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島的浪濤還未平息,美軍的“水下巨獸”已悄然潛入南海前沿。 在菲律賓強闖黃巖島遭中國海警水炮驅離不到十天后,美國海軍“俄亥俄”號巡航導彈核潛艇(SSGN-726)突然現身菲律賓蘇比克灣。這艘搭載154枚“戰斧”巡航導彈的核動力潛艇,被菲媒渲染為“對解放軍的終極威懾”,其火力甚至被夸張地形容為超越兩支航母打擊群。但這場高調部署的背后,究竟是實質威脅,還是戰略恫嚇?
![]()
“俄亥俄”號并非普通潛艇,而是全球最強大的水下巡航導彈平臺——由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改裝而成,24個導彈發射管被替換為22具“戰斧”垂直發射系統。每管7枚導彈的配置,使其能在半小時內對154個高價值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若在南海深處潛伏,其1600公里射程可覆蓋南海島礁機場、指揮中心乃至艦隊錨地。菲媒興奮地稱,這種隱蔽性正是“航母無法比擬的優勢”,因為解放軍反艦體系雖能追蹤水面艦艇,卻難以捕捉深海幽靈。
![]()
然而,這種“單艇破局”的設想,在國內軍事專家眼中近乎異想天開。潛艇的威懾力建立在“不被發現”的前提下,而解放軍在南海的反潛網絡早已布下天羅地網。 從天基衛星、空基反潛機,到海基聲納陣列與水聲監測系統,南海已成為全球反潛密度最高的海域之一。一旦沖突爆發,美軍潛艇若要獨闖龍潭,必將面對層層疊疊的獵殺網。所謂“飽和打擊”,在體系對抗中更像孤注一擲的冒險。
![]()
更關鍵的是,美菲此次聯動暴露了戰略上的被動。菲律賓在黃巖島挑釁失敗后急于拉攏外部勢力“撐場子”,而美軍選擇派出核潛艇而非航母,恰恰反映出其對解放軍反介入能力的忌憚。航母在東風導彈面前生存力堪憂,潛艇卻成了美軍“不對稱威懾”的無奈選擇。 但這種部署能否改變南海力量平衡?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
現代戰爭從來不是單一武器的對決,而是體系與體系的碰撞。 “俄亥俄”號的154枚戰斧看似恐怖,卻需依賴南海周邊基地的支持。而解放軍早已明確:戰時首要目標即是癱瘓這些前沿節點。失去后勤支撐的核潛艇,再先進也難逃“困獸之斗”。這場博弈中,美軍的象征性部署,反而凸顯了中國反潛體系日益成熟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