這不僅使他的出游經歷更加充實,他給他的“游記”賦予了特殊的科學價值。
![]()
▌恒山懸空寺,經千年風雨而不倒,歷百次地震而不墜,構思奇巧,異想天開,把建筑、宗教、美學、力學、哲學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在徐霞客的探訪里,山與水是重要的地理要素。世事變化的浮云,揩掉了許多人與事,但山和水都是相對恒定的自然物,是可以尋找和感知的。
387年,盡管表面的物象面目全非,時間已經抹掉徐霞客游記里記述的物理痕跡,但山水還在,我們還能找到與他最親近的距離,我們依舊能夠從山水格局中,找到通往徐霞客精神世界的入口。有的時候我們只隔著一條河流。
![]()
崇禎九年(1636),年屆五十的徐霞客又上癮般出發了,義無反顧地開啟了自己的4年從東向西南“萬里遐征”。
出發前,親朋好友都在規勸徐霞客,畢竟在那個年代,50歲已經是高齡了。這時候的徐霞客,他前幾十年的游歷生涯在家鄉江陰已頗有名氣,選擇含飴弄孫度過余生也是最佳。然而,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南行。
知道徐霞客將往西南走,江陰迎福寺的靜聞禪師按捺不住激動心情,硬是要跟隨徐霞客。靜聞就有一個夙愿,那就是將他傾盡畢生心血寫就的《法華經》親手供奉于佛教圣地雞足山。
![]()
▌徐霞客的半生幾乎都在遠游,這種對河山景物的極致熱愛,至今也難尋。
這年九月十九日,遠行正式開始,徐霞客一路火力全開,暴走于中國西南區域的群峰之間,一邊考察山水,一邊認識僧道、樵夫、營兵、百姓。在山水間行走,總會遇到王維“空山新雨后”的感覺,但凋敝的村落,拋荒的農田、食不果腹的鄉民比青山綠水給徐霞客印象要深得多。徐霞客因此也是飽一頓餓一頓走完了一程又一程。民生艱難,徐霞客認為不只是天災所致,更有朝廷新法對百姓的釜底抽薪。
不幸的是,旅途中,他與靜聞在湘江遭遇匪盜,靜聞冒死守護血經以及徐霞客游記手稿,遭盜匪兩次刀劍戳傷。靜聞旅行至桂林時發病,因醫療匱乏病勢加劇,于崇禎十年(1637年)病逝南寧崇善寺。此后,徐霞客背負靜聞遺骨及血經繼續一路跋涉。
![]()
▌徐霞客與靜聞順江而行,此次前行,食不果腹的鄉民比青山綠水給徐霞客印象要深得多。
崇禎十一年(1638)五月初十,徐霞客從滇南勝境關進入云南,這一待就是1年零9個月。他踏遍三迤大地,足跡縱貫曲靖、昆明、徵江、臨安等十四府,考察版圖覆蓋今云南省10個市所轄的46個縣級地域。行程數千里,創造了他在一個省徒步旅行行程最長的紀錄。云南也成為《徐霞客游記》記錄分量最多的省,占總篇幅的40%。
明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二日,徐霞客初到雞足山。雞足山,地處洱海的東北角,因山形酷似雞足而得名。這座山縱橫交錯,其主峰金頂更是巍峨聳立,海拔高達3240米。這里是聲名遠揚的佛教圣地。在東南亞各國的香客中,朝山之風盛行,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為雞足山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
![]()
▌崇圣寺千尋塔,始建于南詔勸豐佑時期,展現了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
徐霞客在雞足山考察較為順利,以弘辯為首的僧人們給予他生活上太多關照。他參與了盛大的進香活動,并在此安葬友人靜聞的骨灰,將血經供奉于悉檀寺。這一舉動深深感動了廟里的僧侶。他們為靜聞立碑建塔,并在墓銘上刻下了徐霞客的俠義之舉:“孰驅之來,遷此皮囊;孰負之去,霞客俠腸。志葬名山,骨且不死;千古傳之,佳話臻此。”這樣的故事,歷經三百余年,依然被人們傳頌不絕。靜聞和尚的墓塋至今仍然屹立在文筆峰下,見證了徐霞客的信守承諾。
![]()
▌雞足山慧燈庵,到明代,佛教在雞足山大盛,這時佛教寺院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靜室一百七十余所”。
徐霞客曾用“東日、西海、北雪、南云”來概括雞足山的奇景。東方絢麗的旭日、西邊蒼山洱海的風光、北面麗江玉龍雪山的皚皚白雪,以及南邊群山叢中的亂云飛渡,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雞足山,徐霞客還體驗了人工燒砌的湯池,游覽了朝山的街市,目睹了徹夜不息的火光。他感嘆道:“在萬峰深處度過除夕,這一夜的景致勝過人間千宵百夜!”
![]()
▌雞足山金頂寺以“四觀”奇景聞名:東觀日出、西眺蒼洱、南賞彩云、北望雪山。
徐霞客在雞足山停留五個月,記錄了3萬余字的游歷日記,編撰了《雞足山志》,不僅詳細記敘了山名、山脈、山界及開拓歷史,還精確描繪了峰、巖、洞、嶺、梯、谷、坪、峽等地形地貌。創作了19首描繪雞足山寺廟和景點的詩詞。此外,他對雞山南部放光寺山谷中因大氣層密度差異而形成的海市蜃樓幻景,也進行了科學的分析。
雞足山也成為了《徐霞客游記》的收官之地,標志著徐霞客一生中的最后一段壯游的圓滿結束。
![]()
▌大理扎染,吸引徐霞客留在云南的不僅僅是秀美的風景,還有悠然自得的人文之美。
此外,對大理,徐霞客也情有獨鐘。《徐霞客游記》中感天動地、生死之交的最精彩故事,都發生在大理。
崇禎十二年(1638年)三月十一日,徐霞客由上關沙坪進入龍首關,來到大理市。他先后游覽了蝴蝶泉、古佛洞、清碧溪、感通寺、三塔寺,還慕名尋訪了上關花、龍女樹,觀賞了大理石畫,感受了三月街的熱鬧。
![]()
▌大理蒼山塔影,崇圣寺三塔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
徐霞客喜愛大理石,在大理崇圣寺南大理石工匠家里觀賞時,曾花一百文錢買了一小方大理石一直帶回了家鄉,成為他最為珍愛的為數不多的“旅游紀念品”。他由衷地贊美當地大理石是“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
大理的感通寺茶也是他十分心儀的存在,感通寺背靠風光秀麗的蒼山,面對煙波浩淼,白帆點點的洱海,鐘靈毓秀。寺內植有綠樹,安靜幽雅,寺內特產感通茶,徐霞客稱其“絕以桂相似”,“茶味頗佳”。
![]()
▌感通茶核心產區位于蒼山山腰,受雪山云霧、山泉沃土滋養,在明代位列云南三大名茶。
在大理期間,徐霞客還趕上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三月街”。描述場景“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數人騎而馳于中,更隊以覘高下焉。”鮮活熱鬧的節日慶典讓他極為難忘。
關于白族,他還提到了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白族民間禮賓待客的一種古老傳統習俗,起源于公元8世紀的南詔時期。唐樊綽《蠻書》載:南詔時期,白族先民就有“以椒姜和烹而飲之”的飲茶習慣。徐霞客記述說:“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這是一種類似茶道的品茶藝術。
“樂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嘗不能兼,唯大理得之。”這是徐霞客對大理的贊譽。其中對茶馬古道、溶洞地貌及南詔遺存的記載,成為研究明代西南邊疆地理與文化的重要文獻。
![]()
▌徐霞客贊大理為“樂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嘗不能兼,唯大理得之。”
云南是徐霞客游歷最遠、時間最長的省份,在滇游中的鄉愁也甚于他省。
初到云南昆明,徐霞客遇到戍邊的老鄉吳方生,兩人執手相見淚眼。吳方生激起了徐霞客思鄉之情,卻又難于啟口作答。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月初三日,徐霞客拜訪新朋友阮穆聲,見后院“亭前紅梅盛開。此中梅俱葉而花,全非吾鄉本色,惟一株傍亭檐,摘去其葉,始露面目,猶故人之免胄相見也。”徐霞客想象眼前的紅梅如遠方親人,摘去掩葉,視梅更親近,其內心可想而知。
此時徐霞客面臨兩個矛盾:物質上想返鄉而缺乏旅費、足不良于行,不能獨立返鄉;精神上思念親人想返鄉而又有委蛻意、想終老雞足山。
![]()
▌麗江徐木情誼雕像,徐霞客來到麗江之后,與麗江土司木增彼此賞識,徐霞客積勞成疾之后,木增派人護送霞客東歸。跋山涉水、日夜兼程,結下生死情誼。
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兩足俱廢”、心力交瘁的徐霞客,被云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回到江蘇江陰老家,面對歷經磨難、千里歸來的徐霞客,江陰當地官員在前來探望時,搖搖頭問徐霞客說,你這是“何苦來哉?”
徐霞客對此的回答說:“西漢的張騫鑿空西域,唐朝的玄奘萬里求佛,元代的耶律楚材同樣行程萬里,而我作為一個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昆侖,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
從這個意義上,只有偉大才能理解偉大,只有高尚才能珍惜高尚,只有孤獨才能品味孤獨,除了徐霞客,沒有人能明白他自己。
![]()
▌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從旅游的角度看,他對壯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最為引人注目。
一年后,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56歲的徐霞客,最終病逝于江蘇江陰家中。時代的腥風血雨很快席卷了這個望戶,死傷無數,好在《徐霞客游記》幾經輾轉傳抄,得以被好心人保留下來。
時移世易,387年后的秋天,我再次來到江蘇江陰的馬鎮,潺潺溪水伴著滿目蒼綠撲面而來,徐霞客故居早已塌圮,盛景不大,我看到的是新居歷史樣貌的修復,但是院內幾棵樹還在,這是徐霞客親手栽培的植物,讓一切都有跡可循,這次我和他還是只隔著一條河流。
編輯/Lili、Tasia
文/許文舟
圖/見文中標注
設計/Apri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