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劍飛(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
![]()
國內首次系統化呈現西拉沐淪河流域自然生態的紀錄片《西拉沐淪》生動展現了領域內壯美綺麗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生態系統和豐富多樣的生物種群,目前在愛奇藝上播放量已經超百萬。如何將這種宏偉的視聽力量轉化為可持續的文化消費動能,核心就在于打造“生態IP”,通過IP的價值流動,助推特色生態文明更好的傳承傳播。
![]()
《西拉淪沐》“生態IP”的開發,本質是生態價值、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同重構。即,通過“科學敘事激活生態資源、文化提煉塑造品牌內核、全鏈開發釋放產業動能”三重路徑,將“西拉淪沐”的單一生態符號升級為兼具生態價值效益、文化品牌與商業潛力的復合型資產,為區域文旅發展提供可持續動力。
![]()
一、生態價值挖掘:從生物多樣性到文旅吸引力
“生態IP”的核心在于生態價值。《西拉沐淪》以西拉沐淪河流域為載體,通過4K超高清鏡頭語言與科學敘事,系統呈現了該區域40種野生動物、28種野生植物的生態圖景,其中不乏棘角蛇紋春蜓等珍稀物種的首次影像記錄。這種對生態系統的深度解構,不僅為公眾提供了自然科普的窗口,更成為打造特色IP、點燃生態友好型文旅開發的獨特資源。片中記錄的華子魚洄游、鶴群棲息等場景,可直接轉化為生態研學、自然觀察等旅游產品,吸引生態攝影愛好者與科普研學群體。基于此,結合紀錄片可探索策劃“西拉沐淪生態文化月”,創意設計“物種追蹤之旅”“濕地觀鳥節”等特色線路,開發“AR觀鳥導覽”或“西拉沐淪元宇宙生態工坊”,將生態價值轉化為可體驗的為文旅場景,將“事件營銷+流量轉化”相結合,逐步把生物多樣性轉化為文旅吸引力。
![]()
二、文化品牌塑造:從地域符號到精神圖騰
“生態IP”的增值在于文化品牌。在IP打造過程中,需要將生態保護從抽象理念轉化為可感知、可傳播、可變現的文化品牌。《西拉沐淪》不僅是一部生態紀錄片,更是北疆文化的影像史詩。紀錄片以西拉沐淪河為空間載體,構建了“河流為脈、生態為魂”的文化敘事體系。這種文化提煉為區域品牌注入了差異化的靈魂:通過“中華文明曙光”與“兩山理念實踐”的雙重敘事,將西拉沐淪河從地理概念升華為文化符號。在未來IP開發中,應將河域自然生物與社會萬物進行融合拓展,將“河”的地理概念上升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圖騰”,從而衍生出極具“西拉沐淪河”特色的文創產品體系與沉浸式體驗場景,將生態品牌轉化為可消費的文化品牌。
![]()
三、釋放商業價值:全鏈條開發與跨界聯動
“生態IP”的變現依托于商業價值的釋放。其創新路徑需結合地域特色、科技手段與市場機制,通過內容跨界、數字賦能、政策協同等多元策略,將《西拉沐淪》從紀錄片延伸至圖書、展覽和生態旅游線路,形成完整產業鏈。首先,依托已有視聽資料,創意推出《西拉沐淪》紀錄電影與交響樂演出,構建“影音聯動”的文化消費場景;聯合博物館推出“西拉沐淪生態藝術展”,通過AR技術還原影片中的生態場景,增強互動體驗。其次,探討全域旅游線路設計。以“一河串聯”為思路,充分整合領域相關鄉土資源,打造“生態+文化+鄉村”復合型旅游環線。再次,強化科技賦能,構建傳播矩陣。利用短視頻平臺與POGC(專業生產內容)模式,拆分紀錄片中的高光片段,結合候鳥遷徙直播、物種科普動畫等輕量化內容,實現“長視頻深度傳播+短視頻裂變觸達”的閉環,為更加多元的文創產品開發提供基礎元素。
![]()
生態IP的開發,需要通過故事化、藝術化的表達,使之“見人見物見生活”,成為人們可供體驗與消費的實實在在的產品。《西拉沐淪》展示的生態價值獨特,文化品牌內涵豐富。未來可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探討“紀錄片引流—IP衍生增值—產業反哺生態”的良性循環,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聯動,著力將西拉沐淪河流域打造為全國生態文旅融合發展的標桿,從而為“兩山理念”實踐提供更具示范意義的“赤峰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