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昨天文章發完,有朋友發來一私信,說胖胖寫的內容老是和主流觀念相悖。
這其實很正常。
寫文章,本來就有多種觀點,多重選擇:
可以迎合基本面,也可以不迎合基本面。
前者,網上謂之“叼盤”“歌德”……
當然,現實的吊詭之處也在于,它往往不獎勵真實,只獎勵迎合。
但問題是,迎合久了,話語空間就會僵化,社會對不同聲音的耐受度也會逐漸消失。
到最后,留下的就不是百家爭鳴,而是千篇一律。
聊聊這兩天的新聞。
近段時間正值開學季,“標準化”的話題又成了大眾熱議的話題。
其實,央媒早在9月12日站出來,點明了一個態度:
![]()
胖胖看到這篇報道時,特意寫了篇文章表達認同:
![]()
像這樣開放、包容的聲音,在當下顯得格外珍貴。
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聲音固然包容,但在具體的校園管理,執行中,個體真的能擺脫機械化、標準化的安排嗎?
很難。
9月17日,上游新聞有一則報道:
福建三明一中的學生爆料稱,學校出臺新規,要求女生留標準短發,而且后腦勺必須是斜面,不能遮耳。
說直白點,就是強制要求學生理一個類似“朵拉頭”的發型。
消息一出,學生吐槽聲不斷:
“一定要留這么丑的短發嗎?”
甚至網上有畢業生回憶,學校此舉可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延續了二十多年的所謂“傳統”。
校方也很快回應了。
相關負責人承認,網傳的示范圖確實屬實,但那是2014年的版本;現在其實沒那么死板,齊耳短發或者孫穎莎同款都行,只要“過關”。
不過,“過關”的標準最終還是由班主任來判斷。
換句話說,胖胖能不能這么理解?
學生的發型自由,并沒有真正交到學生手里,而是卡在了老師手里的“審批權”。
這事有意思的是,這事其實在網上,家長們的意見也不一:
有人表示支持學校“整齊劃一”的做法,覺得學生就該有學生的樣子。
也有家長在評論區直言反對:“難道剪了這樣的頭發就能考高分嗎?孩子因為怕剪頭發大哭,這種教育方式只會帶來逆反。”
教育局也介入了,表示確實收到了反饋,并建議學校可以適度調整,別搞得太苛刻。
校方隨后回應,會收集意見,研究更合適的方案。
胖胖有幾點疑問:
為什么一個學生的頭發,非得要精確到“斜面”“不過眉”“必須遮不住耳朵”的程度?
這種控制欲,折射出的,恐怕已經不是“整潔”的追求,而是把學生當成模具上流水線的產品。
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但,誰來規定學生該是什么樣子?
可能是定義者,那誰又是定義者?
為什么“學生的樣子”只能是短發,不能是其他模樣?
難道留長發會影響學習成績?
教育的意義,是要培養出多樣且個性的個體,抑或是服從性測試通過的機器?
如果連最基本的外貌選擇權都被剝奪,那所謂“個性發展”不過是一句空話。
像校方在回應中提到的,要求“斜面短發”并不是強制,而是一個“保險的參考標準”。
可一旦“參考”落到實際操作層面,會不會又變成了“一刀切”?
學生要么剪到“過關”,要么“二次返工”。
于是,本來可以多元的東西,被人為壓縮成了單一的模樣。
這背后,在胖胖看來,其實暴露出一個普遍的教育邏輯:
把管理當作教育,把一致、服從當作秩序。
這明擺著已經能窺見教育其本相的匱乏甚或畸形。
為什么這么說?
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氣質、個性、創造力,往往就是在一點點差異里長出來的。
如果所有人都必須按照同一標準修剪,那長出來的,只能是整齊劃一的草坪,而不是各自生長的森林。
這在胖胖看來是一種悲哀:
當我們把教育的目標簡化為“像模像樣”,最終得到的,往往只會是“一模一樣”。
這事吧,是瑣事一件,但其實質上也是一個社會縮影:
它考驗著我們如何看待“規則”與“自由”的關系。
規則本該服務于人,而不是人去服務規則。
如果規則已經到了不容置疑、不容商榷的地步,那它就已經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擁有自信的教育體系,其實不怕學生有個性,不怕有人“不一樣”。
反而是當教育缺乏自信的時候,才會通過各種機械化的標準來管控、掌控。
是不是這個理?
說白了,這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
一方面,我們得追問,是怎樣的教育邏輯導致了這種現象;另一方面,如果僅僅寄希望于現狀自己改變,那無異于緣木求魚。
根源沒搞清,改變就會流于表面。
而如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么所謂的調整,終究只能是換湯不換藥。
至于未來的方向,央媒已經表態,胖胖把這件事拎出來細談,真不是因為發型真的那么重要,而是因為我們社會在“標準化”和“個性化”的拉鋸上,總是傾向于選擇前者。
可一個社會如果連學生留什么發型都要替他們決定,那還能指望他們將來學會獨立思考嗎?
寫到這,我想我也該閉嘴了:
![]()
我記得有位作家寫過一句擲地有聲的話:
“那些創造了漢字和漢語文學的先民,那些倡導了言志、載道、怨諷、伐罪的遠祖,當他們高貴的靈魂穿越歷史,俯瞰我們這一時代之時,該是怎樣的含血噴天。”
或許,字斟酌句地去表達,已經成了一種小心翼翼的奢侈。
但是,沒有文字的追訴,公平與公義不僅無從實現,還會給一些人繼續施與僥幸:
僥幸他們永遠不被質問,僥幸他們的決定總能壓過個體的聲音,僥幸沉默會成為默認。
而與此同時,另一些人只能承擔沉默的代價:
喪失話語,喪失尊嚴,甚至喪失被理解的可能。
這就是現實的吊詭:
僥幸者的輕松,往往意味著承受者的沉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