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機械硬盤(HDD)相比,固態硬盤(SSD)在幾乎所有方面都更具優勢,唯獨在一點上稍遜一籌:使用壽命。固態硬盤的寫入操作次數存在上限,一旦達到這個上限,硬盤就會徹底報廢。對于消費級TLC硬盤來說,廠家對于1TB容量標注一般為300TBW,意味著用戶在保修期內累計寫入300TB數據后,廠商不再承擔質保責任。當然,不同NAND閃存類型的完整寫入/擦除的次數差異顯著,TLC(三層單元)每個單元的標稱最大寫入/擦除次數約500~3000次,QLC(四層單元)每個單元的標稱最大寫入/擦除次數約100~1000次。
![]()
但是,不同于機械硬盤擁有實體硬件結構,固態硬盤發生故障時,數據恢復的難度要大得多。不過,大多數現代固態硬盤都配備了安全機制——即便最終報廢,也能讓用戶完整導出所有數據,只是此后該硬盤無法再用于存儲或運行程序。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在電腦上玩《戰爭雷霆》時,屏幕突然出現圖形錯亂,聲音也隨之中斷。他嘗試切出游戲界面,卻遭遇了藍屏死機報錯。之后電腦更是無法開機,這讓他陷入慌亂,完全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好在他通過Windows安裝U盤啟動了電腦,并在命令提示符中發現所有文件仍完好存在——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
固態硬盤壽命末期會進入“只讀狀態”
此時硬盤無法用于啟動系統,但數據仍可訪問。
原來,固態硬盤的設計暗藏巧思。盡管所有人都知道它的使用壽命有限,但近幾年廠商通過特定機制,讓用戶在硬盤出現故障前兆時仍能挽回數據。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均內置了一套名為SMART(自我監測、分析與報告技術)的系統,可實時識別硬盤的故障征兆。該系統最多可通過255項屬性評估硬盤健康狀態,不過適用于固態硬盤的屬性通常更少,且廠商還會開發專屬屬性來監測自家硬盤。
![]()
以西部數據硬盤為例,其SMART屬性16會記錄硬盤自啟用以來的邏輯塊地址(Logical Block Address)讀取總量——這一屬性僅存在于西部數據硬盤中,是該品牌判斷硬盤健康度的核心指標之一。雖然廠商并非強制要求支持SMART標準,但行業內普遍會遵循這一規范以保障用戶體驗。
許多固態硬盤會通過SMART系統追蹤自身“發生故障的距離”:當檢測到已越過故障臨近的閾值時,硬盤便會自動鎖定并進入只讀狀態。這意味著用戶無法再向硬盤寫入新數據,但同時也是一個明確信號:需盡快在硬盤仍可工作時導出所有數據。判斷固態硬盤是否進入只讀狀態的方法很簡單:若無法解鎖硬盤進行寫入操作,大概率已觸發該保護機制。
寫入操作對固態硬盤的損耗尤為顯著,因此進入只讀狀態后,可能仍能長時間讀取數據,但繼續寫入則可能突破臨界值,導致數據開始損壞并徹底無法使用。對固態硬盤而言,讀取操作通常不會造成損耗,但一旦硬盤進入只讀模式,就意味著你必須盡快遷移數據。你也可以使用CrystalDiskInfo查看SSD的寫入量和擦寫次數,做到心中有數。
![]()
值得安心的是,即便固態硬盤徹底故障,你依然能完整找回所有數據——但在此期間,你的電腦確實無法正常使用。不過,定期備份數據的習慣必不可少。
當然,把固態硬盤長期斷電存放,可就不一定了,我記得過去提醒過,QLC斷電存放一年即有數據丟失的風險,而TLC雖然在低溫環境下,保存時間可延長至1年以上,但仍屬于危險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