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1878字,12圖
閱讀預計:5分鐘
去年,荷蘭導演塞姆?瓊斯(Sem Jones)與丹尼斯?范?奧延(Dennis Van Ooijen)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取景時,鏡頭聚焦于被稱為 “印度蝴蝶人”(The Butterfly Man of India)的艾薩克?大衛?凱欣卡(Isaac David Kehimkar)—— 這位印度首屈一指的鱗翅目昆蟲(尤其蝴蝶)研究專家的生命軌跡。
![]()
即將登陸電影節的紀錄片《印度蝴蝶人》(The Butterfly Man of India),以他的視角展開一場關于自然熱愛與生態守護的跨文化敘事。
![]()
正如主人公凱欣卡所言:“這部紀錄片是我與蝴蝶的對話,更是用翅膀讓人們愛上自然的情書。”
![]()
鏡頭里的雙重溫度:母語原聲與自然觀察的共振
紀錄片的特別之處,在于保留了凱欣卡用馬拉地語(Marathi,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官方語言)錄制的解說,讓鄉音與蝶影形成奇妙共振。當他用母語講述蝴蝶遷徙的軌跡,英文字幕如同翅膀上的斑紋,既兼具科學記錄的精準性,又注入印度本土文化的溫度。
![]()
這種處理恰似將蝴蝶置于原生花叢中觀察 —— 不只是標本式研究,更是帶著土地記憶的生命對話。
在孟買郊野的鏡頭里,他蹲身捕捉蝴蝶的姿態,與用馬拉地語標注的《印度蝴蝶》(Butterflies of India,凱欣卡撰寫的權威野外指南)圖鑒形成互文,勾勒出印度本土生態認知的鮮活輪廓。
![]()
凱欣卡成長于孟買郊區戈萬迪(Govandi,孟買最大的貧民窟之一)的一間小屋。在電視與互聯網尚未普及的年代,他的童年浸潤在自然中:寵物貓狗、描繪美洲鳥類的英文圖冊,以及父親贈予的相機,共同構成了他的 “自然啟蒙課堂”。
![]()
這段經歷塑造了他對土地的深情 —— 即便擁有政治學學位,當同輩追逐都市霓虹時,他仍聽從父親 “追隨內心” 的箴言,毅然放棄收入不菲的化妝品營銷工作,以圖書館助理的身份加入孟買自然歷史學會(BNHS,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印度歷史最悠久的自然保護機構之一),開啟長達 38 年的生態研究之旅。
![]()
在 BNHS 的圖書館里,他如饑似渴地汲取館藏研究成果與自然歷史知識,更有幸與印度鳥類學泰斗薩利姆?阿里博士(Dr. Salim Ali,被譽為 “印度鳥類學之父”)等學者共事。
![]()
這些經歷不僅是他學術生涯的基石,更是照亮他用文字與鏡頭解構自然之路的明燈。
從鏡頭到書頁:一個孟買男孩的 38 年蝶影追蹤
戈萬迪小屋的童年時光,是凱欣卡與自然羈絆的起點:八年級時,父親贈送的相機讓他開始拍攝家貓,意外開啟用鏡頭記錄自然的道路。
這份熱愛引領他走進 BNHS—— 在這里,他從圖書館助理逐步成長為副館長,還出版了《印度常見野花》(Common Indian Wild Flowers)、《印度蝴蝶》等六部著作。
他的野外指南不只是科學記錄,更像寫給自然的情書:例如《印度蝴蝶》中,他詳細描繪 500 余種蝴蝶的生命周期、棲息地與文化象征,將學術知識轉化為大眾可感知的自然敘事。
![]()
作為 iNaturewatch 基金會(專注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非營利組織)聯合創始人,凱欣卡將目光投向城市化帶來的生態挑戰。他指出:“蝴蝶與植物種群密切相關,保留野生地塊與建立露天花園,是城市生態修復的關鍵。” 在孟買這樣的超級都市中,他推動的 “蝴蝶花園” 計劃,試圖在混凝土叢林里為蝴蝶開辟繁衍樂土,同時讓年輕人通過觀察蝴蝶重新連接自然。
這種 “以微小生命撬動生態認知” 的理念,與他在 BNHS 時期打下的 “從細節切入自然保護” 的學術底色一脈相承。
城市生態的破局者:讓蝴蝶成為自然的信使
凱欣卡的故事不只是印度的縮影,更是全球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樣本。
他在《亞洲圣所》(Sanctuary Asia,印度知名自然保護雜志)發表的文章中,多次將蝴蝶比作 “會飛翔的生態指示劑”—— 它們的存在與否,直接反映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它們的翅影所至,不僅傳遞花粉,更叩問著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
當孟買市民在社區花園發現蝴蝶停駐,那抹斑斕便成為都市人觸手可及的自然哲學。這種視角對中國讀者尤為親切:當北京奧森公園、上海辰山植物園嘗試打造 “城市蝴蝶走廊” 時,凱欣卡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跨文化參考樣本。
更值得關注的是他的 “公民科學” 理念:通過鼓勵普通人參與蝴蝶觀測、記錄物種分布,將生態保護從專業機構的 “獨奏” 變為公眾參與的 “合唱”。這種模式與中國近年興起的 “自然教育熱” 不謀而合 —— 無論是云南的 “極小種群保護” 志愿者,還是深圳的 “城市昆蟲普查” 活動,本質都是對 “每個人都是自然守護者” 理念的踐行。
在紀錄片結尾,凱欣卡站在卡爾賈特山區(Karjat,孟買周邊生態保護區)的蝶群中,陽光穿過蝴蝶翅膀灑在他的筆記本上,上面用英文與馬拉地語混合記錄著觀測數據。這一幕恰是他職業生涯的隱喻:既是扎根印度土地的 “蝴蝶人”,也是用全球通用的科學語言講述自然故事的使者。
![]()
當我們凝視這些振翅的精靈,看到的不只是印度的自然奇觀,更是所有城市人對綠色未來的共同向往 —— 在鋼筋叢林與荒野之間,凱欣卡用半生時光證明:當人類以求知姿態叩問自然,翅膀上的紋路終將顯影為永恒的啟蒙之光。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