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伊始,關于比亞迪的消息幾乎只剩下一條,“年度銷量目標下調90萬輛”。
當然,這條消息也確實足夠勁爆。
過去三年,比亞迪劃出了一道全球汽車行業絕無僅有的銷量上升曲線,年銷規模從70多萬輛一舉暴漲躍升至400多萬輛,增長約六倍。
![]()
所以,我們都習慣了將“同比大增”、“歷史新高”這些詞匯與比亞迪綁定,一旦“主動減速”,就會引來驚詫莫名。
于是,關于開啟比亞迪戰略調整,從進攻轉為防守的論調也就適時出現了。
誠然,若比亞迪將2025年銷量目標從550萬輛下調至460萬輛這一目標達成,比亞迪今年銷量同比增幅僅為7%,成為自202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
從數據來看,的確意味著比亞迪的創紀錄擴張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然而,任何人完成一次揮拳,難道不是先要將拳頭收回來嗎?
我們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比亞迪“主動減速”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開門見山,三重邏輯決定了比亞迪的選擇。
其一,來自行業的技術瓶頸限制。
眾所周知,也是公認的,比亞迪過去依靠“垂直供應鏈整合+巨量規模+技術創新”的打法,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現在的問題就出在“技術創新”這個點上。
不是比亞迪失去了技術創業的能力,而是行業甚至法規,成為了包括比亞迪在內的所有頭部車企的突破瓶頸。
只是因為比亞迪有“巨量規模”存在,所以表現得尤其明顯。
![]()
比如,L3級智能輔助駕駛,是法規的限制問題;比如固態電池,是全球性技術成熟度的問題;比如兆瓦閃充,是全球性技術成本過高的問題。
事實上,據Sanford C. Bernstein (盛博公司)2025年8月報告,全球新能源汽車平均技術迭代周期已從2021年的1.8年延長至3.2年,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年增長率從15%降至7%。
所以,是之前載著比亞迪朝前沖的三駕馬車中的其中一駕馬車,現在跑起來的頻率和另外兩駕不一樣了,因此比亞迪需要減速。
其二,來自比亞迪反行業“內卷”的意愿。
比亞迪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比亞迪營業收入2009.2億元,同比增長14.04%;
凈利潤63.6億元,同比下滑29.8%,環比下滑30.49%。
這是比亞迪近三年多以來首次出現季度利潤下滑情況。
究其原因,二季度起,比亞迪智駕車型占比提升至近80%,平均單車成本增加0.5萬元。
如果比亞迪想解決這一問題,也不是沒有辦法。
![]()
比亞迪可以選擇走“以量換價”的路線。
我們知道“以價換量”是針對市場,針對消費者。
而“以量換價”則是針對上游供應商,是指在采購過程中,如果采購量達到一定的規模,供應商會按照一定的比例給予采購方一定的價格優惠。
關于“以量換價”的釋義倒是好理解,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如果比亞迪想要深度參與價格戰,那就意味著它將對供應商采取極限施壓的態度。
在6月7日舉行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比亞迪李云飛公開表示,公司將用科技創新來反“內卷”。
這就意味著,無論對市場還是供應商,比亞迪都不會采用“極端”方式。
反之,如果比亞迪非要堅持550萬輛的目標,受傷最大的一定是供應鏈上的伙伴,也是整個市場。
其三、來自比亞迪為經銷商體系釋放壓力的考慮。
此前,比亞迪的庫存深度一直在1.5到2個月,約有60萬輛左右的庫存。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比亞迪經銷商庫存深度在2025年5月達3.21個月,超過行業警戒線。
比亞迪高度重視,立即行動。
![]()
通過6、7、8連續三個月“產量低于銷量”的庫存優化,經銷商資金周轉率提升42%,經銷商庫存深度重回安全線。
然而,比亞迪希望的不僅是過去三個月渠道端保持健康狀態,而是長期、一直。
所以,比亞迪放棄了對銷售數據的高線追求,而是有底線地維持了良性的銷售體系。
事實上,近幾個月來,針對最初的年度銷量目標,在比亞迪內部已被多次下調。
而最新的460萬輛,是8月份比亞迪在公司內部及部分合作供應商中通報的最新目標。
比亞迪的反應比我們想象的要快、要早。更重要的是,要更理性,更深謀遠慮。
本質上講,它不是一次戰略撤退,而是身處巔峰期的比亞迪依然保持清醒,完成了一次意義非凡的自我顛覆。
既然這是比亞迪的一次“意義非凡的自我顛覆”,那我們就看看它的具體價值在哪里?
首先,既然是“技術創新”問題,那就用技術創新之法去解決。
比亞迪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308.8億元,相當于蔚小理研發總和1.7倍。
這種投入恰好可以利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轉化為實質性技術儲備。
![]()
比如固態電池。行業預估,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臨界點將在2028年出現。而比亞迪則需在2026年前完成。
目前,據比亞迪專利布局顯示,已在西安、深圳選址建設至少2條GWh級固態電池試驗線。并在2027年完成示范裝車計劃。
比如智能輔助駕駛。王傳福已經公開明確,“2026年前解決城市場景接管率問題”。
具體是多少呢?比亞迪的目標是,經ISO 26262 ASIL-D(《道路車輛功能安全》)認證之后的智能駕駛算法接管率將提升至99.9%。
除此之外,鈉電池、超快充技術、高端芯片、多種感知傳感器、域控制器架構等等,比亞迪關于技術創新的故事,還要繼續講,我們也樂意聽。
其次,開足馬力,奔赴海外市場的利潤藍海。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比亞迪海外市場將迎來重大發展。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海外銷售46.4萬輛(同比+128%),貢獻毛利率達19.82%,比國內市場高出2.85個百分點。
據德國《汽車周刊》測算,比亞迪漢在歐洲終端價比國內高43%,驗證高端化路徑可行性。
![]()
截止8月底,比亞迪在全球布局超 112 個國家和地區,2025 年上半年在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巴西等多個國家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此外,比亞迪 8 艘滾裝船中已有 7 艘投入運營。
比亞迪全球化布局羽翼漸豐。事實上,一旦下調國內銷量目標后,騰出手來的比亞迪可以將海外產能占比從近22%提升至30%以上。
而今年比亞迪原計劃海外市場銷量為80萬輛,實際完成數量鐵定要破百萬輛,海外市場完成率將超過120%。
在解決好上述兩件最重要的事情之后,比亞迪還有一些重要但需要更長時間線去跟蹤和關注的事情。
比如,垂直整合模式的向外拓展。
比亞迪動力電池外供量預計2025年達38.6GWh,儲能電池前五月裝機量已超2024全年。
通過向特斯拉、豐田供應電池,比亞迪將成本優勢已經擴展至整個產業,而不是局限于一個“小我”。未來,繼續放大這一優勢即可。
![]()
比如,產品矩陣的精品化提升。
剛剛,比亞迪推遲了宋L(參數丨圖片) GT等車型發布,集中資源打磨仰望U9、騰勢Z9GT等中高端車型。
此舉,已經展示了比亞迪產品精品化突破的決心。
只是,這個過程中,既需要一點點運氣,比如30萬元以上車型出爆款;
更需要長久的耐心,當品牌、技術、市場、產品在一個平臺期內完美融合的時候,比亞迪20萬元以上車型占比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現在看來,比亞迪這一腳剎車,看似減速了,其實是在充電或者加油。本質上,比亞迪是在重復2018-2020年技術蟄伏期的成功經驗。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滋養的生命,由此我們想到了“休耕”。
![]()
休耕,不是讓土地荒蕪,而是讓其“休養生息”。
既可以讓過于緊張、疲憊的耕地休養生息,讓生態得到治理修復;
也可以通過改良土壤相應出現的問題,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實現真正的“藏糧于地”。
對,當行業被內卷焦慮籠罩時,如比亞迪這般的真正的領軍者懂得在恰當的時機休養生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