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街頭硝煙再起,80萬示威者與8萬名警察對峙,新任總理勒科爾尼就在這場全國性大罷工的考驗中,成為馬克龍任內第六位總理。
9月18日,法國9大工會罕見聯手,組織全國性大罷工,這是自2023年6月以來的首次聯合行動。截至當天上午11點,全法已經爆發超過230場游行抗議活動,至少58人被捕。
![]()
一、街頭硝煙:全國停擺的震撼景象
法國街頭運動再次成為全球焦點。內政部統計顯示,全國有超過230場游行抗議活動同時進行。情報機構預計,當天有60萬到90萬人參加抗議活動,巴黎最多有10萬人走上街頭。
交通系統幾近癱瘓:巴黎地鐵大部分線路停運,全國高鐵運行受阻。法國航空公司已經收到至少3家工會的罷工通知,航班大面積取消或延誤。
教育系統受到嚴重沖擊:全法三分之一的小學教師集體罷工,中學約一半教職員工加入罷工。文化場所紛紛關閉:盧浮宮推遲開館,凱旋門已于前一日對公眾關閉。
更令人驚訝的是,全法90%的藥店暫停營業,醫療服務面臨嚴重挑戰。
![]()
二、經濟根源:歐盟壓力下的兩難抉擇
這場大罷工的導火索是前總理貝魯提出的438億歐元財政削減計劃。該計劃意圖將法國赤字水平降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6%,但卻引發了全民抗議。
預算計劃中最受爭議的內容是取消兩個法國公共假期——復活節星期一和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的歐洲勝利日。雖然新總理勒科爾尼宣布撤銷取消假期的計劃,但拒絕修改預算計劃的其他內容。
深層原因是歐盟對法國施加的壓力。歐盟已經對包括法國在內的7個成員國啟動過度赤字程序,要求各國在指定時間內削減赤字,否則將面臨罰款。
根據歐盟規定,成員國年度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但法國2024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高達5.8%,遠超標準。法國債務總額相當于GDP的114%,幾乎是歐盟規定的兩倍。
![]()
▲貝魯在總理交接儀式上與勒科爾尼握手
三、政治危機:馬克龍五年換六相的背后
這場罷工背后是法國深層的政治危機。馬克龍自2017年上臺以來,已經更換了五位總理:愛德華·菲利普(2017-2020)、讓·卡斯泰(2020-2022)、伊麗莎白·博爾內(2022-2024)、弗朗索瓦·貝魯(2024-2025)和米歇爾·巴尼耶(2025)。
勒科爾尼成為馬克龍任內的第六位總理,也是一年時間內的第三任總理。前兩任總理貝魯和巴尼耶都因預算問題上的激烈分歧被議會罷免。
馬克龍領導的執政聯盟在國民議會中未能獲得過半議席,意味著任何預算計劃都難以通過。反對派極右翼國民聯盟黨的瑪琳·勒龐已經向新總理發出警告:"如果他繼續同樣的政治立場,他就會下臺"。
由于擔心法國政局不穩定,惠譽評級機構上周下調了法國的信用評級,這進一步加劇了法國的經濟困境。
![]()
四、未來走向:緊縮與民意的艱難平衡
法國各大工會發表聯合聲明,譴責政府的預算計劃是"前所未有的暴行",指責政府想讓工人、失業者、退休人員和病患承擔削減開支的代價。
一直對街頭抗議持謹慎態度的法國民主工會聯合會在最后一刻決定加入抗議。該工會主席萊昂批評:"法國政府的預算計劃有悖于社會公平"。
新總理勒科爾尼面臨艱難抉擇:要么堅持緊縮政策以滿足歐盟要求,這樣會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要么讓步于抗議者需求,但可能面臨歐盟的處罰和市場信任危機。
勒科爾尼站在了十字路口。他的五位前任都未能破解法國當下的政治經濟難題,其中兩位直接因預算問題倒下。
警察清理路障的催淚瓦斯煙霧尚未散盡,而法蘭西未來的走向不僅關系著馬克龍政府的命運,更將考驗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經濟規則與民眾福祉間的平衡之道。
歐盟的財政要求與國內民眾福利訴求之間的鴻溝,正在法國民眾與政府的對峙中不斷加深,成為馬克龍政府無法回避的結構性難題。(資料來源:歐洲時報、法新社、界面新聞、Reuters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