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成長專刊
社會心理熱點事件分析
AC專欄
9月11日,工作室發文證實,于朦朧已于當日凌晨5點不幸離開人世。這幾天,這個消息在大眾心中不斷傳播和消化,也衍生出了對他離世原因的種種猜測。
這些猜測里有不少認為,他去世之前肯定遭遇了非常不幸的事件。我倒是覺得,這可能是很多人還沒有辦法接受他的離開,更大可能性,還是如有關部門確認的那樣,可能并沒有那么多獵奇的因素。
于朦朧的去世,背后一定有故事,只是這個故事可能沒有那么多的故事。而這一點,或許才是他比較“慘”的地方。
![]()
于朦朧在我看來,是這個社會中“中游者”的代表。
什么是中游者?
也可以稱之為中等成就者,或者叫中等生。
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畢竟是少數。如娛樂圈,那些光鮮亮麗的208,不管是獲得了巨大的名聲,又或者有巨大的爭議,他們收割最多資源和聲量,如張國榮就是這樣的等級。
當然,也有混的相對比較差的,他們是真的比較慘,比如今年內娛有個大火的演員,之前還在服裝店打零工,下了班之后騎共享單車,這種明星混得和普通人一樣“慘”,也能夠吸引很多人的關注。
而于朦朧這樣,你說他混的好,當然不屬于那種大紅大紫的人,很多人可能是因為他的離世才把他的臉和名字對起來。你說他混的差,至少他也有戲可拍,在大眾面前可以混個臉熟。在北京能安住家,有看起來還可以的生活。
放在學校里,于朦朧這樣的,就像班級里中游水平的學生。
而這樣的學生,我們都知道是老師無需特別關注的。
這也就意味著,在老師這里,他能獲得的資源、情感關懷也是最少的。
但是這不代表“中等生”個體,并不需要資源,并不需要社會的關注。
于朦朧去世之后,很多人留言說,之前要是能多關心一下他就好了。而這恐怕就是“中游者”的“慘”處,因為平時沒什么事的時候,你就是會主動忽略他,不會對他有特別關注和關心。
![]()
![]()
于朦朧也是一個正常人。
他是個好好先生,他愛狗,也熱心做公益,對待別人也比較和善。
參加綜藝錄制,工作人員給他的評價就是這是個沒有什么脾氣的藝人。
人群中,大家都覺得這樣的人挺好的,也不會認為這樣的人會有什么“問題”。
既然如此,是一個正常人,又何必對他有特殊對待呢?
因此,就當一個正常人做了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人們下意識就會認為,可能是他遭遇了一些不正常的事情。
不會想到,也許在這樣所謂正常的生活中,他已經忍受得夠久了。
![]()
![]()
于朦朧其實和很多人的遭遇是一樣的,都屬于在這個社會中被結構性忽視的群體,這可以說是所有中游者的集體命運。
社會總體而言是呈現馬太效應的,整個社會的關注度,包括心理健康資源的集中度,實際上都是在極端案例上,不管是極端的好,還是極端的不好。
而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社會更關注的就是那種要么是個逆襲的故事,就像我前面講到的那個服裝店打工騎共享單車的,逆襲成為了大眾明星,這樣的故事大家就喜歡。
亦或者,會關注關于墮落的故事,比如說曾經光鮮亮麗的明星,要到監獄踩縫紉機,或者某被怎么封殺了等等。
于朦朧這種既沒有什么逆襲也沒有怎么墮落,就是平平常常生活的人,所面臨的困境是“敘事剝奪”,因為他的故事太平常了,平常到好像不值得被這個社會去講述。
久而久之,他大概自己也覺得沒有講述的必要。
所以,如他這樣的中游者,我們只能看到他看似平常的日常,看不到他們隱藏在這之下的真實面目。
我們對于真實的他,到底在面臨怎么樣的困境,其實一無所知,而且我覺得,有可能隨著他的離開,也就不會有人知道了。
而這恰恰是中游者比較“慘”的地方,“慘”而無法被敘述,也很難被人關注。
![]()
![]()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其實都屬于中游者。
不妨把自己帶入其中。
首先,中游者的生活當然不會有這么多高低起伏,但我們總是長期處于各種低強度但持續性的壓力中,而這種長期的情緒壓力其實也是會壓垮人。
其次,因為自己的故事沒有講述的價值,所以也就意味著沒有被看見,也沒有人來關心。
于朦朧這樣的年紀,其實是不尷不尬的。二十幾歲時,可能還有很多人對你抱有期待,你自己也會有很多理想。再年長幾歲,對生活、對人生也看淡了,可能自己也放寬了心。
越是卡在這種35歲以上又不到人生不惑的階段,已經沒有年輕人可以有的特權,又不能真的停歇腳步,而這種掙扎和無力,也不會有人去關注,無法被納入“值得同情”的框架中。
很多人覺得這是“突然”的離開,或許,只是外人覺得突然罷了。
或許,真的站在他的立場,這是各種生活中事件和內心焦灼長期累積后的一種結果。有很多人,不一定經歷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但是他每天真是在苦苦支撐,而這種苦撐也很耗心力,讓人絕望。就像那個神話故事里的西西弗斯一樣,每日不斷推石頭,看不到盡頭。
或許,對不少人來說,他遭遇一些突發事件離開,更讓人“安心”吧,因為如果生活中并沒有什么值得離開的“事”卻選擇了離開,會激發很多人內心的恐懼和擔心。
他活不下去了,那么其他的“中游者”怎么辦?
![]()
于朦朧當然不是個例,他更像現實生活中許多被遺忘的各種中間層的人:
中年人,中產,各種公司的中層干部,各種普通的上班族。
于朦朧的背后,我覺得不一定有什么獵奇的故事了,但是即便不獵奇,也是需要被講述的,也是需要被看見的。
他的身上并不是真的沒有事,他有屬于自己的故事。
而且,即便他身上沒有這樣那樣的故事,也是值得被哀悼的。
我們不一定需要為他的死亡去賦予某種特殊的意義,而是要承認,他確實存在過,這一點本身就很重要,很值得被記述。
當然,他的死亡比那些極端的案例,也許更值得引起你我去關注自己的生命品質。
![]()
End
作者 |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簡介:聽過許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銘:惜時惜人。咨詢小時數:4500小時,人際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歷史人文、社會心理學、哲學思想史。
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聯系|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