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得意洋洋地對記者說“美國正從俄烏沖突中賺錢”時,許多人或許才恍然大悟——原來在這場持續已久的戰爭中,真正“穩賺不賠”的是隔岸觀火的美國:戰爭可以是生意,和平可以是籌碼,而盟友,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
近日,財聯社消息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聲稱,“美國正從俄烏沖突中獲利”。他毫不掩飾地解釋,烏克蘭購買武器的錢來自北約盟國,美國政府“一分錢沒花”,卻通過軍售賺得盆滿缽滿。
事實上,特朗普的“盈利思維”早已貫穿于對烏政策的方方面面。在他看來,烏克蘭的主權與安全并非道義責任,而是可量化的“交易資產”。
![]()
美國對烏軍援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安全支持,而更像一筆精密策劃的“投資”:通過北約框架下的“烏克蘭優先需求清單”,歐洲出錢、美國出武器,既規避了美國財政的直接支出,又讓洛克希德·馬丁、雷神等軍工巨頭訂單不斷。
這一機制自啟動以來,已推動美國軍火出口額大幅攀升。
也正是這種思維,讓特朗普的政策飄忽不定,隨時都有可能改變。在剛承認從烏克蘭大賺一筆之后,他就立馬又下了一道命令。
央視新聞消息稱,美國國防部突然宣布暫停接受部分歐洲國家的軍售訂單,理由是國內武器庫存“下降過快”。
之前,美國將對烏援助改成對歐軍售,由歐洲買來再送給烏克蘭,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緩解烏克蘭的緊張,但現在特朗普這個命令下達后,就意味著,歐盟現在就算是花錢,也無法將美國綁上援烏戰車了。
![]()
這一決定發生在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聯合舉行“西方-2025”戰略演習之后,時機耐人尋味。
演習中,俄白雙方出動近10萬兵力、1萬套裝備、200艘艦艇,并在波羅的海區域密集演練,明確回應北約的“東方哨兵”計劃。美國武官受邀觀摩后向五角大樓發回報告,指出俄羅斯“已展示出不惜一戰的決心”。
分析指出,特朗普此時選擇對歐洲“斷供”,似乎是想向莫斯科傳遞緩和信號,同時也避免美國卷入直接沖突。
這一連動作背后,還隱藏著更深層的戰略考量。
特朗普一直希望拉攏俄羅斯,分化中俄關系。如果美國因軍售升級而卷入俄烏戰事,不僅可能引發與俄羅斯的正面對抗,還會讓中國成為戰略上的“最大受益者”。
美國目前同時面臨巴以沖突、朝鮮半島緊張等多重危機,經濟通脹高企、社會分裂加劇,根本無力應對一場與核大國的戰爭。于是,“戰略收縮”成了特朗普兩害相權下的現實選擇。
![]()
歐洲也成了其中最尷尬的一方。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曾在內部會議中坦言:“我們卡在戰爭現實與盟友利益之間。”這句話道盡了歐洲的困境:既怕烏克蘭潰敗后俄羅斯西進的地緣災難,又無法擺脫對美國軍事保護的依賴。
特朗普這一招“斷供”,等于把壓力全部轉嫁給歐洲——要不要自己出兵?要不要自建國防體系?要不要拋開美國直接與俄談判?所有這些選項,歐洲似乎都還沒準備好。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場以利益為導向的博弈正在間接凍結和平進程。
俄烏戰場陷入僵持,而美國此前通過歐洲持續不斷的軍火供應,使得基輔方面降低了對和談的迫切期待,莫斯科則明確表示“談判已實際暫停”。沖突越延長,烏克蘭的土地與資源就越是淪為大國博弈的籌碼。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舉不僅貫徹了其“美國優先”的理念,也反映出美國政治結構中軍工復合體的深層影響。
![]()
軍火商通過政治獻金和游說力量,間接推動政策向對外軍事輸出傾斜,而政客則借助沖突獲取選舉資本與經濟成績。
這是一種閉環的利益循環,卻可能讓美國背負戰略信譽的代價——越來越多的盟友開始質疑,美國是否還是一個可靠的安全伙伴。
未來局勢的發展將取決于幾個關鍵變量:
歐洲能否在軍事自主與聯盟忠誠之間找到新平衡;烏克蘭是否愿意在西方援助可能中斷前主動重啟談判;以及美國國內政治是否會對特朗普的商人式外交產生制衡。
已有跡象顯示,歐盟正在加快推進“戰略自主”計劃,試圖減少對美國武器的依賴。而在美國,輿論場中也出現了批評聲音,認為短期利益正在透支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
![]()
說到底,特朗普所炫耀的“戰爭財”以及隨時可能中斷援助的做法,背后其實是多方共輸的長期困局:歐洲付錢買不到安全,烏克蘭得到武器卻失去和平,美國賺取利潤卻消耗信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