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艾文
9月10日中午,猶他州一所大學的校園里再次響起槍聲。短短一瞬間,美國保守派活動家、特朗普盟友查理·柯克在臺上被子彈擊中頸部,當場身亡。人群四散奔逃,尖叫與混亂充斥現場。這個年輕的父親,兩個孩子的依靠,保守派的明星人物,就這樣倒在了政治舞臺上。
僅僅幾個小時后,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確認了這一消息,并下令全國降半旗。值得一提的是,一周前,美國才剛剛因另一場教堂槍擊案而降半旗。這一次,又是鮮血,又是子彈。在美國,降半旗已然淪為一種荒誕的“常規操作”,仿佛槍聲與哀悼已成為其政治生活的“標準配方”。
![]()
一個年輕保守派的倒下
查理·柯克,1993年生,未滿32歲。他是保守派組織“美國轉折點”的聯合創始人,在特朗普的“MAGA”運動中扮演青年動員角色。他的社交媒體賬號擁有大量粉絲,TikTok超過700萬,X平臺超過530萬。
這些平臺上充斥著煽動性言論,推動保守主義在年輕人中的傳播。特朗普曾稱贊其在選舉中的作用,但如今,這一切都淹沒在槍聲中。警方逮捕了一名嫌疑人,但很快確認其并非槍手,真正兇手仍逍遙法外。這起事件的不明朗,更凸顯美國社會治理的混亂與無能。
政治暴力的“民主常態”
柯克的死亡絕非孤例,而是美國政治極化與暴力泛濫的縮影。自2021年國會山事件以來,美國政治暴力事件頻發。2024年7月,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州競選集會上遭遇暗殺,子彈擦傷耳部;兩個月后,又挫敗另一次刺殺企圖。
據路透社統計,自2021年起,美國已發生300多起政治動機暴力事件。 在美國,子彈已取代對話,成為政治分歧的“終極解決方式”。曾經標榜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如今被“我不同意你,就用槍讓你閉嘴”所取代。政治分歧演化為披著民主外衣的野蠻叢林法則,槍擊事件層出不窮。
共和黨人借此事件渲染哀痛,小特朗普稱其“給了許多人勇氣”,但在民主黨支持者眼中,柯克的極端言論不過是自食其果。社會的撕裂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民主”竟讓政治成為生死博弈的戰場,真是諷刺至極。
![]()
美國的“禁槍悖論”
從中國視角看,最令人費解的是:為何不禁槍?在美國,這幾乎是禁忌。柯克本人就是槍支管制的堅定反對者,他的遇害卻諷刺地推動了槍械股飆升——Smith & Wesson股價盤后上漲超5%。鮮血未干,資本已然狂歡,這正是美國“自由市場”與“第二修正案”結合的荒謬現實。
政客們一如既往地空喊“祈禱”和“譴責”,卻無人敢直面槍支泛濫的根源。有人痛斥:“別再說祈禱,那些在教堂被殺的孩子,當時就是在祈禱!”這種循環往復的槍擊—哀悼—遺忘,簡直是美國民主的“黑色幽默”——一個標榜人權的國家,卻讓槍支成為日常威脅。
從社會心理學看,美國深陷“群體極化”泥沼。社交媒體算法將人們困在“回音室”中,只聽同類聲音,對異見者的理解化為仇恨。柯克的“美國轉折點”本意是將保守主義推向校園,卻無意中加劇了年輕人間的陣營對立:自由派與保守派水火不容。極端分子視槍擊為“政治表態”的廉價工具,而青年心理健康問題則被徹底忽略。
相比之下,中國剛剛在上海舉辦全球心理健康大會,強調為年輕人構建支持體系;美國卻任由仇恨與極化吞噬下一代,這“燈塔”般的民主,怎不叫人搖頭嘆息?
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柯克的死亡擾亂了特朗普的競選布局,也讓美國政壇的暴力漩渦更加顯露。誰會是下一個?在美國,國旗一次次降半,卻無人推動真正變革。有人嘲諷:“照這頻率,美國國旗升起的日子怕是不多了。”
從特朗普本人到他的盟友,美國政壇已經深陷暴力的漩渦。柯克之死,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美國社會制度性裂痕的映照。曾經的“民主燈塔”,如今卻在頻繁的槍擊、降半旗和撕裂中顯得如此脆弱。真正的問題不是槍手是誰,而是美國為何走到今天:政治對立無法對話,社會心理無法修復,槍支文化無法觸動。
可以確定,柯克不是最后一個倒下的人。而更大的問題是:當子彈主宰政治,美國所謂的民主還能剩下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