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本文共2823字,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前言
武則天14歲以才人身份入李世民的太極宮,跟著這位天可汗從貞觀之治的盛年走到晚年猜忌的末路,受寵過,也露過鋒芒,12年里卻沒懷上一兒半女。
![]()
可轉身跟了李治,不過兩年就生下長子李弘,之后更是連生五胎,成了史書中生育能力極強的女人。
那武則天跟李世民的12年的背后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今天老達子就來給大家扒一扒~
李世民的生育成績單:40歲后幾乎斷更
根據《舊唐書?太宗諸子傳》《新唐書?公主傳》的記載,李世民一輩子生了14個兒子、21個女兒,總共35個孩子,算得上火爆的高產父親。但你把這些孩子的出生年份拉成線,會發現一個扎眼的規律:他的生育力在40歲之后突然踩了急剎車。
李世民出生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咱們算筆年齡賬:
他36歲那年(貞觀八年,634年),長孫皇后生下最小的女兒新城公主——這是李世民最后一個有明確出生年份的孩子。之后到他去世的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整整15年,他沒再添過一個女兒了。
兒子這邊更明顯:最小的兒子是曹王李明(生母是巢王妃楊氏,也就是李元吉的老婆)。史料沒寫他具體生日,但他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受封曹王。就算他是貞觀十五年(641年)出生的,那年李世民已經43歲,而從貞觀十五年到李世民去世的8年里,他再沒生過一個兒子。
不是李世民不想生,是身體真的扛不住了。他的生育衰退,本質是一輩子透支的結果。早年四處征戰,李世民從18歲跟著李淵起兵,打薛舉、平劉武周、滅王世充竇建德,哪次不是沖在最前面?《資治通鑒》里寫他打劉武周時,曾身先士卒,匹馬沖陣,身上沒少留刀箭傷。
當上皇帝后,他還是改不了親征的習慣。貞觀十八年(644年)打高麗,50歲的人了,還親自率軍渡遼水,結果被凍得足疾復發,回來后就落下了病根;
晚年又迷信上了丹藥,《資治通鑒》明確記載,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他找天竺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練長生藥,吃了之后身體漸衰,第二年就駕崩了。
![]()
武則天出勤率有多低
武則天進宮之后,被封為五品才人,要知道才人根本不是什么寵妃種子選手,就是后宮里的中層事務員,連侍寢優先級都排到墻角里。
唐代后宮的金字塔結構,《舊唐書?后妃傳》寫得明明白白:
皇后→4位夫人(正一品,比如后來楊貴妃的位置)→9位九嬪(正二品,比如武媚娘后來當的武昭儀)→9個婕妤(正三)→9個美人(正四)→9個才人(正五)→后面還有寶林、御女、采女三層,分別是正六、正七和正八品。
換句話說,武則天剛入宮的職稱,相當于今天公司里的主管。上面有總監、經理、高級主管好幾層,想摸到老板李世民的面?先等前面100多號人排完隊再說吧。
所以說,武則天的職場履歷,比任何史料都扎心:從14歲入宮到26歲太宗駕崩,整整12年,她一直是才人,沒升過一級。
唐代后宮的晉升邏輯很簡單:要么靠生育(生個孩子最少升一級),要么靠皇帝寵愛(比如太宗的韋貴妃,從良娣直接升到貴妃)。可武則天呢?12年原地踏步,連美人(正四品)都沒混上。
唯一能證明她見過太宗的,是她后來回憶的獅子驄事件:太宗有匹烈馬叫獅子驄,沒人能馴,14歲的武則天站出來說我能馴,要鐵鞭抽、鐵棍打、匕首——可就算14歲的她表現得再伶俐,太宗也只是笑而不答(武則天晚年回憶時僅提上壯其志,卻沒說上寵其容)。
因為此時的太宗,早就沒了寵幸后妃的興致。長孫皇后的去世,把他對愛情和后宮的熱情,徹底澆滅了。
長孫皇后死后,太宗對后宮長期罷工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36歲的長孫皇后病逝。這不是一個皇后的離世,而是太宗靈魂伴侶的消失。他的感情世界,從此空了一大塊。
長孫皇后有多重要?《舊唐書?長孫皇后傳》里寫得直白:她是太宗打天下時的戰友(跟著李淵起兵時,她就幫著安撫將士家屬),是治天下時的參謀(勸太宗別殺魏征、別封外戚),更是懂他心事的知己(太宗生氣時,她從不說教,只陪他聊當年打薛舉的舊事兒)。
![]()
她死后,太宗的反應比任何人都激烈。他下令宮苑之中,朝夕奠祭,讓宮女每天早晚都去長孫皇后的寢宮拜祭,連她用過的梳子、看過的書都不許動。
還在皇家園林西苑里建了一座層觀(高達十幾丈的高樓),每天上完朝就登樓望長孫皇后的陵墓昭陵,有時能站一整天。
從那以后,太宗對后宮的態度,都變成了例行公事: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頻繁寵幸后妃,雖然也在選妃、生育、晉封,但是一直都沒有立正妻。自貞觀十年六月后到二十三年太宗崩,皇后空了13年,也沒有什么皇貴妃之類替補名號,這在唐初可以說是空前的現象。
而武則天入宮的時間,剛好是貞觀十一年(637年),也就是長孫皇后去世才一年,太宗還沉浸在悲痛里,哪有心思去寵一個14歲的才人呢?
身體問題?武則天用6胎打臉
看到這,不知道有沒有懷疑:是不是武則天自己身體不行?
答案就倆字:扯淡。
她跟李治在一起13年,從28歲到41歲,連生6個孩子。這要是身體有問題,古代醫療條件下根本不可能完成連續生育成就。我們看看《舊唐書》《新唐書》里的生育清單,看看史料記錄的生育成績單。
武則天跟李治的孩子,每一個都有正史出生證明:
長子李弘(652年生,武則天28歲):《新唐書?孝敬皇帝弘傳》明確寫弘,永徽三年生于感業寺——沒錯,她剛從感業寺回宮沒幾個月就懷上了,這效率,說明身體狀態隨時待命;
長女安定公主(654年生,29歲):雖然早夭,但《舊唐書?高宗皇后王氏傳》提到武昭儀生女,后就顧弄——能懷孕就是生育能力的鐵證;
次子李賢(655年生,30歲):《舊唐書?章懷太子賢傳》記永徽六年,封潞王,這年剛好是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年份,封后當月就生兒子,可見她跟李治的相處密度;
三子李顯(656年生,31歲):《舊唐書?中宗本紀》說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顯,高宗第七子,母曰則天順圣皇后,立后第二年再添一子;
四子李旦(662年生,37歲):《舊唐書?睿宗本紀》載龍朔二年六月己未,生于長安蓬萊宮含涼殿,此時武則天已經是權傾后宮的皇后;
小女兒太平公主(665年生,41歲):《新唐書?太平公主傳》寫麟德初,吐蕃請主下嫁——41歲在古代算高齡產婦,但武則天不僅生了,還把太平公主養得活蹦亂跳,后來成了盛唐最有權勢的公主。
![]()
李治是那個對的人
武則天跟李世民12年無后,跟李治13年6胎,差距不在她的身體,在伴侶的狀態。不是她突然會生了,是李治給了她能生的所有條件。
李治對武則天的感情,不是見色起意,是藏了好幾年的執念。
《舊唐書?則天皇后傳》里寫得直白:“時上在東宮,因入侍,見才人武氏而悅之”。貞觀末年,李世民病重,太子李治天天進宮侍疾,剛好遇到在太宗身邊伺候的武則天(此時她還是才人)。19歲的李治,一眼就看上了25歲的武則天。
等武則天回宮后,李治的偏愛更是寫在臉上。剛回宮就封她為昭儀,還為了她,不惜廢掉出身關隴貴族的王皇后。
武則天在太宗朝的12年,是一年見不了幾次皇帝的透明人。到了李治這里,變成天天黏在一起的第一寵妃,相處頻率的差距,直接決定了造人機會的多少。
![]()
還有一點就是政治的催化劑作用了。
李治剛即位時,面臨一個致命問題:權力被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把持。這些人是太宗留下的顧命大臣,連李治想封個妃子都要管(比如他想封武則天為昭儀,長孫無忌直接反對)。而武則天呢?她沒有關隴集團的背景,只能依賴李治,同時她聰明有手段,能幫李治對抗元老大臣,畢竟他們是利益綁定的戰友。
老達子說
武則天和李世民無后,不是克夫,不是身體差,是兩個人的磁場根本不合。李世民需要的是懂他的靈魂伴侶(比如長孫皇后),而武則天是有野心的政治家。李治需要的是能幫他的伙伴,而武則天剛好是最懂他的人。
歷史從來不會騙人,武則天的6個孩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不是她不能生,是沒遇到愿意讓她生、有能力讓她生、需要她生的人。
而李治,剛好就是那個對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