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生物谷 (ID:BIOONNEWS)
我們總說 “好朋友是自己選的親人”,可你有沒有過這種困惑:有的人明明天天見面(比如大學室友、同事),處了三年還像 “最熟悉的陌生人”;有的人卻能在第一次聚餐時就聊到半夜,仿佛上輩子就是閨蜜/兄弟?
大家常把這種緣分歸為soul-mate “靈魂契合”,可“靈魂”這東西太玄乎——直到科學家拿著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了掃大腦,才發現:原來能不能成朋友,你的大腦可能比你先知道答案!
今天要聊的這篇《Nature Human Behaviour》研究,就用“縱向追蹤”的硬核設計,破解了“是先有神經相似,還是先有友誼” 這一難題,他們發現:兩個陌生人在相遇之前的大腦活動相似性,竟能預測他們八個月后是否會成為朋友。換句話說,你可能在還沒認識對方之前,就已經在“神經層面注定”會成為好朋友。
是不是很神奇?快一起看下去吧!
![]()
研究目的以及實驗設計
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朋友之間的大腦更“像”——比如看同一部電影時,神經反應模式相似,甚至大腦結構都有共同點。但問題來了:是因為先成了朋友,天天一起吐槽、聊天,大腦才變像的(社會影響)?還是因為大腦本來就像,才更容易成朋友(神經同好相吸)?而且,年齡、性別這些“表面相似”,會不會才是友誼的關鍵,神經相似只是“副產品”?
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達特茅斯學院的團隊設計了一個“縱向研究”,也就是在一群人還沒成為朋友前,先掃他們的大腦,再追蹤好幾年看誰會成朋友。這就避免了因果倒置的問題,還能分清“表面相似”和“神經相似”的作用。
于是,研究者選擇了某私立大學一個MBA新生班級的288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41人(14名女性)自愿參加了fMRI腦成像實驗。并且,所有人在掃描前幾乎都不認識彼此——大多數人是在抵達校園后1~3天內接受掃描的,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彼此交流的機會。
在掃描過程中,參與者觀看了14段風格各異的視頻片段(紀錄片、喜劇、辯論等),研究人員記錄了他們大腦各區域的血氧水平依賴(BOLD)信號。
隨后,在入學后2個月和8個月,所有288名學生完成了社交網絡調查,回答“你經常和誰一起進行非正式社交活動?”基于這些數據,研究人員構建了整個班級的友誼網絡,并計算每兩人之間的“社交距離”(1=直接朋友,2=朋友的朋友,3=三度分隔)。
![]()
圖1:研究設計與數據收集流程
神經相似性能預測誰會成為朋友?
研究發現,那些在八個月后成為直接朋友(社交距離=1)的人,在初次掃描時,大腦左眶額葉皮層(OFC)的神經響應就比那些最終處于三度分隔的人更相似。OFC是一個與主觀價值判斷、偏好處理相關的腦區,這意味著朋友之間可能早在相識之前就擁有相似的“品味”和情感反應模式。
![]()
圖2:未來成為朋友的學生在左額眶皮層表現出更高的神經相似性
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在六個月內關系變得更親密的人(社交距離減小),其最初的大腦活動在40多個腦區中都顯示出更高的相似性,包括:
默認模式網絡(DMN):如角回、內側前額葉,與社會認知、心理理論、共情相關;
額頂控制網絡(FPCN):如外側前額葉、扣帶回,與執行控制、抽象思考相關;
背側注意網絡:如頂上小葉,與注意力分配相關。
也就是說,那些最終越走越近的人,早在陌生時期就顯示出在理解世界、分配注意力、情感反應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性。
![]()
圖3:關系逐漸靠近的學生在多個腦區
表現出更高的神經相似性
那這些相似性能被行為或人口學變量解釋嗎?
于是,研究人員進一步控制了一系列變量,包括自評興趣與享受程度(例如是否因為喜歡同一段視頻才導致神經相似)以及人口學變量(如年齡、性別、國籍、本科背景、家鄉等)。結果顯示:控制興趣和享受評分后,神經相似性差異依然顯著,說明神經響應捕獲了更深層次的、行為報告無法捕捉的相似性;控制人口學變量(尤其是性別)后,OFC區域的差異不再顯著,說明朋友之間在OFC的相似性可能部分源于人口學背景的相似。
但研究者也指出,這并不影響其他腦區(如DMN、FPCN)的結果,因為這些區域的神經相似性獨立于人口學變量,更能反映深層次的認知與情感兼容性。換句話說,有些友誼可能始于偶然(比如同桌、室友),但能持續下去的,往往是那些在“腦回路”上本就契合的人。
小結
綜上,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友誼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視角——原來友誼并不是“完全隨機發生的”,而是“大腦早就注定的合拍”。相遇前,你的大腦如果和某個人在“解讀世界、分配注意力、感受情感”時更同步(神經相似),那么 8 個月后,你們成為好朋友的概率更高,關系也更容易越處越鐵。
不過,研究團隊也坦言,這項工作存在若干限制,例如樣本量相對有限、僅覆蓋了八個月的時間跨度等,未來若能延伸到幾年甚至更久,或能揭示神經相似性與友誼持久性的更深層關系。
總之,看完本文可以轉發給你的好閨蜜/兄弟,你們可都是雙方大腦悄悄“確認過眼神,遇到了對的人”呢~
參考文獻:
Shen, Y. L. et al. Neural similarity predicts whether strangers become friends. Nat Hum Behav (2025) doi:10.1038/s41562-025-02266-7.
撰文 | 一顆
編輯 | lcc
來源 | 生物谷 (ID:BIOONNEWS)
未經授權,禁止二次轉載,如有需要聯系原公眾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