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路知遙 編輯|Cong
當比亞迪海豚(參數丨圖片)以顛覆性價格登陸澳洲、當中國新能源車在當地銷量榜位列前列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海之路已經踏上了正軌。成熟的三電技術、富有競爭力的價格和遠超同級傳統燃油車的智能化體驗,正在快速攻占這片被譽為“發達國家汽車市場活化石”的大陸。
但最近,一場突如其來的調查,給這股高歌猛進的勢頭澆上了一盆冷水。
01
事件回顧:到底什么是“維修權”?
據澳大利亞媒體的報道,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已經宣布,將對比亞迪、極氪、小鵬、smart和零跑等多家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展開調查。而指控的核心,既不是產品質量問題,也不是安全標準,而是一個國內消費者或許還不太熟悉,但在海外成熟市場卻異常敏感的話題——“維修權”。
![]()
根據報道,比亞迪、極氪、小鵬、smart和零跑等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被控未能遵守《機動車服務與維修信息制度》(MVIS)的要求。也就是說,這些廠商沒有及時將維修所需的核心技術資料、診斷軟件和參數提供給獨立維修廠。這樣一來,消費者在車輛出現故障時,必須將車送到品牌授權的4S店,而非選擇更具價格優勢且距離較近的獨立維修店。
這種行為被認為構成了維修市場的壟斷,不僅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權,還提高了維修成本。澳大利亞監管機構表示,如果廠商未能解決這一問題,可能面臨高達470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這件事目前被認為是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上的服務標準和合規性的重大考驗。
簡單來說,在現階段,澳大利亞的獨立維修商們開始了集體抱怨,他們很難從這些新興品牌手中獲得維修所需的關鍵信息、診斷工具、軟件和原廠備件。
![]()
這意味著,一輛比亞迪或極氪的電動車如果出現故障,尤其是在復雜的電子系統層面,車主唯一的選擇似乎只剩下官方授權的 4S 店。這不僅可能帶來更高的維修成本和更長的等待時間,從根本上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也讓龐大的獨立維修行業在這場新能源浪潮中面臨著生存危機。
這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兩種商業模式和文化的劇烈碰撞。
長久以來,傳統燃油車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且相對開放的售后生態。車主可以自由選擇去官方服務中心,也可以光顧街角那家開了幾十年的夫妻老婆店。然而,當汽車越來越像一部“帶輪子的手機”時,一種源自科技行業的“圍墻花園”模式被悄然引入,試圖將用戶的一切都鎖定在品牌自己的生態系統內。
![]()
事實上,“維修權”早已是全球范圍內一個日益關注的話題,不僅限于汽車行業,還涉及智能手機、家電等多個領域。這個問題本質上關乎以下幾點。
首先是消費者自由與權益。很顯然,如果廠商限制了維修信息的公開,消費者就無法自由選擇修車地點,必須依賴官方渠道,這種情況顯然不利于消費者,尤其是那些希望降低維護成本的車主。
其次,則是透明度與公平性。當維修信息和必要的零配件僅限于官方渠道時,這種做法會讓維修和零配件選擇缺乏透明度。獨立維修廠如果無法獲得技術數據,意味著它們無法正常運作,這不僅影響維修廠的生存,也扭曲了整個行業的競爭環境。
第三則是關乎行業生態與市場競爭。維修市場的自由競爭對消費者而言至關重要。如果維修服務只能由官方授權中心提供,這不僅加重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也限制了市場上更多優秀維修廠的涌現,導致行業生態不健全。
最后一點則是品牌信任。對廠商而言,維修透明度直接影響到品牌的信任度。消費者往往會根據品牌在售后服務方面的表現來評估其整體價值。如果廠商在維修權問題上表現出不透明甚至壓制獨立維修廠的行為,那么用戶的信任將受到嚴重損害,進而影響品牌形象和市場份額。
02
辯解:關于安全與知識產權?
雖然在國內已是常態,但我們無意揣測中國品牌正在有意構建“壟斷”壁壘,只是在國內市場,消費者往往也習慣了以官方服務網絡為核心的高效打法。
![]()
在中國,密集的城市服務網點、高效的直營和授權體系,加上相對較低的人工成本,讓售后問題顯得不那么突出。但在澳大利亞,一個勞動力成本高昂、DIY文化盛行、地廣人稀且已經為“維修權”專門立法的成熟市場,這套邏輯顯然水土不服。
澳大利亞在2022年就通過了《機動車維修信息共享計劃法》,用法律的形式強制要求汽車制造商向擁有正當資質的獨立維修商提供公平、及時的訪問權限。ACCC的這次調查,正是要檢驗這些新晉市場玩家是否真正理解并嚴格遵守了當地的游戲規則,而不只是把法律條文當作一紙空文。
當然,除了以上因素外,中國新能源品牌們也有自己的考慮,比如安全問題。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車,電池系統、電控系統和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如果非授權維修人員接觸這些系統,確實可能會存在安全隱患。所以通過授權維修中心來進行維修,的確是保障安全、避免技術風險的一種方式。
![]()
另外,作為創新型企業,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的核心技術,尤其是電池管理系統、智能網聯技術、自動駕駛系統等技術,都屬于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中國車企在這方面的遮遮掩掩,也許和不愿意公開相關技術信息的心態有關。
盡管這些理由都很合理,但如果從消費者權益的角度出發,這種做法可能會引發不滿和爭議。過度的技術保密和維修渠道限制可能被視為廠商在維護市場控制權和自身利益時,選擇忽視消費者的基本選擇權。
03
潛在影響:對企業、消費者和行業的后果
對消費者來說,維修選擇受限可能意味著更高的成本、較低的服務質量以及更差的用戶體驗,這無疑將影響他們的購車決策。隨著全球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費者權益問題將成為廠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
此外,這一事件可能推動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新能源車領域加強相關法規的執行力度,要求廠商在確保車輛技術安全的前提下,增強維修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獨立維修廠的生存空間將受到更大的關注,推動后市場的健康發展。
因此,這起事件與其說是一場突發的危機,不如說是一堂所有中國出海車企都必須提前預習并補上的“必修課”。它說明,全球化,絕不僅僅是把車賣到海外那么簡單。它意味著品牌需要從“產品思維”,真正轉向“市場思維”和“用戶思維”,去深入理解、尊重并主動適應當地的法律、文化和消費習慣。
![]()
如何平衡封閉的“科技公司”模式與開放的“汽車公民”角色?如何在保證電池、電控等核心技術安全和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向市場開放必要的維修數據和權限?這不僅是比亞迪和極氪們需要立刻回答的問題,更是所有懷揣全球夢想的中國汽車品牌必須提前思考的課題。
品牌要走向全球化,維修權是不可回避的考驗
從“賣車”到“養車”,這是每一家車企在全球化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課題。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的國際化進程雖然快速,但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如何妥善處理透明度、消費者權益以及品牌信譽問題,才是能否長期穩健發展的關鍵。
維修權問題并非不能解決,關鍵在于廠商能否站在消費者角度,做到真正的開放、透明和高效。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全球消費者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