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州,古稱天彭,
因一處窖藏而驚世。
1993年,
時為彭縣的西大街,
沉睡八百年的金銀器重見天日,
一扇通往南宋末年的門悄然推開,
大器之形初現。

大器,宛然天成
配音/海銳
彭州,古稱天彭,因一處窖藏而驚世。1993年,時為彭縣的西大街,沉睡八百多年的金銀器重見天日,一扇通往南宋末年的門悄然推開,大器之形初現。大家好,我是海銳,本周和我一起去欣賞彭州這“天下金銀第一窖”的器物之美。
蓮花紋銀盞上,盞心鏨刻的蓮瓣層層疊疊,依稀有周敦頤銘文里的卓絕風采,銀質的高貴、美麗、含蓄、低調與蓮的純潔、高雅、清凈、無染、光明、自在恰自融和,仿佛還能看到當年在如水的月色里,斟滿清酒的微漾。這份雅致被他們鏨進了日常器用,印記著詩酒風流的生活趣事。盞沿的卷草紋蜿蜒流轉,每一道有致的起伏,都是他們生活的見證。
銀執壺,修長婀娜且流線優雅的壺身,恰是婉約宋詞的寫實之形態。玉壺為月,銀壺為器,所盛者應是蘇軾煙雨平生,今夕何年的感嘆,李清照興盡回舟,濃睡殘酒的慵懶,柳永曉風殘月,疏狂一醉的愁緒……這造型與那個時代是如此的貼切,如此的自然,他們在器型上寄托著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對于流暢而婉的喜愛、簡樸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然而然的追求。彭州山水本也宛然多姿,生態環境也極為自然和諧,兩者一結合,不正是一種道器相合、物我兩融的藝術審美境界嗎?
茶圣陸羽曾言,彭州茶,在劍南為上。在宋一代,朝廷特設產茶專業政區——堋口縣,專事茶之生產經營。茶器與茶道輔佐而成,彭州茶事便有了形制的依托、神韻的載體。
一套完整的點茶器具,銀茶匙、銀茶筅、銀茶碾、銀茶托,各司其職,正好將彭州茶韻適時調出,碾細、輕投、點沖、擊拂、成沫、觀色、視形、品味,一套完整流程,將生活百味恰融于茶道之中。
茶碾上的紋路已經模糊,卻依稀可見當年研磨茶葉時留下的痕跡。當年這些器物的主人們,或許就是在一個明媚的春日,用這些銀器烹制出一盞盞香茗。
那件梅瓣形的銀茶盞。盞壁輕薄如紙,透光可見細密的花紋,仿佛一片真正的梅花瓣落在案頭。當年的茶人,或許就是在某個雪后初晴的午后,用這只茶盞品茗。窗外梅花盛開,茶香裊裊,盞中的茶湯映照著梅影,恍如一幅流動的畫卷。
生活因有了器的點染裝飾,也多出了幾分出塵之想。
(向上滑動可查看更多↑↑↑)
![]()
宋菊花金碗
一粒砂石,一塊巖石,或藏于山間,或隱于水中,于是湔江水日夜奔流,沖洗磨礪出它耀眼的本色,于是龍門山巍然挺立,蘊藏沉淀成它溫潤的質地,這山這水哺育出的靈秀彭州,便有了足以制成印記歲月,驚艷時光之器的原材。
這原材在歷代彭州人手中經歷艱苦卓絕的淘洗與開鑿,在他們一次次的奇思妙想與鍛煉捶打交織之中,漸次成型成器。
![]()
宋卷草紋圓形銀茶托
彭州金銀器,洗凈了繁復鉛華,卻自有一種簡約之美直擊人心。金銀這般貴重的材質,也自然賦予它們溫潤如玉的氣質。這些金銀器裝飾紋樣內容豐富,寫實紋樣最是獨特。
在追求自然素雅的審美觀驅使下,從而出現了寫實的折枝花卉紋、成雙成對的動物紋以及小景紋樣等……這些金銀器紋樣的寫實性,是對舊時紋樣的新突破,既有映射出文人雅士風格的影子,也有滿載著市井氣息的質樸,雅俗共賞,充滿生活意趣。
![]()
宋樹葉形銀茶托
始自商周而鼎盛于大唐的捶揲工藝,在彭州的金銀器加工過程中得以充分繼承,精益求精,至臻完美,但他們又不拘于舊規,繼續潛心竭慮,新創出模壓連接工藝,使得他們所制作出的器型,更能完美地契合于當時的生活特質,表達出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器的生長與時代的變遷,交錯同行。
![]()
宋瓜形金盞
站在這些器物之前,我們需要想象,需要聆聽,需要感悟。
去想象礦石的開采場景,陽光映照湔江,波光粼粼,河水緩流,沖刷著龍門山石。河岸邊,先輩們屈膝彎腰,專注于河中砂石。臉沾泥水,汗水順額滑落,眼神堅定而執著。鐵盤在水中輕輕搖晃,砂石隨著水流被沖走,留下閃著微光的金色顆粒。
![]()
宋蓮花形銀盞
河岸上堆滿了被篩選過的砂石,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濕潤氣息。河水流動的聲音和鐵盤碰撞石塊的聲響回蕩在空曠的河谷中。偶爾,一陣風吹過,帶來遠處樹林的沙沙聲,仿佛在訴說著古蜀故地的神秘傳說。那一抹金色始終是他們心中不滅的夢想。
![]()
宋象紐蓮蓋銀執壺、雙耳銀溫碗
去聆聽冶煉工坊內爐火通紅的霍霍之聲,金屬與炭火混合出灼熱氣息,工匠們赤裸著上身,肌肉在火光下顯得格外結實,汗水順著他們的脊背滑落,還未落地便被高溫蒸發。用力拉動風箱,爐火更為熊烈。呼呼風聲與烈烈爐火交織在一起,粗獷而有力。鐵錘敲打金屬塊,金屬逐漸成形,輪廓初具,它們靜靜地躺著,等待著被賦予新的生命與使命。
![]()
宋蓮花紋銀杯
去感悟手工作坊內的那一種氛圍,陽光自窗隙漫灑進來,一道道細長光柱,照亮漂浮于空中的細小塵埃。厚重木桌,工具齊備,錘鑿鑷鏨,銀線金絲。胚料經火輕輕緩緩加熱,質地逐漸變得柔軟,并散發出微弱光芒。鐵砧之上,錘擊丁丁,胚料逐漸延展,直至薄如蟬翼,利于塑型。于是便細雕精刻,眼神專注而平靜,世界仿佛凝于這方寸之間。精心植下,花紋逐漸顯現,或為藤蔓,或綻花朵,器型既成,斗室頓時熠熠生輝。以柔軟之鹿皮,將成型之器輕拭,花紋更顯精致,線條更為流暢,作坊之內,安靜而祥和。
![]()
宋蓮蓋折肩銀執壺
開采、冶煉與制作,金屬器物從原始礦石轉化為精美成品,三者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共同創造了彭州金銀窖藏的華美與璀璨。
彭州人懷著對自然的尊重,用勞動換取原材、用智慧勇氣與汗水,將粗糙與混雜,進行篩選處理,將自然之物化為己用。他們用高溫爐火,將礦石雜質分離,金銀以液態形式流出,將原始之物化為可用之材。原材既備,于是錘打、雕刻、鑲嵌、拋光,金銀遂成精美器物。形態和靈魂合生出粲然之光。
![]()
宋葵形銀盞
彭州宋代金銀器所承載的精益求精、專注耐心、緊跟時代步伐之精神,已然深深植根于彭州人血脈之中。在簡約并有深閎之美的彭州金銀器中,有著彭州人對傳統的不悔堅守,那是龍門山的巍然賦予了他們壁立千仞的堅毅自信;也有著彭州人對現時的盡心傳承,那是湔江水的浩蕩賦予了他們只爭朝夕的責任擔當;更有著彭州人對未來的無限追逐,那是川西壩的坦砥賦予了他們有容乃大的格局胸懷。
![]()
宋鳳鳥紋銀執壺
保留本真,拒絕盲從。細節與美感和諧共生,這是彭州人從未改變的底色。他們既可悠游山水,詩意棲居,也可艱苦耕耘,開創新業。因為這里有龍門山水壯美,有仙居蜀源流長,那彭州人自是可以讓自然秉性與人間煙火隨處共生,這是彭州人的生活之道,至簡且至真,此道因器而生,器成而道達。
在彭州,大器,宛然天成。
![]()
“聽鑒彭州”欄目在喜馬拉雅上線3年啦!
快去喜馬拉雅搜索“聽鑒彭州”,聽見彭州的聲音!
本期聲音導游
![]()
海 銳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委員
四川省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
四川省廣播電視學會播音主持專委會委員
四川省視協播音主持專委會委員
成都市朗誦藝術家協會會員
本期《聽鑒彭州》由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成都市朗誦藝術家協會
傾情合作推出!
稿件征集:
稿件要求:稿件主題為“彭州人寫彭州”。主要內容包括彭州的自然風景、歷史人文、經濟社會、民風民俗、美好事物等,可以是一個景點、一家好店、一份美食、一個回憶、一條路、一座山……一切有關彭州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彭州生活的美好感受,都可以寫成文字向彭彭砸來!
投稿方式:請在您的稿件后附上個人簡介(姓名+年齡+籍貫+聯系方式+個人照片)發送到郵箱:2840955915@qq.com。
聲音導游征集:
報名條件:只要你喜歡朗讀、表述清晰,熱愛彭州、熱愛生活,愿意傳播心中的美好,那就不要猶豫,趕緊來報名吧!
報名方式:請將您的朗讀音頻(3分鐘以內)與個人簡歷(姓名+職業+聯系方式+個人照片),發送到郵箱:2840955915@qq.com。

第264期:
第265期:
第266期:
第267期:
第268期:
第269期:
第270期:
第271期:
第272期:
第273期:
免責聲明:
★品鑒彭州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僅在品鑒彭州今日頭條號轉載,其他平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中配圖支付相應稿費,若不同意使用,請告知刪除!
期數:3517期
文字:《天府文化(品鑒彭州)》雜志 江波
圖片:彭州市博物館
配音:海銳 吳學森
編輯:劉倩 編審:祁文靜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
![]()
![]()
![]()
![]()
![]()
![]()
“品鑒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伙伴們,“品鑒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征集優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楊華 祁文靜
首席編輯:劉倩
責任編輯:梁丹 龍洋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