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易道出海分享
當國內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全球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制造業的格局,中國增材制造產業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十字路口。
出海,對于當下的中國3D打印產業而言,早已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一道關乎未來發展的必答題。
單純依靠產品性價比的出海1.0時代已然過去,如何將技術創新高效轉化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優勢,如何駕馭復雜的全球標準體系,以及如何構建高效的全球化商業生態,已成為擺在中國3D打印企業面前的必答題。
![]()
8月26日舉辦的中國增材制造出海專場研討會由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出海工作組(籌)指導,由Formnext深圳展與AM易道聯合主辦。
研討會匯聚了來自香港生產力促進局、ASTM國際標準組織、亞馬遜、新加坡國家增材制造創新集群的資深專家,共同擘畫了一幅從技術轉化、標準認證到市場觸達的完整出海路線圖。
![]()
本文將用8500字深度復盤這次論壇的精華內容,深入剖析論壇核心觀點,結合行業背景,試圖為業界同仁提供一份有價值的深度解讀。
第一章攜手同行:構建中國增材制造產業出海共同體
當AM易道創始人鐘一瀚在開場演講中拋出一組數據時,現場的每一位從業者都能感受到數據背后的分量:
2023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突破200億美元,而中國市場規模已超500億人民幣,占據全球近40%的份額;2024年上半年,僅3D打印設備的出口總額就高達46億元人民幣。
這些數字不僅是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規模化擴張的注腳,更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3D打印產業的全球化進程已駛入快車道。
然而,在這片看似廣闊的藍海之下,潛流與暗礁并存。
這不僅僅是關于產品推廣的戰術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品牌塑造、企業戰略乃至整個產業生態構建的系統性工程。
![]()
他將當前行業的出海行為解構為三個層次:
產品出海、品牌出海和企業出海。
這三個方向揭示了一條從戰術性銷售到戰略性全球化的演進路徑。
層次一:產品出海 消費級的輝煌與工業級的沉思
以拓竹、創想為代表的頭部企業,憑借卓越的產品力、成本控制和對海外電商、眾籌模式的嫻熟運用,已在全球消費級市場建立起難以撼動的優勢。
這證明了中國企業在產品出海層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巨大成功。
然而,這份輝煌之下,是工業級設備,尤其是金屬增材制造出海的相對沉寂。
這背后反映了一個深刻的現實:
工業級產品的出海,遠非簡單的貨物交易。
它觸及的是更復雜的信任體系、更嚴苛的標準壁壘和更長期的客戶關系。這正是品牌出海層面所面臨的核心挑戰。
層次二:品牌出海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的信任重塑
技術強,品牌弱—這是對當前中國工業級3D打印出海現狀的精準概括。
我們的設備在激光數量、成型尺寸乃至部分應用領域已具備國際競爭力,但在全球高端制造業用戶的認知中,中國品牌仍需努力擺脫刻板印象。
品牌的建立,本質上是信任的建立。
它需要企業直面終端用戶的高端需求,通過持續穩定的性能、可靠的服務支持和對國際標準的嚴格遵循來逐步積累。
這不僅是市場營銷的課題,更是對企業技術內功、質量管理和長期主義的綜合考驗。
層次三:企業出海 全球化布局的深水區
設立海外分公司、建廠或辦事處,是出海的最高層次,也是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標志。
這一步意味著企業需要直面不同國家的法律法規、文化差異、人才招聘和供應鏈管理等一系列復雜問題。
對當地政策、園區乃至商業文化的精準判斷,將深刻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
為何抱團出海是必答題而非選擇題?
鐘一瀚先生在演講中指出了一個嚴峻的行業現實—出海水平的顯著分化。這種分化體現在兩個維度。
![]()
第一個維度是頭部與腰部長尾企業分化嚴重。
頭部企業如拓竹、創想、AnkerMake、Snapmaker等,已經將海外眾籌、電商運營玩得爐火純青,全球訂單應接不暇。
而大量中腰部及長尾企業,仍在國內市場的紅海中進行著激烈的價格戰和同質化競爭。
另一個維度就是消費級與工業級(特別是金屬)的分化現象。
消費級產品的成功路徑難以簡單復制到工業領域。
工業級設備面臨著來自應用行業(如航空航天、醫療)的準入壁壘、客戶對中國制造的傳統認知偏見,以及更為復雜的國際標準體系。
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使得抱團出海從一個美好的倡議,變成了緊迫的現實需求。
單個企業,尤其是中腰部企業,在信息獲取、資源對接、風險規避和議價能力上都存在天然的短板。
面對陌生的市場環境、復雜的法律法規和高昂的試錯成本,單打獨斗的模式難以為繼。
構建產業共同體:從概念到行動的路線圖
基于對上述挑戰的深刻洞察,AM易道在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的指導下,倡議發起成立出海工作組,旨在構建一個產業級的出海共同體。
![]()
這并非空泛的口號,而是包含了三項具體、務實的行動綱領:
首先是打造一站式實操支持平臺。
這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出海工具包。它將系統性地整合各國政策、招商資源、可靠的本地供應商(法律、物流、電商等)、展會信息等,并針對不同市場推出定制化的《出海指南》。
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信息共享和經驗沉淀,大幅降低中腰部企業的學習成本和試錯成本,讓他們能夠快速起步。
第二是建設國際化人才體系。
人才是出海的核心。
演講中提到的國際人才庫構想,旨在盤活行業內寶貴的海外人才資源。
這些在海外工作、學習的中國專家,是連接國內外產業生態的最佳橋梁。
通過建立交流平臺,不僅能為企業出海提供智力支持,更能為整個產業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的下一代領軍人才。
第三是構建產業級支持體系。
這是最具想象力的一步。當中國增材制造產業以一個共同體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時,其議價能力和影響力將遠超單個企業。
無論是與東南亞、中東或歐洲的投資促進機構談判更優惠的落地政策,還是在國際知識產權爭端中獲得更有力的集體支持,一個統一的組織將能為所有成員企業爭取到更優越的發展環境。
AI時代下,人的連接與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演講中的觀點是,在AI浪潮之下,出海這件事的本質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生意。
AI可以優化工藝、輔助設計,甚至打破語言障礙,但無法替代跨文化背景下的信任建立。
面對面的交流、對當地商業文化的深刻理解、基于信任的長期合作關系,這些慢變量恰恰是全球化商業成功的基石。
這也正是Formnext這樣的國際化平臺和本次組織的線下研討會的價值所在。
中國增材制造產業正站在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
我們不再滿足于僅僅作為全球供應鏈的一個環節,而是渴望成為全球技術創新的引領者。
構建出海共同體,其最終目標,是共同擦亮中國增材這張新名片。
我們希望通過集體的努力,用持續的創新、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負責任的全球化行為,向世界證明中國企業在全球制造業格局中的引領潛力。
從產品出海到生態出海的征途已經開啟,這需要行業內每一位參與者的共同努力與智慧。
AM易道愿與所有同仁一道,將出海從一個概念,轉變為腳踏實地的行動,共同書寫中國增材制造的全球化新篇章。
第二章香港之橋:技術創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論壇伊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內地業務首席執行官黎少斌先生的分享,為我們揭示了香港在推動內地3D打印企業揚帆出海中的獨特價值。
![]()
生產力局是香港五大公營研發機構之一,是香港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推動者之一。
生產力局目前有約1200名員工(其中80%為各領域專家),作為一家國際領先的科研機構,擁有先進的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技術和豐富的產業化落地經驗,積極推動"從1到N"的應用研發與技術轉化。
![]()
黎少斌強調,生產力局將0到1的基礎研發交由香港高校,自身則專注于如何將實驗室中的技術成果,轉化為可在生產線、產品服務及業務流程中實際應用的解決方案。
對于許多企業而言,他們面臨的并非是缺乏前沿技術概念,而是如何將這些技術穩定、高效、低成本地集成到現有制造體系中。
而生產力局提供的正是協助企業直接部署于生產線、優化業務流程的交鑰匙式技術解決方案。
這種務實的作風貫穿其一站式服務體系,涵蓋了從應用研究、產品開發、技術轉移、智能制造、測試驗證,到知識產權管理和香港特區政府資助計劃申請的全鏈條支持。
![]()
對于3D打印行業來說,這種1到N的技術服務支持尤為重要。
它意味著無論是新材料的工藝驗證、混合制造的流程開發,還是AI算法在打印參數優化中的應用,企業都能通過生產力局找到成熟且可落地的技術支持,從而顯著降低創新門檻和試錯成本。
生產力局基于其在3D打印領域積累近30年豐富的行業和技術經驗,總結出幾大技術發展趨勢:
首先是極致輕量化需求。
電動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對輕量化結構件的需求,為3D打印的拓撲優化和復雜結構制造能力提供了廣闊舞臺。
此外,還有一個新興領域:智能材料(SmartMaterial)的應用拓展。
具備形狀記憶等特性的智能材料與3D打印的結合,將極大拓寬產品的應用邊界,催生出全新的功能性器件。
第三就是"款多量少"的定制化已經成為生產常態:
調研顯示,超過60%的企業面臨訂單量減少、款式增多的挑戰。3D打印的柔性制造特性,使其成為應對這一市場變化的天然解決方案。
![]()
基于這些洞察,生產力局將研發重點聚焦于先進材料性能開發(如新型鋁合金)、復合工藝(3D打印+傳統工藝)、AI賦能(從模型設計到過程控制)以及智能化(結合工業4.0)四大方向。
這四大趨勢最終指向一個共同的愿景—"智能微工廠"(Microfactory)。
在"款多量少"成為新常態的今天,傳統的規模化生產模式難以為繼。
生產力局推動的"智能微工廠"概念,正是利用3D打印的柔性化、定制化優勢,結合自動化與智能化技術,打造一個既能靈活響應小批量、多品類訂單,又具備成本競爭力的敏捷生產單元。
這不僅是一個技術目標,而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商業模式探索,更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核心。
生產力局于今年4月成立的"The Cradle出海服務中心",連手國家級機構合作,打造成為香港及內地企業出海的理想平臺。
憑借生產力局在引領企業出海方面的深厚經驗,出海服務中心將為企業提供包括智能生產、資助計劃、專業服務、國際標準對接、技術研發支持,以及培訓及實地考察等"出海6招",全方位支持內地企業借助香港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
黎少斌的分享與后續其他嘉賓的分享形成了完美呼應,凸顯了在當前國際貿易環境下,技術標準作為通行證的戰略重要性。
對于內地企業而言,借助香港這一國際化平臺,不僅可以鏈接全球資源,更重要的是能夠在一個與國際標準高度接軌的環境中,完成自身產品與服務的全球化適配。
第三章破解國際市場的技術壁壘與信任赤字
如果說技術創新是出海的引擎,那么國際標準就是航道的燈塔與通行證。
ASTM國際標準組織增材制造項目經理呂朕先生的分享,為我們系統性地梳理了全球增材制造的標準化格局,破除了許多企業對于國際標準的本能畏懼。
![]()
全球標準一體化:從壁壘到共識
在傳統制造業中,不同國家、不同行業協會的標準體系林立,形成了復雜的多語言環境。
然而,在增材制造(AM)這一新興領域,一個顯著的趨勢正在形成:全球標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統一。
![]()
自2011年ASTMF42委員會與ISOTC261委員會簽署合作協議以來,全球有且目前僅有一條國際增材制造標準,即ISO/ASTM聯合標準。
![]()
根據現場分享,對比GB/T35351(術語)與ISO/ASTM52900,GB/T41508(零件采購要求)與ISO/ASTM52901等一系列標準,可以發現其吸收并轉化了國際標準的核心內容。
![]()
這意味著,符合中國國標的企業,在邁向國際市場時,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基礎,技術差距遠比想象中要小。
而且呂朕先生還分享到:
中國正在全球增材制造標準化進程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共建者角色。
ISO/ASTM52902(增材制造系統幾何能力評估)中的核心檢測方法,正是由中國團隊自主提出,并最終被國際標準體系采納。
![]()
當中國企業的最佳實踐被固化為國際標準條款時,我們實際上參與了全球市場游戲規則的制定。
這不僅提升了中國產業的整體形象,也為相關企業帶來了先發優勢。
標準的實踐價值:構建可被信賴的生產藍圖
標準并非束之高閣的文件,而是指導生產、建立信任的實用工具。
呂朕先生提供了一張極具價值的藍圖框架。
![]()
這張圖清晰地展示了從材料數據、增材設計、部件分類、過程控制到后處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相應的ASTM/ISO國際標準可供依循。
對于出海企業而言,這張藍圖很大的意義。
一方面是便于內部的質量管理。這份藍圖為企業建立穩定、可重復的生產體系提供了清晰的指南。
![]()
另一方面是方便和外部客戶進行溝通。
![]()
在與海外客戶(尤其是歐美客戶)溝通時,直接聲明生產流程遵循ISO/ASTM52904(金屬粉末床熔融工藝規范)、52920(生產場地要求)等標準,能夠迅速建立起專業信任,其說服力遠超泛泛的產品介紹。這是一種高效的、全球通用的技術語言。
第四章生態之力:亞馬遜如何重構B2B出海的商業范式
掌握了技術轉化能力和標準通行證后,如何高效觸達全球用戶,特別是海量的B端企業用戶?
亞馬遜企業購大客戶拓展總監袁子嬋女士的分享,打破了許多人對亞馬遜僅是C端零售渠道的傳統印象,為3D打印企業揭示了一片廣闊的B2B電商藍海。
![]()
B2B電商的藍海機遇:被忽視的五倍市場
袁女士用一組震撼性的數據開場:
全球B2B電子商務市場規模是B2C的5倍以上,且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兩位數。
![]()
![]()
這一事實對于習慣于在傳統工業展會和線下渠道中尋找客戶的3D打印企業而言,無疑是一次觀念上的沖擊。
更關鍵的是,企業級用戶的采購行為正在加速線上化,他們不僅在線上進行零星采購,甚至愿意完成高達千萬美金預算的采購決策。
![]()
這表明,一個成熟、可信賴的線上B2B合作伙伴,已成為企業級采購的重要入口。
![]()
亞馬遜企業購:不止于銷售,更是綜合戰略合作伙伴
對于3D打印企業,亞馬遜企業購的價值是多維度的,它遠不止一個銷售渠道:
首先,我們認為,他是一個雙流量引擎。
亞馬遜獨特的模式允許賣家用一個賬號、一套庫存,同時觸達海量的C端個人用戶和全球800萬企業及機構買家。
![]()
這種模式極大提升了運營效率,降低了多渠道管理的復雜性,尤其適合既有消費級產品線,又希望拓展工業或教育市場的3D打印企業。
另外它還可以當做一個敏捷的市場驗證器。
平臺上的Bestseller榜單、詳盡的用戶評論(Review)以及AI總結的用戶反饋,構成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實時市場調研系統。
![]()
企業可以快速獲取一手市場反饋,洞察用戶痛點,從而精準指導產品迭代和功能優化。
這是一種從閉門造車到開門聽音的范式轉變。
![]()
不僅如此,亞馬遜還是一個全球化品牌孵化器。
亞馬遜平臺本身在全球消費者和企業用戶心中建立的強大信任背書,可以有效地轉移到入駐的品牌上。
一個新品牌能在短時間內榮登類目榜首,證明了平臺在幫助新品牌快速建立信譽、完成冷啟動方面的巨大潛力。
另外亞馬遜還可以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
借助亞馬遜的全球物流網絡(FBA),企業可以有效解決復雜的跨境物流、倉儲和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為全球客戶提供與本地購買無異的便捷體驗,這是構建良好客戶關系的關鍵一環。
行業趨勢的線上映射:從數據洞察商機
亞馬遜平臺上的數據也清晰地印證了行業的發展趨勢。
![]()
從其對增材制造類目的細分(新手、學校、工業場所、配件耗材),到熱賣產品的核心賣點(操作便利、穩定性、高精度、多材料兼容),再到教育領域的場景化應用(STEAM創客教育),線上生態正成為線下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和未來商機的風向標。
![]()
對于準備出海的企業而言,深入分析亞馬遜上的競品和用戶需求,是制定產品策略和市場定位不可或缺的一步。
第五章出海北美:從市場數據到精準策略的三步走
在對全球標準格局進行宏觀解讀后,ASTM的呂朕先生再次登臺,以更聚焦的視角,為我們帶來了進入全球最大增材制造市場之一—北美市場的深度洞察和實操指南。
![]()
他提出的三步走策略,為企業從了解市場到贏得客戶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
第一步:了解市場—用數據穿透迷霧
呂先生基于Wohlers Report的權威數據,描繪了一幅精準的北美市場地圖:
首先,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市場結構分化顯著。
![]()
在工業級金屬機領域,德國品牌仍占據主導地位;
但在非金屬機(尤其是FDM和光固化)領域,中國品牌已然崛起,占據美國市場56%的份額。
這為不同技術路線的企業提供了明確的進攻方向和競爭格局判斷。
另一個角度看:需求的地理分布其實非常集中。
![]()
通過熱力圖,他指出了加利福尼亞、德克薩斯、俄亥俄等六個增材制造需求最旺盛的州。
這對于企業設立辦公室、部署銷售網絡或尋找合作伙伴具有極高的指導價值。
還有就是技術應用偏好清晰。
![]()
在非金屬領域,擠出式成型(FDM等)占據超過60%的份額。
![]()
而在金屬領域,粉末床熔融(PBF)技術則以近90%的份額形成絕對主導。
這些數據直接關系到企業產品組合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
![]()
第二步:制定策略—直擊痛點與合規要求
了解市場后,如何制定有效的進入策略?呂朕強調了三個核心要點。
![]()
首先,就是要先細分賽道,優先解決痛點。
北美客戶最關注的是新工藝、新材料、新應用,以及能夠提升效率和可靠性的自動化、仿真和工藝優化方案。
![]()
企業需要將產品包裝成能夠解決特定行業(如航空航天、醫療、汽車)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而非僅僅售賣一臺設備。
![]()
第二就是滿足合規,跨越壁壘。
針對航空航天、國防等關鍵應用,滿足嚴格的合規要求是準入的前提。
ASTM牽頭成立的增材制造認證委員會,正是由波音、洛馬、通用等終端用戶推動,旨在基于國際標準(如ISO/ASTM52901,52904,52920)對供應商進行認證。
通過這些認證,是獲得北美高端客戶信任的最直接方式。
![]()
![]()
最后一點就是保障安全,建立信任。
數據安全和設備安全是美國客戶的另一大關切。獲得基于國際標準的安全認證,是打消客戶疑慮、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重要保障。
![]()
第三步:對接客戶—高效鏈接終端用戶
最后,呂朕先生分享了三種高效對接北美終端客戶的途徑:深度合作、參與專業會議和利用展會。
![]()
他以日本尼康與ASTM的全面戰略合作為例,展示了一家亞洲企業如何通過在標準、認證、培訓等領域深度布局,系統性地打入美國國防和海軍等高端市場。
![]()
這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范本:
單點突破固然重要,通過ASTM組織的相關會議完成生態位的占據和系統性的戰略布局,才是贏得未來的關鍵。
![]()
第六章新加坡啟示:構建國際化創新生態的NAMIC模式
論壇的最后分享,來自新加坡國家增材制造創新集群(NAMIC)的董事傅維京先生。
![]()
他的分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國家層面如何系統性培育和發展增材制造產業的獨特視角,對于我國各地區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生態極具啟發意義。
新加坡國家級平臺的核心使命
成立于2015年的NAMIC,其定位是國家級的AM平臺,旨在將3D打印技術作為先進制造業轉型的關鍵驅動力。
![]()
其核心使命是通過策劃突破性戰略、打造生態系統、降低企業應用障礙,最終提升新加坡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
深科技生態的培育之道
面對制造業規模相對較小的國情,新加坡選擇了一條聚焦深科技(Deeptech)生態培育的道路。
NAMIC的實踐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公私協作,技術轉化:通過設立8個技術轉化中心,連接公共研發資源與私營企業需求,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落地。
![]()
全鏈條企業支持:生態系統覆蓋了初創公司(Startups)、中小型企業、大型本地公司和跨國公司,通過識別和協助,填補產業鏈上的空白環節。
![]()
標準先行,接軌國際:NAMIC與ASTM等國際組織合作多年,不僅將國際標準引入本地,還積極開發符合自身產業需求的新加坡標準(如針對航空領域的SS708),以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
資本賦能,鼓勵創新:NAMIC非常注重培育投資社區,通過連接超過100個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組織,為180多家初創企業提供了超過3億新元的融資支持。
![]()
這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氛圍,是創新生態活力的源泉。
設計驅動,創造需求:意識到設計是價值鏈的前端,NAMIC專門成立了數字化設計創新中心,通過提供DFAM(面向增材制造的設計)和庫存數字化服務,從源頭上為AM創造新的應用需求。
行業應用的深度滲透
從用于港口集裝箱吊具的關鍵部件,到船用螺旋槳的按需制造;從航空零部件的維修與制造,到城市列車備件的數字庫存;再到醫療領域的個性化植入物和4D打印的康復輔具。
![]()
新加坡的案例展示了3D打印技術如何在海事、航空、陸路交通、醫療等關鍵行業中實現深度滲透和價值創造。
這背后,離不開NAMIC這樣的國家級平臺在其中穿針引線、整合資源、推動項目落地。
結語:新航海時代的羅盤與風帆
AM易道認為,本次研討會信息密度極高,從宏觀趨勢到微觀操作,為增材制造企業的出海之路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它告訴我們,今天的出海不再是單一維度的產品銷售,而是一場涉及技術、標準、品牌、渠道、服務、生態的系統工程。
這標志著中國3D打印出海正從過去的零散探索,邁向一個體系化、戰略化的新階段。
從產品與品牌出海,再到標準與生態出海,這不僅是中國3D打印產業成長的必由之路,更是一場關乎大國競爭和戰略發展的關鍵一戰。
正如本次論壇所揭示的,前路已然清晰,工具已然齊備。
現在,正是中國3D打印力量,在全球舞臺上書寫新篇章的時刻。
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出海工作組(籌)致力于為增材制造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專業服務,誠邀更多從事出口貿易、國際認證、跨境服務等相關領域的非營利機構、行業協會及事業單位加入,共同構建增材制造產業出海服務生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