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就澆澆水、剪剪枝,一年下來也能掙幾千塊!”午后的陽光透過石榴樹的枝葉灑進小院,年近70的村民劉夫棠說,“人老了,手里有活兒,心里就有個著落。這不只是掙錢,更是一份盼頭,日子也有了滋味。”
作為“盆景養老?嶧城共富”項目的參與者,他家中大大小小二十多盆石榴盆景,早已不只是裝點庭院的綠植,更像是陪伴他安度晚年的“老朋友”。
近年來,山東棗莊嶧城區積極推動“政府+合作社+企業+村民”四方聯動的創新模式——合作社免費向60歲以上老人發放樹齡1至4年的童子功石榴盆景,安排技術人員定期上門,手把手傳授養護技巧。待盆景成型、達到品相標準后,再由合作社統一回收,按造型、長勢、花果情況分級定價付款。
“一個人富不叫富,大家一塊富才叫真正的富。”嶧城區萬家福石榴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劉威,是個“石榴樹下長大”的“八零后”。合作社請來農技專家,把復雜的修剪、造型技術拆解成老人一聽就懂的“土方子”;企業負責打通銷售渠道,把原本長在地里的石榴,“搬”進了城市的陽臺、客廳、辦公室。
如今走進嶧城朱村,常能看到老人們聚在一起,比較誰家的盆景造型好、誰家的石榴果掛得多。石榴正以另一種姿態,守護著一代人的晚年尊嚴。
眼下,石榴產業綜合體已初具規模:不僅展示著石榴的千年種植史和民俗寓意,還陳列著老人們創作的優秀盆景作品,農家樂提供石榴飲品、石榴煎餅等特色餐飲,還能接待研學團隊。石榴不再只是農產品,更成為連接文化、旅游與教育的媒介。
“市場青睞的小微盆景周期短、見效快,成了重點發展方向。游客自駕而來,常買幾百元一盆的盆景作伴手禮。”劉威說。
近年來,嶧城區跳出傳統種植模式,大力發展石榴盆栽盆景產業,構建起從樹樁采集、品種繁育、電商銷售到售后維護、花肥生產、物流輔助的全產業鏈體系。據統計,這里每年有20多萬盆石榴盆景銷往全國,已成為國內主要的石榴盆景產銷基地。印有“嶧城石榴盆景”地標的物流車穿梭全國各地,包裝、運輸等配套產業也隨之興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