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風送爽,稻谷飄香,又是一年豐收季。在廣袤的黑土地上,聯合收割機轟鳴前行;在黃淮海平原,玉米棒子沉甸甸地掛滿田間;在南方水田,晚稻正蓄勢待收。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秋糧播種面積預計達13.1億畝,同比增長0.8%,其中玉米、水稻等主糧作物占比超過85%。這一組數據背后,不僅是中國農業生產的穩定運行,更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持續推進的有力體現。
然而,在全球地緣政治沖突頻發、極端氣候加劇、國際糧價波動的大背景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作用愈發凸顯。
中央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5年,作為“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糧食安全被置于更高戰略地位。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守好“中國糧倉”的安全底線,已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的核心議題。
種子成為農業的“芯片”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這一比喻精準揭示了種業在現代農業中的核心地位。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年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但長期以來,部分高端蔬菜、畜禽、水產種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個別作物如甜菜、部分高端蔬菜種子進口比例一度超過90%,存在“卡脖子”風險。
近年來,國家將種業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自2013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種業發展。2021年,《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正式出臺,明確提出“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目標。截至2025年,我國已建成全球第二大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資源總量超過54萬份,其中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長期庫保存量達52.4萬份,居世界前列。
在關鍵技術突破方面,生物育種成為主攻方向。2024年,農業農村部批準首批轉基因玉米、大豆商業化種植,標志著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邁出關鍵一步。據中國農科院數據,2025年轉基因抗蟲玉米試點種植面積已擴大至河北、內蒙古、吉林等6省區,累計推廣面積超800萬畝,平均增產幅度達12.3%,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這不僅提升了單產水平,更增強了應對草地貪夜蛾等重大蟲害的能力。
與此同時,常規育種也在持續發力。以玉米為例,近年來我國培育出“京科968”“登海605”等一批高產耐密植、優質宜機收新品種。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玉米良種覆蓋率已達98%以上,較2015年提升近10個百分點;單產由2015年的382公斤/畝提升至2025年的435公斤/畝,增幅達13.9%。這些新品種普遍具備抗旱、抗倒伏、適宜機械化作業等特性,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
糧食生產的根基,必須嚴守18億畝紅線
如果說種子是“芯片”,那么耕地就是“主板”。沒有足夠的優質耕地,再先進的種子也無法轉化為現實產量。202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據自然資源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耕地保有量為19.14億畝,較2020年減少約1200萬畝,但仍在紅線之上。其中,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15.46億畝以上。為提升耕地質量,國家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5年,中央財政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資金超1500億元,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億畝以上,累計建成面積突破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比重超過52%。
![]()
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以河南省為例,該省2025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800萬畝,項目區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5個等級,灌溉保證率由60%提升至85%以上,糧食產能每畝平均提高100公斤左右。在黑龍江三江平原,通過實施“旱改水”“小田并大田”等工程,水稻種植機械化率接近100%,畝均成本降低15%,產量提升8%-12%。
此外,黑土地保護成為重中之重。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占全國1/4以上。2025年,《黑土地保護法》全面實施,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80億元,推廣秸稈還田、免耕播種、輪作休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監測數據顯示,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均提升0.02個百分點,有效遏制了黑土層變薄趨勢。
智慧農業助力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在種業與耕地之外,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正深刻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2025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達到65%,較2020年提升5個百分點。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加速落地,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在主產區廣泛應用。
以新疆棉花產區為例,2025年全區棉花機采率已超過85%,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拖拉機作業面積突破2000萬畝,無人機飛防覆蓋率達90%以上。在山東壽光,蔬菜大棚普遍配備環境監測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調控溫濕度、光照和水肥,實現精準種植,畝均效益提升30%以上。
在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快速發展。截至2025年6月,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家,服務面積達18億畝次,其中糧食作物占比超過70%。這些組織為小農戶提供從種到收的“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務,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難題。在安徽阜陽,一家農業服務公司為周邊5萬農戶提供統防統治服務,農藥使用量同比下降25%,糧食產量平均提高10%。
盡管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不斷夯實,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人均耕地僅1.36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二是氣候變化影響加劇,2024年黃淮海地區夏旱、南方“龍舟水”等極端天氣對局部產量造成沖擊;三是國際供應鏈不確定性上升,全球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部分國家限制出口。
面向未來守好中國糧倉安全底線,需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動搖。一方面,要繼續強化耕地保護和用途管制,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拓展糧食生產空間;另一方面,要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推動基因編輯、人工智能育種等前沿技術攻關,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種業體系。
同時,應推動糧食產業全鏈條升級,從“產得出”向“產得好”轉變。加強糧食產后減損,推廣綠色倉儲技術,減少儲運環節損耗;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完善糧食儲備調控機制,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從攥緊中國種子到守護大國良田,從科技賦能到政策護航,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正越走越寬。只要我們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就一定能端穩端牢十四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作 者 |元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