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UELION
最近,"原生家庭創傷"、"情感依賴"、"自我接納"等話題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發酵,無數人分享著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的痛苦經歷。在微博熱搜榜上,"為什么我總是愛上錯誤的人"、"親密關系中的情感暴力"等話題屢屢上榜。我們似乎越來越意識到,很多親密關系中的問題,其實源于我們內心深處的羞恥感。這不是簡單的"不自信",而是一種更深層、更頑固的心理狀態——毒性羞恥感。它像一個隱形的殺手,悄無聲息地侵蝕著我們的親密關系,讓我們在關系中不斷重復痛苦的模式。
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若是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活就沒有希望,也沒有快樂。然而,毒性羞恥感卻讓我們無法真正建立這種關系。
本書選自“內在小孩”概念提出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頂尖個人成長專家、超級暢銷書作家約翰·布萊德肖作品《隱秘的羞恥感:影響終身的家庭暴力》第十一章《處理親密關系中的毒性羞恥感》
![]()
點擊上方鏈接,即可優惠購書
一、無法建立親密關系:
內化的羞恥感
無法建立親密關系是內化的羞恥感導致的最大問題。建立親密關系需要我們展現脆弱的一面,敢于向對方暴露我們的內心,袒露我們最深的情感、欲望和想法。親密關系需要我們展示真實的自己,無條件地愛彼此,無條件地接受對方。做到這些需要自信和勇氣。有了這種勇氣,才能為建立關系創造新的空間——這個空間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
然而,作為一個以羞恥感為核心的人,這一切對我來說都不可能做到。我與自我都沒有建立關系。我一直在躲避,不僅躲避你,也在躲避我自己。由于我無法走進自己的內心,因此我只是人的行為,而非人的存在。我沒有自我。我排斥自己,蔑視自己,害怕暴露自己,沒有可以與任何人建立關系的自我。
二、依賴共生:
毒性羞恥感的親密關系模式
依賴共生問題和毒性羞恥感問題屬于同種性質。就人際關系而言,"依賴共生"一詞準確地對關系進行了定義。而"沒有長大的成年人"一詞也能幫助我們看清問題所在。
由于遭遇離棄的創傷,以羞恥感為核心的人即使成年后也是沒有長大的成年人,他們會與他人形成依賴共生關系。這種關系完全靠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心理維持,它是愛麗絲·米勒所說的"永久性紐帶"的結果。依賴共生關系的關鍵是依戀問題,要么過度依戀(過度糾纏),要么依戀不足(孤立)。
![]()
作為一個沒有長大的成年人,凡事都很難輕易放下。我曾經的日記、七零八碎的物品,從不舍得丟棄,裝了滿滿幾大箱。對我來說,改變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曾經遭遇的離棄,讓我一直有一種匱乏感。我必須緊握現有的一切,否則就可能永遠沒有了。出于同樣的原因,我也很難延遲滿足感,因為擔心以后就沒有了。
在人際關系中,我很難做到靈活變通。我會竭力掌控每段關系,努力讓對方體驗到我的重要性,從而讓他們無法離開我。但最終由于關系越來越親密,又觸發了我的承諾恐懼癥,迫使我遠離這段關系。
三、破解毒性羞恥感:
從自我接納開始
控制欲是親密關系最大的敵人。親密關系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控制,而是意志缺陷的產物,是為了將無法意志化的東西意志化。然而,你無法改變他人——你改變不了自己的父母、配偶、愛人或孩子。你無法控制他們的生活,也控制不了他們的痛苦。
過度糾纏是毒性羞恥感的典型表現。如果你遭遇過創傷,是一個受害者,內心的真我就會隱藏起來,那么你只能與唯一能感受到的那個假我建立關系。你唯一知道的關系就是與施害者之間的關系。而如果你是施害者,情況則恰恰相反。
若要擺脫幻想紐帶的束縛,就需要處理原始痛苦和內在小孩的問題,即需要表達悲傷。由于當初遭遇的離棄創傷一直未得到解決,真我被隱藏,從而形成了幻想紐帶。所以,每次我們用新的幻想紐帶重演關系時,其實都是在表達悲傷。我們選擇關系伴侶時總是會選擇同一類人,就是為了再次獲得解決問題的機會。
對權力、尊重和期望的過度投入是毒性羞恥感的另一個表現。任何成人與孩子的關系本質上都是不成熟的孩童式關系,這會導致一方對另一方過度投入權力和尊重。這種投入源于遭遇離棄創傷的孩子對父母關愛的需要,因此他們會期望伴侶提供父母未能提供的關愛,這其實是一種幻想,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結果只會以失望和憤怒收場。
最具破壞性的方面是,我們會將被否認的自我投射到他人身上。慷慨的男人往往會娶自私的女人,秉持完美主義的女人通常會嫁給邋遢的男人,充滿愛的女人一般會愛上情感淡薄的男人。他們不懂向伴侶學習,不懂如何融合那些被自己否認的自我,而是與伴侶所表現出的自我生活在一起。由于雙方都不愿承認伴侶所呈現的那部分自我,所以它們充滿了評判和憤怒。
![]()
牧師邁克·福爾斯提出了"與所有人和平相處"的變體練習。他會給來訪者一些雜志,讓他們從中選出有吸引力的人,然后剪下來拼貼在廣告板上;再選出讓他們感到厭惡或討厭的人,同樣剪下來貼到廣告板上。那些能夠吸引你的拼貼圖片很可能就是你內心過于認同的部分,而那些讓你反感的圖片很可能就是你不認同自己的部分。一旦你意識到自己厭惡的部分,就可以與被自己否認的部分進行對話。此外,用同樣的方法分別對同性和異性的圖片進行這種剪貼練習,也很有幫助。
男性常常為自己的女性氣質感到羞恥,而女性則會為自己具有的男性氣質感到羞恥。卡爾·榮格認為,每個人的陰影中都有一部分異性特質,每個都是雌性荷爾蒙和雄性荷爾蒙的結合體。榮格把男性心中的女性陰影稱為"阿尼瑪",把女性心中的男性陰影稱為"阿尼姆斯"。整合"阿尼瑪/阿尼姆斯"陰影,對于個人實現全面完整至關重要。
點擊上方鏈接,即可優惠購書
四、危險的關系情境
某些人際關系情境似乎比其他情境更容易讓人陷入羞恥感之中。被批評、被拒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對于以羞恥感為核心的人來說,這種痛苦會被放大:
與父母的交流:父母是我們的源頭關系,隨時都有可能觸發舊有的羞恥感螺旋。
面對權威人物:酗酒者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害怕權威人物。很多以羞恥感為核心的人,只要一看到老板或權威人物,就會觸發內心的羞恥感。
新建立的關系:新建立的關系也會觸發羞恥感。最常見的形式是在對方離開后,立即開展批判性自我對話。
憤怒:大多數以羞恥感為核心的人都存在憤怒表達障礙。
受到傷害或傷害他人:因為自己曾受到嚴重傷害,所以我們害怕傷害別人。很多父母所謂的受傷,純粹是一種為了達到自己目的的操縱形式。
成功:以羞恥感為核心的人往往認為自己沒有幸福的權利。
獲得情感和關愛:以羞恥感為核心的人很難接受他人的贊美和贊揚。
![]()
五、實用技巧:
應對毒性羞恥感的C系列方法
面對批評,我們常常陷入羞恥感的螺旋中。應對批評的主要原則是:永遠不要為自己辯護。我用C開頭的單詞命名了應對批評的技巧:
云化模糊:承認事實、事實的可能性或事實發生的概率,而不是進行自我辯護。例如,當媽媽說"你的孩子沒有規矩",你可以回答:"您說得對,他們可能會在學校惹麻煩。"
明確問題:逼著批評你的人暴露出批評的可恥意圖。當配偶說"你不會穿那條棕色褲子吧?",你可以反問:"你為什么不喜歡這條棕色褲子?"
正視批評:勇敢面對別人對你的批評。保持自我,使用第一人稱"我",描述基于感官的行為細節,直視對方眼睛。
可倫坡式質問:學著裝聾作啞,多問問題。例如,"你為什么不喜歡我的發型?"
承認錯誤:如果你確實做了應該被批評的事,大方承認:"我確實弄灑了牛奶。"
肯定自己:當你受到批評時,大聲說出"不管你對我說什么、做什么,我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安慰對方:當不小心侵犯了他人的界限時,讓對方表達感受,而不是責備自己。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
裝糊涂:當其他技巧都不管用時,找一個與當下問題不相關的理由,讓批評不再演變成爭吵。
六、羞恥感警報器:
應對被拒絕的實用工具
被拒絕對以羞恥感為核心的人來說,無異于死亡。我們已經放棄了自己,又遭到外人的拒絕,這就證明了我們最害怕的事情:我們有缺陷,有瑕疵。被拒絕,就說明我們確實不受歡迎,不受人喜歡。
"羞恥感警報器"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應對被拒絕的情況:
![]()
想象有一個警報器,通過拉扯耳朵開關它。
對自己說:"這只是一種情緒……我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給互助小組中的一個人打電話,請他證實你的善良和受人喜愛之處。
七、親密關系的旅程:
從浪漫到穩定
愛需要付出。一旦做出決定,就要堅持。以羞恥感為核心的人通常自負,一旦事與愿違就撤離。要么全有,要么全無!婚姻如一段旅程。心理學家蘇珊·坎貝爾(Susan Campbell)是一位出色的心靈導師和治療師,著有《伴侶的旅程》一書,介紹了20多年來對大量夫妻進行的長期研究。她發現,每對夫妻在走向親密關系的過程中都經歷了相似的階段和問題。
浪漫期:邊界相互融合,愛博大又強烈。兩人合力感覺好像能征服一切!
權力爭奪期:邊界開始互相抵觸,規則開始發揮作用。關于金錢、性、疾病等問題,雙方都需要進行磨合。
相互投射,接受個人責任:夫妻雙方對個人責任的自我反省以及對夫妻關系終極意義的探索。每個伴侶都擁有自己的阿尼瑪/阿尼姆斯投射。
穩定的親密期:由于伴侶內心完整,雙方的陪伴是出于意愿而不是出于需要。雙方無須去彌補彼此的不足,彼此之間建立的是基于選擇和決定的紐帶關系。
通往親密關系的旅程通常有以下特點:健康的沖突,磨合,公平爭吵,耐心,努力工作,敢于成為獨特的個體。最重要的是,彼此愿意接受這種自律的愛。
毒性羞恥感不是我們的命運,而是我們可以超越的障礙。當我們開始面對自己,接納真實的自我,親密關系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生命的滋養,而非痛苦的來源。
點擊上方鏈接,即可優惠購書
![]()
??添加館長·小獅子:lanshizi321,加入書友群,還有更多及時資訊福利等著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