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閨蜜很頭疼,她發現一個同事總是莫名其妙地針對她。
比如不配合她的工作,溝通時給她臉色看,時不時跟領導打小報告說她壞話……
這個同事特別難搞,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同部門的人幾乎都被他針對過。
閨蜜嘗試跟他正面剛,結果“惹得一身腥”:
她在會議上公然跟他嗆聲,最后領導批評了TA們兩個人,還叫她寫檢討。 后來,她干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也針對他。 結果他變本加厲,搞得辦公室“烏煙瘴氣”,閨蜜的工作也受到了影響。
一想到無論怎么反擊,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困擾,閨蜜就焦慮無比,甚至想辭職了。
聽她講完,我給了她一個建議:試試無視那位同事一段時間。
無論他說什么做什么,都盡量不理不睬,給他一種“我壓根不在乎你”的感覺。
幾天后,其他同事偷偷稱贊她:“你真牛啊,他所有的招都被你給無視了。”
她這才發現:面對小人,最好的“報復”就是2個字:無視!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
面對他人莫名其妙的詆毀和傷害,如何清醒科學地“無視”?
![]()
![]()
遇到小人,最明智的方式是無視TA
先來看看這一幕:
你和喜歡的男孩在一起了,沒多久,他發給你一個聊天記錄截圖。上面是一個你不認識的女孩,向他造謠你風評很差、人品不好……
你會_____?
記住答案,再來看看這個場景:
好端端的,一個同事悄咪咪跟領導打你的小報告。領導請你進辦公室,說出小報告的內容,要你做出解釋。
你會_____?
好了,讓我們看看你的答案:
是不是氣炸了,立刻想跟造謠者大吵一架?
是不是想問清楚TA為什么要這樣造謠?
是不是想譴責TA對你做了非常惡劣的事?
如果是,別著急,這些反應都是人之常情,你也確實需要表達自己的不滿。
但很多時候,面對實實在在的“小人”時,這種方法幫不到你什么。
因為你的反應太“尋常”,仿佛像白紙一樣,暴露了真實的想法。
接下來,小人會猜到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反而有利于TA變本加厲地傷害你。
比如,TA吃準了你性格比較敏感,對你男友說:“你看,她急了,說明她心虛。”
或者,TA看透了你性子比較急,對你領導說:“這人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公司。”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現實沖突理論:
指的是資源的有限性,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發生沖突,并造成偏見和歧視。
小人的攻擊,本質上是一種狹隘的偏見和歧視。
TA們給你扣了一個子虛烏有的“帽子”,以便搶走你的男友或崗位。
一旦你對此毫無章法地反擊,就會站上受害者立場,被小人牽著鼻子走。
即使小人沒有進一步攻擊,這事也在你心里留下了不爽、傷害和陰影;更別說,對方很有可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到時候,局面就會變成“狗咬狗一嘴毛”,讓你疲憊不堪、心力交瘁。
而無視,對比之下是更明智的做法。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無視,能讓你不再試圖對他人的偏見和歧視進行修正。
比如,輕描淡寫地告訴男友:“我不是她說的那種人,你愿意信就信,我不想多做解釋。”
或者,一笑了之地告訴領導:“我不知道他為什么這么說我,但我不是這樣想的,我也沒做這樣的事。”
無視,不是認慫怕事,而是不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立場上,繞開被偏見、被歧視、被攻擊。
這能幫助我們不被拉入對方的圈套里,避免讓小人過多地消耗我們的精力。
既不讓小人奸計得逞,又能讓自己所受的傷害最小化。
![]()
![]()
為什么要和小人保持淡漠和距離?
前文提到的閨蜜,自從被小人針對,幾乎每天都在自我否定。
即使知道對方是個爛人,還是會感到不安:“是不是我不夠好,他才會那么討厭我?”
小人的偏見,喚醒了她對自己的厭惡感,本來就不太自信,這下更加自卑了。
而選擇無視之后,沒想到,效果顯而易見,她減少了很多的情緒干擾。
其實,這蘊含著3個心理學原理:
1、無視,可以帶來良好的自我感覺。
我看《心靈的面具:101種防御機制》這本書時,體會到一個道理:
有目的性的逃避,有時是一種健康的問題解決方法。
生活太復雜了,我們沒力氣逐一擺平生活中的所有事,面對一些不重要但棘手的問題,不如先放一段時間再說。
雖然“逃避”聽起來是膽小者所為,但可以騰出空間為內心“充電”。
當我們一點點攢到勇氣,就能變得更勇敢、更強大。
2、無視,可以增加旁觀者干預的可能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話:“旁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為TA們本身心胸狹隘,容易嫉妒他人,實際又懦弱無能,只敢在暗處搞小動作,不敢把事情鬧大。
TA們害怕,一旦被更多人知曉,就會有人壞了自己的好事,揭穿自己的真面目。
而無視小人,能使你釋放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聯系那些真正對你好的人。
TA們或許會幫你一把,站你這邊,給你出出主意。只要TA們愿意給與善意,就能幫你搭建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
而這個系統,也是我們應對小人和生活危機的力量源泉之一。
3、無視,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的利益。
有學者進行過一場社會學實驗,從中發現一個結果:剛硬地反擊那些激怒你的人,會讓TA們變本加厲地激怒你。
比如,你會陷入“自證陷阱”:
越是想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就越被人摳細節、潑臟水。哪怕你是清白的,最后都會惹得一身腥,或者激活別人的自我保護機制。
如果一個人,習慣用“暴力”來保護自己,你的反擊會讓TA認為:你在攻擊我!好家伙,看我怎么“收拾”你!
因為這些因素,反擊小人,雖然有機會可以擺平麻煩,但概率很小,因為你不了解TA是怎樣的一個人,不知道TA會做出何種反應。
反擊、責怪、抗爭都是未知的“博弈”,可能使你的利益、健康受損。
而無視,就成了一種自保的明智之策。
不做辯解,因此不留詬病;不表憤怒,因此不招仇恨。
當然,無視之后,對方也可能會變本加厲。
但這反而能讓我們抓住一個關鍵:不是無視這個方法無效,而是眼前這個人沒救了。
此時,如果你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響,就需要考慮物理上的無視。
比如,是否該離開這個糟糕的環境,去真正能滋養和托舉你的環境中去?
![]()
![]()
如何靠譜地無視他人?
閨蜜的“無視”,在部門里掀起了一股好風氣:當小人繼續作妖,同事們都向閨蜜學習,默契地無視他。
時間長了,領導也覺得小人“戲特別多”,甚至在會議上批評:“大家都認真做事,就你像跳梁小丑一樣!”
在這之后,小人也安分了許多。
無視他人的惡意挑釁,是“用最小的力做最大的事”。
但無視,并不是說到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適用任何人、任何狀態的。
想做到清醒、科學的無視,獲得正反饋,我們需要鍛煉這幾種能力:
1、收拾好心情,避免無視之后的適應不良。
一些急性子、想法單純、沉不住氣的人,無視對方之后,心里會更焦躁難受。
這多半是因為:我們以前不習慣無視別人,或覺得無視沒用,突然改變應對策略,人就有點適應不良。
這時,我們需要告訴自己:
“我在走出舒適圈,挑戰新嘗試。”
“他不值得我去計較,我要把心思放在重要的人身上。”
“無視是對的,之后我可以找人吐槽他有多奇葩。”
別壓抑自己,要另找渠道宣泄壓力。
運動健身、聚會閑聊、吃頓美食、散步、逛公園、去游樂場玩一玩……
確保自己第二天能心平氣和地面對小人,就贏了第一步。
2、調整好認知,對沖突做出正確的歸因。
遭遇外界攻擊,容易激發出人的負面視角。
比如,如果一個人在關系里被小人造謠,就會害怕再次被造謠,甚至覺得“這世界充滿惡意”。
對攻擊做出悲觀的歸因,可以讓我們不那么痛苦。但也減損了自信、希望和快樂,使人不再陽光積極。
所以,遇到小人后,要調整自己的視角。
盡量外歸因:
“這個人的人品有問題,大家都討厭TA。” “今天運氣真背,竟然遇上這樣的奇葩。” “這公司環境真差,竟然雇傭這樣的人。”
拒絕內歸因:
“我沒對TA做什么,跟我沒關系。” “身邊這么多人都喜歡我,TA的針對不能說明我不好。” “這個人這么詆毀我,一定是另有所圖。”
記住一句話:千萬不要讓小人影響你的心情!
3、把握當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何必把力氣浪費在小人身上呢?把這些力氣拿來對自己好一點,不香嗎?
小人帶來的“適當外界刺激”,可以成為我們變優秀的動力。
無視,有時無法讓你立刻平靜,但可以使你做好自己,專注當下的生活,越過越好。
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好,就是對小人最好的報復。
![]()
![]()
有句老話叫:“寧和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前者擴展格局,后者拉低身份。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把力氣放在誰身上,就容易成為和TA一樣的同類人。
所以,無論吵架還是交友, “擇善而行”才是上策。
小 人可能 “打痛”了你,但不影響你跑得更快、走得更遠、爬得更高。
當你來到TA望塵莫及的 高度,回頭一 看,你會慶幸當年沒有搭理TA。
小人很小,而你的人生很大。
把小人放在一邊,全力關注自己吧!
相信你能在大大的生活中,為自己開闊一片美好、溫暖、安全的立足之地。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pexels
![]()
不必為他人的噪音而打亂自己內心的旋律。
如果你也渴望擺脫不良的人際關系,更加專注自我的成長和生活,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學交流群】,從學點心理學開始。
在這里,你可以免費學習心理學知識、觀看大咖干貨直播課,培養專注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可以與群友溫暖互助,補充心理能量,學會建立并守護自己的人際邊界;還可以免費領取【1V1心理職業規劃】,0基礎入行心理工作,開拓副業提升收入,擁抱無限可能的人生!
立即點擊海報,免費進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