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12日,阿爾巴尼亞總統貝加伊正式任命埃迪·拉馬為總理。在拉馬總理新組成的內閣中,他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實驗:把公共采購部長這個要職,交給一個叫“迪埃拉”(意為“太陽”)的人工智能。拉馬說,這是為了打造一個“絕對干凈”的招標系統。但現實真的會如人所愿嗎?當AI進入權力的深水區,技術與人性之間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
▲阿爾巴尼亞總統(右)任命拉馬為總理
一、阿爾巴尼亞的困局與一步險棋
阿爾巴尼亞總理拉馬的新內閣名單上,出現了一個令國際社會矚目的名字——Diella(迪埃拉)。它不是真人,而是一個被設定為身著傳統服裝女性形象的人工智能系統。
從今年一月份起,“迪埃拉”就已經在政府系統中協助處理公文、發放材料,累計已完成3.66萬份文件流轉。但這一次,它的角色不再只是“助手”,而是躍升為公共采購部的負責人。
拉馬對此毫不避諱其用意:他要借此向歐盟證明阿爾巴尼亞反腐的決心。該國自2009年申請加入歐盟以來,進程屢屢受挫,其中公共采購領域的腐敗問題一直是歐盟批評的焦點。官員操縱招標、企業利益輸送,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
拉馬急需打破這一僵局。他把AI推上前臺,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表態——你看,最敏感的部門,我已經交給沒有私心的機器了。
![]()
▲拉馬任命的公共采購部長“迪埃拉”(圖片來源:X)
二、AI部長真能“絕對透明”?
理想雖好,但現實卻錯綜復雜。
按照設想,“迪埃拉”將逐步接手評估標書、篩選合作方、甚至人才招募等決策任務。拉馬承諾,這一切都將“百分之百干凈”。
但問題恰恰在于:AI并非生存在真空中。它的判斷倚賴數據,它的邏輯出自代碼,而這一切,仍由人設置、調控與維護。如果原始數據本身已有偏差,或算法隱含某種傾向,AI所作出的決策,也不過是另一種形態的“人為操縱”。
更棘手的是責任歸屬。一旦出現爭議,誰來承擔責任?是背后的技術團隊?是簽署任命的政府?還是AI本身?阿爾巴尼亞國內已有民眾諷刺:“以后出了事,總算有‘機器人’可以背鍋。”
類似的技術樂觀主義曾在多國試驗中接受檢驗。例如巴西曾在部分州市試點AI招標,卻仍被曝出系統偏好某些特定企業;印度一款公共分配算法也因訓練樣本偏差導致資源分配不公。純粹的技術,從不是絕對中立的代言人。
![]()
▲阿爾巴尼亞總理艾迪·拉馬(資料圖)
三、歐盟會認可這場“AI實驗”嗎?
拉馬的這一舉動,無疑是一場政治豪賭。
他押注的是歐盟會對這種激進改革方式給予認可,甚至加速阿爾巴尼亞加入歐盟的談判。歐洲理事會主席此前曾表示,該國或于2030年前正式加入歐盟。但AI部長的出現,為這一進程增添了新變數。
盡管數字化與反腐同為歐盟重視的議題,但AI決策的透明度、可審查性、數據安全及倫理風險,同樣也是布魯塞爾審查的重點。如果“迪埃拉”無法符合歐盟對公平、人權與監管的要求,這一創新反而可能成為新的障礙。
更何況公共采購涉及重大利益分配。AI的介入若觸及原有權力結構,可能引發內部反彈,甚至影響政府穩定。拉馬的AI戰略,既可能換來掌聲,也可能招致更嚴格的審視。
四、技術的邊界,與人的責任
阿爾巴尼亞這場實驗,是世界首例將AI置于部長級實權職位的嘗試。它吸引目光,也引發深思:我們是否過于高估技術,而低估了系統本身的復雜性?
AI可以執行命令、處理數據、優化流程,但它不能理解人情世故、政治默契與文化語境。它也不會主動承擔道德責任或政治后果。反腐的真正核心,從來不只是工具,而是制度監督與制衡機制。
沒有陽光般的制度透明與健全的社會監督,即使部長是AI,決策也可能成為黑箱中的另一重黑箱。拉馬說“太陽”即將升起,可若沒有真正的陽光照進體系,再聰明的AI,也只會是權力游戲中的又一枚棋子。(資料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環球網、界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