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寶慶啊,謝寶慶,你惹李云龍干什么?——這句話用在西貝董事長賈國龍與羅永浩這場突如其來的輿論風波中,竟顯得格外貼切。
事情的起因是羅永浩發了個微博:下飛機后和同事在西貝吃飯,發現“全是預制菜”,還吐槽“貴得離譜”。
按照羅永浩一貫的語言風格,這條微博甚至算不上猛烈攻擊,更像是一則日常吐槽,重點在于對預制菜現象的討論,西貝不過是被順手舉例的對象。
按常理來說,這類明星企業遭遇名人隨口吐槽的事并不罕見,大多數品牌方會選擇冷處理——互聯網記憶只有七天,等風波自然平息便是上策。
可西貝偏偏沒有,不僅沒有,反應還老大了,西貝老板賈國龍面對記者說:
西貝門店沒有一道菜是預制菜,羅永浩的微博傷害了西貝,有損西貝形象,要走法律程序,要起訴他。
一場原本可以悄無聲息褪去的輿論漣漪,驟然升級為品牌與公眾人物之間的正面沖突。
要說羅永浩的創業歷程,外界常調侃他是“行業冥燈”,但若論起輿論對線能力,他絕對是“旋風沖鋒龍卷風”級別的頂尖選手。
從早年的質疑西門子冰箱,到與空調巨頭的公開辯論,再至多次與不同行業領軍企業爆發口水戰,羅永浩幾乎從未在輿論場上落于下風。
他熟悉公眾情緒、擅長設置議題,更不懼怕陷入爭議——甚至可以說,爭議本就是他個人品牌的一部分。
而西貝這一波“求錘”,無疑正中羅永浩下懷。對于一個久經輿論戰陣的“職業選手”來說,有人主動選擇與他對線,幾乎等同于送上門的曝光量與話題熱度。
從危機公關的角度看,西貝在此事中唯一正確的策略,原本應是“不回應”。
不僅僅因為對手是羅永浩,更因為“預制菜”這一議題在當前消費語境中極為敏感。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與口感要求的提升,“預制菜”三個字極易引發“不值這個價”“口感差”“科技與狠活”等負面聯想——哪怕其實際工藝屬于“標準化中央廚房出品”,在公眾認知中也常與“料理包”混為一談。
因此,越是強調“我們沒有預制菜”,越容易激發公眾的質疑與深究:
那你家菜到底是不是預制?貴得有理嗎?
一旦陷入概念定義之爭和輿論審判,企業幾乎沒有勝算。
更關鍵的是,這場論戰對羅永浩來說成本極低。他早已習慣被告身份,欠債數億仍能從容應對,訴訟程序、賠錢道歉對他來說可謂“身經百戰”。
但對西貝而言,這是一場根本不該發生的品牌消耗戰——門店仍需接待顧客,生意還要繼續做,而輿論戰的火勢越猛,對品牌信譽和用戶信任的侵蝕就越嚴重。
遺憾的是,西貝不僅選擇了正面迎戰,更把主戰場定調在了“起訴”這一極端回應方式上。
這相當于主動把輿論擂臺搭進了自家客廳——本來只是飯桌間的一句吐槽,如今卻變成滿城風雨的品牌信任危機。
究其根源,企業危機失控往往壞在兩件事上:一是老板沒忍住,親自下場;二是身邊無人敢攔,或無人能攔。
而那些真正具備公關意識、敢于直言勸諫的高管,又常常被貼上“不守規矩”“不講大局”的標簽,最終在組織內部被邊緣化或清退。
賈國龍此次的回應,從情緒上看是“護店心切”,從策略上看卻是典型的“情緒驅動決策”,而非“品牌理性”。
事實上,餐飲行業中使用預制菜已不是秘密。從連鎖火鍋的底料和肉片,到快餐品牌的漢堡和蛋撻,再到中餐連鎖的招牌菜,一定程度上的標準化生產幾乎是保障口味穩定和出餐效率的必然選擇。
真正的問題并不在于“是否使用預制菜”,而在于:消費者支付的價格是否與其感知的價值匹配?品牌的溝通方式是否誠實且聰明?
西貝真正值得反思的,或許不是“要不要回擊羅永浩”,而是為什么消費者會對“貴”和“預制”如此敏感?
是否其在價值傳遞環節就已存在缺口?——比如,有沒有清晰地向消費者溝通“好食材”“手工制”“烹飪工藝”等真正支撐價格的因素?
如果沒有,那么即便贏了官司,也贏不回消費者心中的信任。
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輿論火災,被企業親手點燃。而火勢蔓延之時,最先灼傷的必然是自己的門店與品牌。
西貝啊,西貝,你到底圖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